工官制度,工商食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09710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官制度,工商食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工官制度,工商食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工官制度,工商食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工官制度,工商食官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工官制度,工商食官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官制度,工商食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官制度,工商食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官制度,工商食官篇一:“工商食官”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

2、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篇二:经济史复习资料文明史观下的经济史一

3、、农耕文明(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1.小农经济的形成:(1)形成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运用。春秋:铁犁牛耕开始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汉朝: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二牛抬杠演进为一牛挽犁唐朝:发明。水利事业的发展:战国:秦国在关中平原修建郑国渠,在成都平原修建都江堰;汉代:关中农民发明“井渠法”,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改革变法推动经济转型:如商鞅在秦国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宣布废除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2)小农经济特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生产分工;精耕细作

4、;自给自足;具有脆弱性。(3)导致小农经济脆弱性的因素: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地主阶级疯狂的土地兼并;封建政府沉重的赋税徭役。2.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1)土地制度:商周时期:井田制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土地私有制。从战国到晚清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小农土地私有制)始终占主导地位;但也存在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北魏、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3.中国传统农业与西方式农业现代化的比较:(1)我国古代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实行精耕细作,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2)西方式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是按照工业化的模式改造

5、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农业的本性,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虫灾害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这引起西方学者的反思,希望从中国传统农业中寻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农业符合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结合的农业的本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应该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相结合的道路。(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1)地位:从西周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西周:“工商食官”。(2)工官制度:A.起源:商周,文献有“工商食官”的记载。B.强化:西汉武帝时代,实行“盐铁官营”制度。C.特点:产品供官府专用和皇室私用,

6、不进入民间市场;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技术水平;手工业技术的发明和更新不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不利于推广新技术;技术工艺的传承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官营工匠缺乏人生自由。2.私营手工业:(1)春秋战国时期:以城市为基地,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2)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纺织、制瓷、矿冶等多种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3.家庭手工业(1)农民家庭手工业特点: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紧密结合;规模小;产品主要自产自用。(2)地主田庄手工业特点:手工业作坊规模大;产品种类齐全;仍然是自然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思维提升】明代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突

7、破:(1)对传统农业结构的突破:、 的引进和推广;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赋税制度的变革,起到刺激商品经济、“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引导作用。(2)对传统手工业的突破: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变化: 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如等地的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记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对传统商业的突破:白银的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工商业市镇的勃兴。(三)古代中国的商业1.“草市”(民间集市)的发展(1)兴起:南北朝,政府设“草市尉”进行行政管理。(2)唐朝: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地域:主要在江淮地区)。(3)宋代:原先不允

8、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市”,草市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备。认识:魏晋南北朝到宋朝,“草市”的发展反映了商品经济向农村的延伸和我国古代市镇经济特别是江南市镇经济的兴起。2. 宋代的商业革命之表现:打破了坊市分离制度,突破了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草市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备;益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人的社会地位较汉唐时期明显提高;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之一;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较多地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财政与金融杠杆。3.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9、端正民心民志,引导民众遵从国法、安土重迁;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3)原因: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诱使农民弃农经商;商人兼并土地,导致农民成为流民,影响社会稳定。(4)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也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5)强化:汉朝。A.措施: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赋税加倍,即所谓“重租税以困辱之”(赋税有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商人应入市籍,不得为官;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打击富商大贾;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B.影响: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束缚了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遏

10、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明清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明清王朝的“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内容: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强化“朝贡”贸易体制,严加禁阻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清朝乾隆年间,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广州十三行制度)。(3)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自诩天朝上国,盲目自大,坚持华夷有别、西学中源的观念;清朝统治者对沿海人民出海集聚力量抗清的恐惧;西方殖民主义的东侵。(4)影响:A.一定时期内抵御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B.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恶果: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

11、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可能性;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势,中国的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二、工业文明(包括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1、工业化(专题二、专题三、专题五)定义: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阶段:从18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阶

12、段。一是16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和随后的工业革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以电动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美德取代英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三是20世纪下半叶,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一)发达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进入工业化的时间顺序及其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

13、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1)工业化具有开拓性,但进程缓慢。(2)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3)技术水平低。 英国的工业化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技术支撑的机械化特点。19世纪60、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石油开采、化学、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成为其后期工业化改造的内容。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1

14、21814年的英美战争,工业化的高潮从1860年的南北战争后开始。伴随着战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60和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包括电器、化学(石油开采)、汽车、农机的出现和大规模利用,把美国的工业革命由机械化推向了电气化。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较,美国中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化过程是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日本的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之后开始加速,而真正的工业化起飞发生于二战之后的50年代。1910年至1940年,GDP从621亿美元增长到XX亿美元,30年间

15、增长了倍;而1953年到1983年,GDP从2169亿美元增加到17064亿美元,30年间增加了7倍。与英国、美国相比,日本的工业化特点表现出:机械化、电气化以及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同时进行;以重工业发展为主;显著的加速和赶超特征。1、第一次工业革命:(1)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宗教:英国国教的建立使国家脱离罗马教廷而独立自主,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手工工场的发展(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引起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金、国内市场和自由劳动力。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也扩大了海外市场;科学革命: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说明英国在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突出的领先地位。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2)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3)工业革命的大致发展过程是: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 改良蒸汽机冶金采矿部门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作动力交通运输革新:火车、汽船(4) 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