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00526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好制度能提升人性向善篇一:先秦儒家论人性及治国方略微探先秦儒家诸子论人性及治国方略微探姜胜祥( 贵州省黎平县平寨九年制学校贵州 黎平 557323 )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人性发展史。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人性问题一直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课题。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人性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先秦儒家诸子。并由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所处的时代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治国方略。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论人性治国方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人性发展史。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

2、,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人性问题一直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课题。我国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人性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先秦儒家诸子。并由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和时代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治国方略。一、儒家论人性1、孔子论人性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儒家论人性的第一人,也是先秦诸子中论人性的第一人,同时也是开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一人。但是他关于人性的论述比较少,“因为孔子教书育人做学问,是有所言有所不言的,比方说不谈死亡,不谈鬼神,不谈天道,不谈人性” 1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

3、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2在论语中,他在人性论问题上只讲了一句精简的名言:“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3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不太大,就是“性相近”,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就变得越来越大,就是“习相远”。这就是孔子的说法,换一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同时也说明孔子认为人的禀赋虽有不同,但后天环境和教育习染却更为重要。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做直接的论述和界定,对于性善性恶也没有做具体的阐发,但我们从其“仁”学体系中,却发现其中蕴含了走向性善性恶的种子。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矣!” (论语述而)4“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5从

4、孔子看来,“仁”与“不仁”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只要自己想“仁”,即可得仁。但同时也告诉我们,即使圣贤仍要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因为当我们想“不仁”的时候,就不仁了,可见人性中含有恶的成分。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仁心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每个人都有其发扬保持仁的本能,可见人性中也含有善的成分。这两条路径直接为孟子和荀子所发扬。2、孟子论人性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的人性论学说是从孔子的仁学发展起来的,其进步意义在于从人的道德心来说人性,指出人皆有四端之心,仁义内在于人性之中,进而孟子肯定人性向善,极力提升人所以为人的价值与意义,他首先从人心的善,

5、证明人性(社会属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6这种自然流露出来的怜悯之心,就是人性的善,人有此种不忍的四端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也是人与动物禽兽的不同所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7而人一但丧失不忍人之心,就不成其为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6、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9子告子上)此种道德心性人人具有,“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尽心上)10人喜好“仁、义、礼、智”,犹如口好美味,目好美色一般,是天经地义的,“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11因此,肯定人性好善,人性向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12换一句话说,四端之心

7、和人性向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孟子更进一步论述人性中本有的仁心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此种道德心性根源所在在于上受于天,也就是人的良知良能是天理所生,每个人并无不同。所以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13良知不求而知,良能不学而能,是天理的自然流露。孟子从人心性的善出发,来说明人心可以通向天理,肯定人人都可成圣成贤。为人的道德实践所以可能,提供了即内在又超越的依据。人有四端之心,良知良能,并不保证人人就是圣,就是贤。由于环境的影响,人也会作恶,“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

8、告子上)14“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告子上)15所以孟子强调人性之善,需要扩充存养。孟子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16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17扩充存养,不忍人之心,是完整人格和待人处世的基础。孟子以心论性,把心与性联系起来,开创了儒家性善论,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也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提供了人性的依据,也是孟子对儒学的贡献。3、荀子论人性荀子,名况,战国时赵人,是儒家学派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主张,

9、但是同时不满意于孟子的性善论主张而提出了性恶论。其对性的定义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18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19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荀子正名)20 这是荀子人性论中性自己自然之主张,情不必然恶,更甚者欲亦不必然恶。“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 (荀子正名)在这里,荀子论及性、情、欲三者之关系,可以见出荀子人性

10、论之看法,论性尚未以恶论性,而论欲尚以为不可去,则人性论只是自然,只是中性,再这里性、情、欲也不必然为恶,在这里荀子与后面的将要论及的墨家、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并无太大差异。但是荀子并未停留于此,荀子进一步论及性、伪之分时,开始高扬性恶论之大旗。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22开宗明义以人性为恶,善处于人性的作为。但何以说性是恶?荀子进一步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

11、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23性本无恶,因情因欲而生恶。而人何以知道为善去恶?荀子归于人能有智虑的心,以心能知礼义,以礼义节制情欲,而礼义正是圣人之伪,非生于人的性,因此,荀子说:“性者,本使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工于是就也。”(荀子礼论)这里荀子把性与伪合而为一,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有机结合,及“天人合一”,提出了善与恶都是人的性,或人性的正反两面。只有“性伪合”,才能“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工于是就也。”最终通向善的途径。 2421我们可以看出,荀子从动

12、物性本能、心理需求、物质欲望来论人性,因此说性恶,在主观上提升心的认知功能,客观上强调了礼义之道。其人性论的主旨在于强调礼义教化的重要,无意于贬抑人性之价值,荀子对人性的主张,并未丧失理想性。他强调“化性起伪”,通过礼法来加以教化。荀子的“人性有恶”为礼乐制度提供了人性的依据。也是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孟子、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重要人物,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孔子人性思想的影响,却走向了不同的理论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人性论体系。一方面,孟子发展了儒家的内圣之学,“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另一方面,荀子针锋相对的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二、儒家的治国理念与方略儒家的治国方略实际也很

13、简单,也就是一个字“仁”。但是孔子、孟子、老子因为对人性的认识有所不同(当然也有所处在的环境和时代不同),他们所开出的治国方略虽然都强调仁学,但是侧重也是有所不同的。他们认为社会出了问题,是因为人性出了问题,人性有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心出了问题。所以他们都主张先救人,先救人心,只有把人心救了,人才有救,社会才有救。现将先秦儒家的治国之道陈述如下:1、孔子的治国方略孔子的治国方略是关于“修己”和“安人”的人道观,即所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25的求仁之道。这种以“修己”为本的“安人”之道其实就是孔子孜孜以求的经世之道、为政之道,治国之道。而“修身”、“修己”、“

14、安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求仁,从而实现天下归仁,所以儒家所提出的治国方略自然也是以求仁为本的。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26说明他对行动和决策之前的预测是很重视的。但在具体的管理决策活动中,他更重视的是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庸引孔子的话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27可见他十分重视以人为中心的政治决策。孔子以人篇二: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专业:20XX级公共管理姓名:马天阔学号: 120XX0248摘要孟子关于人

15、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关键词孟子 人性思想 性善论一、引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他以继承、 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