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鱼池管理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900221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养鱼池管理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养鱼池管理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养鱼池管理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养鱼池管理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养鱼池管理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养鱼池管理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养鱼池管理制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养鱼池管理制度篇一:精养鱼塘的水质管理技术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生物学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速猛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 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 遍关注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 质、高效的目的。现将精养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

2、精养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一、底泥底泥形成:它是有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 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底泥对水质的影响: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 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为m2L,而 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可达到4555mg O2m2L,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 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

3、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据我们对5个渔场23个渔池的调查;底泥厚度在60厘米80厘米的约占36%,呈暗黑色, 厚度在40厘米60厘米的约占43%,呈暗黑色较多,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的约占21%,其中 60%左右鱼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说明养鱼池普遍底泥过厚且氧化不充分。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 以0厘米15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年2年应清除10厘米20厘米呈暗 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暴晒,可减少总氮88%,铵态氮68%,有机质90%,可溶性硫酸盐% ,以及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

4、,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是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 一。二、氨氮:氨氮: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 物死亡的遗骸。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根据饲料转化率等有关参数,氨氮产量是可以推算的。如输入饲料氮中25%为鱼体保留,75%被排到水体中,其中溶解性氨氮约占62%,固体颗 粒氮占13%。当投入1公斤含32%蛋白质饲料时,氨氮量为1000g,也就是 投喂1公斤饲料就有作为氨氮释放到水体中。 据报导:鳗鱼和沟鲶由于投喂高蛋白饲料,每公斤饲料可释放到水体中氨氮分 别为和。从而可以说明,由于鱼类需要蛋白质不同,

5、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量也不 同,投喂高蛋白饲料释放到水体中氨氮量越高,造成水体污染越严重。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或以氮气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 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 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鱼中毒。据报道,鲤鱼苗和沟鲶24小时半致死氨氮浓度分别为L和L, 苗种要比成鱼更敏感。在对鳜鱼毒性试验中,24小时LC50为L,48小时和96小时的LC50分别为L和L,为此认为鳜鱼养殖的氨氮浓度应控制在L以下 ,鲤科鱼类一般应控制在L。当氨氮达到L时,鱼生长速度都会下降,如沟鲶在含有1. 0mgL 氨态

6、氮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L时,生产量减半。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认为氨氮应控制在L以下,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水 生环境中氨氮的安全标准为L。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1.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非离子态的氨态氮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膜进入鱼体 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氨氮的负担,且当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值相应 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经研究证明,当氨态氮浓度越高,越可降低APK和LSZ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 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

7、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 、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 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2.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 这也是鱼类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1.增氧 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小时2小时,以便池 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氨氧与有毒气体到大气中。抽出 底层水20厘米30厘米,并注入新水。使用增氧剂,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2.使用氧化剂 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

8、毫克升毫克升;或用 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5毫克升10毫克升。3.泼洒沸石或活性炭 一般每亩分别用沸石15公斤20公斤和活性碳2公斤3公斤,可 吸附部分氨氮。4.使用微生物制剂 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每隔20天左右泼洒一 次,效果较好。5.大水面可种植水生植物 如水葫芦,水花生等,可占全池面积1100 ,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三、亚硝基态氮 它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极不稳定,它可以在微生物 作用下,当氧气充足时可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氮时转为毒性强的氨氮。温度对水体中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因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硝化

9、细菌在温 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因而氨氮浓度较大。 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氨氮转化为NO2-N,当浓度增高到一定程 度,可引起褐血病。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这主要是由于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由于血红素中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红褐色,随着鱼体血液中高 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化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 氧气,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对团头鲂试验结果表明:其体内血液中的高铁血红素的百分比含量是随水中的NO2-N浓 度升高而上升的,当NO2-N浓度达到毫克升时耗氧率

10、达最大值,在低于毫克升时 ,鱼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来弥补载氧能力的不足,鱼表现呼吸加快,活动增强,耗氧量增 加,当超过毫克升时,鱼体的生理代谢功能不足而出现中毒症状。篇二:养鱼池设计的几点建议养鱼池设计几点建议一、养鱼池设计要点:养鱼池的主体建筑,可分为鱼苗、成鱼、亲鱼和越冬鱼。设计应包括性状、面积、深度和底部。1、 形状。一般是合计为长方形,东西向,排列整齐,大小相近,长宽比为2:1。这样的鱼塘遮阴少,水面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塘中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生产繁殖,也有利于拉网操作。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四周边角地带,根据地形也可安排一些边角。2、 面积、深度。一般每口精养高产成鱼池的面积10亩左右,

11、保水米为宜。不同类型养鱼池按其不通性能,其面积、水深也各不相同。列表供参考。各类养鱼池标准参考一般来说,鱼塘的垂直深度应比鱼塘最高水位高出30-50 cm。3、 养鱼池底。养鱼池底部要平坦,冲进水口到排水口一端要有一纵向倾斜,其比降1/200-1/300。养鱼池底沿纵向倾斜要挖一条沟,有的地方叫“鱼溜”或“鱼沟”,深约20-30 cm,此沟的作用有二:一是便于排水捕捞底层鱼,二是干旱时给未捕净的鱼或鱼种一个存身之地,以减少受伤或死亡。二、堤的设计要点堤分为堤面、堤高、坡三个方面,设计应根据图纸状况、生产要求来确定。1、 堤面宽度。堤面宽度各地不一,大型养鱼池的堤面宽度兼顾行车、种植、埋电杆、开

12、渠、建分水井、清理养鱼池淤泥六个方面。一般主堤面宽10-20 m。副堤面一般在8 m左右。2、 堤高。堤高就是从堤面到鱼塘底部的垂直高度。它的堤高不一样。一般堤高都要比鱼塘最高水位高出50 cm左右。3、 坡比。所谓坡比就是堤高与坡底之比。坡比的大小要根据不同鱼塘不同土质等情况来确定。土质好,浅水小塘的坡比一般是1:。深水大塘或土质差,其坡比可以加大到1:3。坡比大,便于施工、生产操作和管理。不易塌陷,还能在坡面上种植青饲料。三、进排水系统设计要点进、排水系统由水源、进水口、各类渠道、水闸、集水池、分水口、排水沟等部分组成。进排水渠道哟畅通,鱼池进水与排水应设斜对处。四 施工1.养鱼池边上铺一

13、层防水布或防水膜。2.各种流水渠道(水泥管)上,安装简易的闸门,必须考虑汛期最高流量。3.每个池子进水、排水口安装筛网。篇三:苏北地区高产高效养殖鱼塘的水质管理技术措施高产高效养殖鱼塘的水质管理技术措施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生物学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速猛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 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

14、的问题。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 质、高效的目的。现将精养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精养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一、底泥底泥形成:它是有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 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底泥对水质的影响: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 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为m2L,而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可达到4555mg O2m2L,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

15、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 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据我们对5个渔场23个渔池的调查;底泥厚度在60厘米80厘米的约占36%,呈暗黑色,厚度在40厘米60厘米的约占43%,呈暗黑色较多,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的约占21%,其中 60%左右鱼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说明养鱼池普遍底泥过厚且氧化不充分。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以0厘米15厘米为宜。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年2年应清除10厘米20厘米呈暗 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暴晒,可减少总氮88%,铵态氮68%,有机质90%,可溶性硫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