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900965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作业 课题名称: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应对 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 XX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2月内容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七大更是第一次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写进了报告。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归根结底依赖于经济发展,但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

2、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在就业过程中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叙述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深入分析了产生原因,最后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需求;应对目录1绪论3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32.1大学生就业人数居高不下32.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63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表现63.1易焦虑暴躁或低迷抑郁63.2过度自负或过分自卑63.3从众心理严重73.4有明显的依赖倾向74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探析74.1社会原因74.2学校原因84.3家庭原因84.4个人原因95解决大学生就业

3、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105.1社会方面105.2学校方面105.2.1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115.2.2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15.2.3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115.2.4高度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15.3家庭方面115.4学生个人方面125.4.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125.4.2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素质125.4.3培养抗压能力,学会自我心理调适126结论137致谢148参考文献151绪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巨大的竞争压力,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深入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引导

4、大学生合理就业及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总人数达727万,而2015年我们这届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4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政策,千方百计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重新建构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当今社会大学生

5、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这必然导致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但是,在一般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少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首先,越是经济动荡,前景不明朗时期,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是最好,但最为稳定。2014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其次,毕业生对求职所需的时间、可供选择的职位和行业、薪酬水平等方面的认识处于波动和不稳定时期,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就业心理有待调整。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庞大的就业队伍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升学,而非就业。最后,即使最终能够就业的毕业生,通常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

6、压力,一方面,即便是同样的企业、同样的职位,前后两年招聘的员工工资也有可能相差数千元。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固定的工种可能变为小时工或临时工,进一步削弱毕业生的福利和工资。2.1 大学生就业人数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人数总量巨大,造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某些失业现象。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根据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宣布,大学毕业生人数近1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12万上升到2014年的727万。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超出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的需求,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2.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应该说,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7、是不容乐观的。而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念,高等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又加剧了这一形势。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引起了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尤为突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了较多新生、新鲜的岗位,然而由于客观与主观的因素,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岗位;同时,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许多毕业生热衷于一些稳定、体面的工作,从而出现了“公考热”、“考研热”等现象。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一边大量毕业生等待就业、一边却有大量岗位空缺现象,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结构性失

8、业现象严重。3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表现3.1易焦虑暴躁或低迷抑郁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当意识到客观实际与自己的主观期望产生较大偏差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浮躁的心理。表现为心慌、失眠、坐立不安等症状。多次受挫后对找工作产生畏惧心理,既希望谋求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过分担心找不到工作。当机会来临时,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导致失去就业机会。3.2过度自负或过分自卑自负心理在如今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工作单位提供的岗位无法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从而盲目攀比,虚荣心不断增长,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对自己的劣势和缺

9、点估计不足,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与自负相对的,是自卑心理。自卑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当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后,丧失了竞争勇气,于是临阵退缩。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3.3从众心理严重所谓从众心理,主要是指个人受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在就业方面表现为毕业生一味追求热门职业和工作单位,甚至不惜放弃自己所学专业。于是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3.4有明显的依赖倾向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毕业生对自身缺

10、乏理性的认识,就业信心不足,犹豫观望,就业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高校每年招聘季到来时,有些毕业生缺乏就业意识,对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置之不理,等待辅导员老师将就业信息发到自己的QQ上;在每年的大型双选会上,学生家长、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这些高校毕业生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竞争,或推销自己。从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就业机会。4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探析4.1社会原因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社会上的职位有限,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部分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易就业。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毕业生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城

11、市就业,造成地域性的就业失衡现象;而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定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公务员”才是最理想的职业,所以许多大学毕业生执著于报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此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企业本着一切以追求利润为先的原则,往往会对大学生提出地域、性别、经验等种种限制条件,阻碍了一部分学生的顺利就业。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而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因此导致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教育的特点,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

12、更容易出现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不平衡。4.2学校原因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时间上往往会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处在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的。而许多高校往往热衷于当前比较热门的需求方向,并没有精确预测四年后该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盲目开设和调整专业进行扩招,导致大量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匹配的工作。此外,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多地强调理论课知识,实践课、实习实训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工科院校,许多大学生面对成熟型的、应用型的社会需求缺乏胜任力;在就业指导方面,并没有深刻分析当前的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心理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

13、成功观念的指导,使得部分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产生了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重课程教育轻实践技能教育。高校实习没能造就大学生的真才实学,在大学教育体系中,虽然一直都有设立毕业实习这一环节,但其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往往重课程教育而轻实习效率,高校通常把完成本科课程的时间压缩到三年或三年半,然后流出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高校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在执行中却流于形式,实践单位联系有限,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实践,所以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必须自力更生去寻找实习机会,有的靠家庭关系,有的靠朋友介绍。而且学校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监管不严,只是看重学生的实践书面报告就了事。这样一来,不

14、但学校的课程教育少了,学生在社会上的实习也常常流于形式,许多用人单位经常会碰到一些熟人或朋友,拿着学生的实习证明来单位盖个章,到毕业实习结束时这些学生就拿着此类证明到学校应付了事,如此作为根本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也完全学不到就业所需的技能,更别说锻炼实践能力了。4.3家庭原因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是90后,他们生长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优越性。家庭作为他们的强大后盾,无时无刻不在保护和引导他们。父母对稳定工作的向往已经渐渐植入孩子的头脑中,家庭关系网络也为孩子提供了许多信息渠道。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直接影响了就业结果,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产

15、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由此更容易引发就业过程中依赖心理的产生。大学生就业不再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的集体决策。4.4个人原因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就业方面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面临复杂的就业形势无法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加之家庭和社会对其期望值较高,容易出现盲目择业的行为。此外,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只是一味地学习并没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面对如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他们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几次求职受挫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始终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甚至极端的心理。就业期望值较高,没有看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眼高手低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单位选择过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据在海大100名毕业生中调查显示,有90%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选择大中城市,而对一些小城市的基层单位或县城,很少有人问津,有83%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外企、国企、高校,而不愿意选择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基层,致使高不成低不就。大学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