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904964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对比手法以纪念白求恩为例教学目标:1. 通过所学过的课文或考过的试题复习何为对比;2. 师生通过经典题型解析,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3. 根据阅读的思维逻辑进行由浅入深的知识点复习,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经典题型解析,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突破对比1.引入:课内文本阅读题与考题的回放(1)纪念白求恩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猫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那么,他写前面两只猫有什么作用?(3)再塑生命的人文中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的世界与此后海伦凯勒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说说它的好处

2、是什么?(4)植树的牧羊人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2.知识再现什么是对比?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举例: 纪念白求恩中“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的种种表现与白求恩形成鲜明对比; 猫中的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形成的鲜明对比; 对比的好处 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性格、品格或情感等),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答题指导 (1)课内例题:纪念白求恩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不少人” 突出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对比 白求恩 强调了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必要(2)方法指导:对比的作用分析有完整的步骤 指出对比手法+

3、如何具体运用+分析作用提示:不能使用套语,一定要结合文章,说清楚什么特点(性格或情感等)或什么主题。例:纪念白求恩对比手法,详写了“不少的人”对工作对同志的种种表现,与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强调了要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必要。二、 尝试课内习题训练:(1)猫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那么,他写前面两只猫有什么作用?(2)再塑生命的人文中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凯勒的世界与此后海伦凯勒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说说它的好处是什么?(3)植树的牧羊人文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三、升级练习我要时常去看她去老屋看奶奶,杀好的鸡,腌好的鱼

4、,大块的羊肉,新鲜的猪肉,还有香梨和蛇果,摆满了八仙桌。奶奶蜷缩在沙发里,喏喏地说:“这么多,我一个人怎么吃得完?”我心头一酸,爬上心头的,是淡淡的哀愁,缕缕的惆怅,还有浅浅的失意。 曾经容纳过十五口人的小院,现在只剩下奶奶一人,孤独而又淡然地等待着死神。她很老了,本来她有两条既粗又黑的麻花辫的,只是,早就不在,斑白零落稀疏的头发,如杂草一样乱蓬蓬;脸上的沟壑多得数不清,淹没了老年斑;牙齿也脱落了,露出暗红的牙龈肉;曾经的大嗓门,变得鼻音很重。 一院的寂静,满眼的沧桑。 当年的小院热闹非凡,每天都像是过节,大人们很响亮地说话,小孩子尽情地游戏,鸭们嘎嘎叫着,在天井里觅食。每次吃饭,都闹闹哄哄的

5、,不是这个打破了碗,就是那个丢落了筷,要不就是有人不小心洒了汤。用大锅煮的饭,用大盆装的菜,除了爷爷和奶奶,大家都站着吃饭,夹了菜的,主动退出桌子,站在边上用饭。有荤菜的日子很少,大家很自觉,一人一块,决不多夹。 饭后,大家站的站,坐的坐,挤挤挨挨的,听父亲讲聊斋,评三国。爷爷抱着我,长胡子一抖一抖的,听得入神,一个劲地问:“后来呢?”“怎么啦?”一惊一乍的。奶奶洗完了碗,也赶过来听。但她总说父亲在吹牛,父亲不置可否地笑笑,说:“不讲了,不讲了。”站起来要走,大家像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众星捧月地将他围在中间,不让他走,央着他再讲一段。 姑姑叔叔们偶尔也斗嘴,为着早餐罗汉豆的多少,为了番薯的大小

6、,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父亲作为大哥,有绝对的权威。有纷争的时候,他只用眼睛扫一下,双方立马停战,怯生生地走开了。半支烟工夫,又和好如初。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能得到厚遇,家里杀鸡杀鸭,我吃大腿,生产队里分桃子李子,我挑大的,人家送来栗子香榧,大人们一人八个,我能分到十个。怀揣着桃子栗子,我兴味盎然地笑,仿佛拥有整个世界。姑姑叔叔们总是装模作样地来抢来夺,我声嘶力竭地大叫,东藏西躲,他们则大笑。笑声清脆,穿透空气,一直弥漫到屋外。 小院里的笑声仿佛还在屋宇里回荡,可是,人却大变样了。嫁的嫁了,搬的搬了,走的走了,只剩下了奶奶,独自守着爷爷的遗像。陪伴她的,唯有那只老得哪也去不了的老猫。

7、每次看到我,奶奶额头的皱纹便化开了,凹陷的眼睛仿佛也有了光亮,握着我的手说:“你忙,就不要来看我了。”她的手,冰凉冰凉的。属于她的花样年华,就这样稍纵即逝了。 我抽回自己的手,一边拭去眼泪,一边对自己说:“孤独的,是奶奶的灵魂,我要时常去看她!”题目一:结合全文,说说本文最突出的写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三、 教学小结四、布置作业(一)手帕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桅子花发出浓郁的香味。“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

8、泛出一丝交织着隋生的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儿蓝色的,你三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期地地,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嫌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咬声,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10岁那年特意定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10岁生日快乐。咦,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看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我还记得

9、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棋栩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毋亲如此细心地收藏著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儿时生活的点滴。她不是常常艳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把它抛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妙,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枉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稼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机念已在我的记忆中变淡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手帕曾属于我。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

10、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母亲沉肤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因为爱着,所以记得。题目二: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二)怯懦安宁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

11、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

12、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

13、”,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

14、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题目三: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