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调三类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902858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调三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词调三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词调三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词调三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词调三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调三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调三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调三类:令、破、慢释“均(韵断)”洛地【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 题 号】J2【复印期号】2001年02期【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00年05期第7584页【作者简介】洛地,1929年生,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内容提要】在词体上,均即韵,是一种以“大韵”为标志的,介于“章(片)”与“句”之间的结构单位本文特称为“韵断”一韵断(均)通常是由一“出句”与一“对句”构成。在词体类型的辨别上,韵断(均)是一种关键性结构:四韵断者(上、下章各两韵断)为“令”;六韵断者(上、下章各三韵断)为“破(近)”;八韵断者(上、下章各四韵断)为“慢”。词体的此种划分,早已由张炎词源提出。然而后

2、人对此多未深解,以致将按字数多寡划分词类别的做法奉为“定例”,同时“令”、“慢”等词类名目也一直缺乏明确定义。【关 键 词】词调/均/令/破/慢词,其个体单位为“调”。到宋末为止,词调已近千(因蒙元之灭宋,词的发展中绝,故论词,其主体只能到宋末为止)。近千词调,有没有类别?分几类?无有定说。也就是,词调的类别问题,迄今尚未得到妥切的解决。现今学界一般认为:宋元时无有提出词调的类别者,首先提出词调类别的是明代顾从敬,他在他的类编草堂诗馀中,将众词调按字数分为三类:58字以下的词调,为“小令”;59字至90字的词调,为“中调”;91字以上的词调,为“长调”。此说一经提出,从者甚众,有称之为“古人定

3、例”的。但是,也颇有不同意的,如清初词律作者万树,他在词律发凡中尖锐地指出: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中调”乎,抑“长调”乎?故,本谱但叙字数,不分“小令”、“中”、“长”之名。万树的指责是有道理的(注:万树指责顾从敬以58字、90字界分令、中、长之误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举的七娘子、雪狮儿二例并不妥。按其所编词律,七娘子有“二体”,次句为七言者一“体”58字,“前后第二句俱八字”者为“又一体”谓60字;其实,所谓“八字”乃“七言带一字领”(恨一密云不

4、下阳台雨。但一长江无语东流去),其“体”亦58字。雪狮儿亦“二体”,一为89字,一为92字;其实,所谓92字者仅88字。因对一字领之无见而致误者,比比皆是。请参看拙文单篇论“一字领”兼说词文体中无所谓“句法”,古今谈1998年第2期(拙著未刊稿词体构成中有详说)。)。其后,对顾从敬提出的这个词调类别划分臧否不一。但是,无论对顾从敬的这个“小、中、长”分类持何态度,在编词调(文体)谱时,“但叙字数”即按词调的字数多寡排列而不分类则从此成为了“定例”,自清词律、钦定词谱直到近现代,无不如此。将词调死板地定以58字、90字为界,划分为“令、中、长”,是不妥当的。然而,把近千词调不管其中有无差异,“一

5、律平等”地,从14字的竹枝到240字的莺啼序“但按字数”排列,这似乎有点像将学生不分院系专业、不论年级高低、不管年龄大小,一律地按个子高矮或按姓氏笔画多少排列,同样也是欠妥当的。所以,按我的理解,自万红友先生以下,学界之所以用字数排列这个方法,并不是学界认为词调没有类别(如“令”与“慢”是不同的类别,从无疑议,只是缺乏对它们确切的定义),而只是对词调的分类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计调方法;并不能因此认为“词调本无类别”;更不能为侈言“词无规则”之辈的口实。一个创造性的谬误胜过一百个重复的真理。那位顾从敬先生的办法是不对头的;但是,他的“感觉”是对头的说他的办法不对头,是因为他按字数

6、去类分词调,无论用多少字数总是不能妥切的;说他的感觉对头,是他将词调大分为三类是对头的。其实,对词调作分类的,并非始于顾从敬,亦非始于明代,在宋末,已有人提出,他就是宋元之际的著名词人张炎;其说,就在他著名的词学著作词源之中。宋遗民张炎所著词源是一部有价值的词学之作,虽然其中并不是没有可容后人疑议之处。在词学的创见及词乐上的阐述,多有为前人所未发,可谓“空前”;由于词的发展因宋亡而中断,张炎这部词源又可谓我国古代词学的“绝后”之作。一、词源中有关文字疏说词源中讴曲旨要一开头就是(暂不标点):歌曲令曲四掯匀破近六均慢八均官拍艳拍分轻重七敲八掯靸中清这里,指出一个“均”。在张炎之前,宋人沈义父在其

7、乐府指迷中已有“均”说。其“词腔”条云(标点是我拟的,下同):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张炎词源在拍眼一节中亦数言“均”。如:一曲有一曲之谱,一均有一均之拍。若停声待拍,方合乐曲之节。慢曲,有大头曲、叠头曲有打前拍、打后拍,拍有前九后十一,内有四艳拍。引、近则用六均拍。俗传序子四片,其拍颇碎,故缠令多用之;绳以慢曲八均之拍不可,曲之大小,皆合均声,岂得无拍。关于词乐,本文不能涉及。这里但说“均”。张炎提出的这个“均”,极为重要。蔡桢(嵩云)先生作词源疏证,在“歌曲令曲四掯匀/破近六均慢八均/”二十八字下详介元明至近现代各家之说,谓:“孰为定说,尚待商榷”(为省篇幅,不繁引)。蔡桢先生提到的

8、郑文焯(叔问)、吕秋逸(南吕)、任二北(半塘)等诸先生都是学界大家,对此“均”都曾注意,可惜似未深究。按我的理解(对诸家之说,不辩):“歌曲”,相当于词源卷下开头的“乐歌、乐曲”,也就是泛指所有词调。“歌曲令曲四掯匀”,蔡桢先生疏曰(蔡原文但圈断,下面的标点是我拟的):“歌曲令曲者,谓歌曲中一体之令曲。四掯匀,者,谓每令曲一片,其节奏四掯排匀也。掯之意义,颇难确定”(下引众说,略)。蔡先生将“歌曲令曲”解为“歌曲中一体之令曲”是对的;而下文中的“破近”、“慢”,同样地也是“歌曲中”之“体”;所以,我理解这里的“歌曲”是包括“令”、“破近”、“慢”三者。这第一句七个字当为:“歌曲:令曲一四掯匀;

9、”“掯”字的指义,确实很难确定。然而,根据“慢八均/八掯”,“掯”的意思当即为“均”。“令曲四掯匀”,也就是“令曲四均”的意思。这里,似并没有如蔡先生所说每令曲“一片”四掯匀的意思,即我的理解是:“破近六均”(又云“引、近则用六均拍”)、“慢八均”(又云“慢曲八均之拍”)、“令曲四掯匀”,指的都是整个词调(全篇),并非指“一片”。“官拍艳拍”以下十四字,据上已引拍眼中文字,说的是“慢八均”中的情形。如此,上引讴曲旨要开头四句歌曲令曲四掯匀破近六均慢八均官拍艳拍分轻重七敲八掯靸中清若由我来作标点、句读,大约会是这样:歌曲:令曲,四掯匀;破(近),六均;慢,八均官拍、艳拍分轻重,七敲、八掯靸中清。

10、二、对“令,四均;破(近),六均;慢,八均”的理解我以为可以也应当这样理解,张炎在这里是说:(一)词,拥有众多词调,可大分为三类:“令”;“破(引、近)”;“慢”。(二)此三类之成为三类,其界分即各类的特征,在于其中的“均”数:“令”,四均。“破”,六均。“慢”,八均。关键是对“均”的理解。三、“均”“韵断”(一)张炎说的:令,四均;破(引、近)六均;慢,八均;指的都是“双(章)调”。“令,四均”两章(片),每章(片)两“均”。“破(引、近),六均”两章(片),每章(片)三“均”。“慢,八均”两章(片),每章(片)四“均”。这里,有一个情况需要说一下。词发展到宋代,尤其到南宋,“单调”已少有人

11、作。按姚品文先生和我二人合作以最原始的手工统计(索引一书及软件似皆不可用),全宋词中(不计全宋词补辑)有不同的词牌名1185,将其中异名同调者,如选冠子又名选官子、苏武慢、惜黄花慢之类作了合并;同名异调者,如临江仙、满朝欢、浣溪沙等有令、慢两调之类作了分列;实际使用调数为866调。其中,残破已无从知其概者10目、尚未完成律化即尚未词化者14调(注:全宋词中残破已无从知其概者十目:王子高六幺太清歌词、映山红、快活年、金落索、秋千儿词、宴清堂、啄木儿、维扬好、庆青春。尚未词化之“曲”十四调:九张机、十样花、花酒令、头盏曲、梅花曲、汪秀才、遂宁好、林钟商小品、香山会、度清霄、胜州令、导引、惜奴娇曲破

12、。),当除去,为842调。这842调中(按我解张炎“令”、“破”、“慢”之说),“双(章)调”为776调776“双(章)调”占宋人使用842词调的92.2%。“双(章)调”是词调的主体部分。如今词调的分类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就在于为词调主体的“双(章)调”的分类问题没有解决。而张炎说的“令”、“破”、“慢”正是“双(章)调”的三类。关键是对“均”的理解。(二)“均”,蔡桢先生引诸先生对“均”的释说中,曾引吕秋逸先生之说:予友吕秋逸则谓:“(张炎称)引、近皆分六均,慢分八韵;沈义父云:词腔谓之均,均即韵也。今观引、近词多六均,慢词多八均。”(注:“张炎称”三字系我所加;标点是我拟的。)吕秋逸先生之

13、说甚是,惜言而未详,也还有些含糊。我对“均”的理解,是:“均(yun)”即“韵”,音义皆同。但是,并不是凡词作中用韵处都就是“均”;“均”是指按格律必当用韵处的“大韵”(在唱,为“大住”)。然而,说“均”指的是按格律必当用韵之处的“(大)韵”,也还是简单化的说法;有为数并不少的词调(因词人按前人之作填辞)例用韵处并不一定都是大韵。均,对我们后人,即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真正有意义的理解,当视之为一个结构单位我们对词调结构的认识,一般是:“调”;调有“章(段、片、阕)”;章有“句”;句内有时有“逗”、“分句”(在乐为“小顿”)、“领”等。张炎,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均”。按我对这里张炎提出的“均”的理解

14、:均,词章(片)内,介于“章(片)”与“句”之间的,以大韵为标志的结构单位。(三)如何判断“均”?“拍”。上引讴曲旨要中有云:“慢,八均官拍、艳拍分轻重”;拍眼中云:“慢,拍有前九、后十一,内有四艳拍”,除去“四艳拍”,可知“慢”调为“十六官拍”即“八均”(并有其他材料可证,如王灼碧鸡漫志有云“十六拍慢曲子”等),即“一均”为“两(官)拍”。“拍”,“乐句”也(见词源拍眼等)。“一均两(官)拍”即“一均两(乐)句”(关于词乐,本文不能繁说)。“一均两句”即相当于律诗的“一韵两句”“出句”与“对句”。“出句”,一般不用韵(在乐为“大顿”),若用韵则为“小韵”(在乐为“小住”);“对句”,必用韵(“大韵”,在乐为“大住”),出、对,构成一“韵”此“韵”,“均”也。简言之:均,以“出、对”二者构成。也就是:词调的结构:其最基本的因子为“字”;字构成“句”(在词,句又可包含分句、逗、衬及一字领);句构成“均”;均构成“章(片)”;章构成“调”。且举二例。一例如卜算子(苏轼):再一例,菩萨蛮(相传系李白所作):注:本文引词作:以斜线示前片结;过片处换行不空格;以双纵线示全篇结。以句号示韵字;逗点或分号示句,顿点示逗;均(韵断)处大韵用粗体字。为省目,尽可能地将各均(韵断)内,出句的首字对齐,对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