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96575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货币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篇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臶。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

2、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

3、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

4、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其它古籍也有记载,如: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盐铁论:“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等等。从这些记载可以知道,我国最早的原始货币主要是上述一些物品,

5、其中有金、银、铜、贝、玉、珠、龟甲等物;也有人们的日常用品,如农具钱、布(镈)和渔猎工具刀。原始货币产生的年代,据说是“虞夏”或“夏后”时代,也有说是神农、黄帝时代的。如以夏代(前21001600年)计算,至少也有四千余年了。但是,这些古籍的记述过于简略,而且都是后人追述的,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质,还需结合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加以研究核实。二、贝币贝壳在中国古代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是大家都想获得的价值极高的东西,因此人们往往把最美好的东西称做宝贝。从古代文字结构看,凡是同货币、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赏赐、宝货、贫贱等等。可见,中国文字形成的时候,贝就已经是起货币作用的价值尺度了。据考证,贝

6、在夏代就已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了。在河南偃师夏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中,除发现了人们作为货币使用的天然贝外,还有经过加工制作的骨贝和石贝。二里头类型文化的断代,介于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冈商代前期文化之间,应该是夏代晚期的遗址,因此这一发现可以说明夏末商初时期贝币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了。骨贝、石贝等人工制造的仿制贝的出现,表明当时贝币的需求量很大,真贝的数量已不敷应用,才以仿制贝来代替真贝。可以认为,这一时期贝的功能,应为兼有装饰品和货币的两种作用。进入商代,从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看,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了。记载中用贝的数量也愈来愈大,从“二贝”、“五贝”发展到几朋、几十朋。如殷墟甲骨卜辞:“取贝”;“其用

7、旧贝一贝十朋”。传世的殷彝铭文,也不乏关于贝币的记载,如:“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在已知的这些记载中,把贝用来作为赏赐品的情况比其他任何物品都多。货币职能已逐渐成为贝的主要作用。古籍尚书盘庚篇记述了盘庚斥责他的臣僚们贪求贝玉的行为,告诫他们要“无总于货宝”。可见早在公元前一千三百余年时,贝就成为人们经常贪求的财宝了。贝所以能具有这样的品格,根本原因是它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代表一定价值并能换来多种物品的货币了,而不单纯是装饰品。河南安阳殷墟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海贝有七千枚之多,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大墓出土贝三千七百九十枚,其他商代中晚期墓葬中也多有出土数百枚贝的现象,这些表明贝的数量显示了货

8、币财富的多少,贝是当时通行的主要货币。贝所以能够成为古代最早的货币,一是由于它具有天然美丽的形态和色彩斑斓的花纹、光泽,同时又被古代先民看作是象征美好和吉利的护符,所以人们都乐于互相赠予或珍藏。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它具有很多作为媒介物的优点,比如它能以枚为单位,便于计数;坚固耐磨,轻巧灵便,便于携带和授受;它的产量不多,得来不易,不致流通过滥。海贝有一百多个品种,被用作货币最普遍的是齿贝,它的长短大小在一寸左右。此外还有紫贝、玄贝、大贝等。大贝作为货币在商代已有记载,殷戊辰彝铭:“戊辰师锡鬯廿卣、贝”;庚午父乙鼎铭:“作册友史锡贝”,据郭沫若考证,“贝”就是大贝。尚书大传中也有“大贝百朋”的

9、话。殷墟妇好墓出土实物中的一种大贝,比一般的海贝体积大得多,可能就是这种贝,它的价值应比一般的海贝要高。从甲骨文和金文中有的贝字写成、看,被当作货币的贝,可能还有类似河蚌的双壳贝。贝币发展到鼎盛时期,真贝的数量不足,仿制贝日渐增多。现在已知的仿制贝种类有:珧贝、石贝、骨贝、角贝、陶贝以及各种金属贝,如铜贝、金贝、包金贝等。贝币在流通中,最初以枚或个为单位。商末周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作用和流通范围扩大了,贝币的计算单位就逐渐改为“朋”。朋是用绳穿起来的贝币。根据朋字的写法,以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一朋的数量大约是十个或二十个贝币。现在出土的贝币,有不少是有穿孔的,一孔的、二孔的、三孔的

10、都有,这是绳穿的遗迹。在商代以朋计数的尚少,进入西周后,各种文字中记载贝币数量时,以朋为单位就多起来了。如诗经:“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西周青铜器也有“易贝十朋”、“易贝五十朋”等铭文,所记数额都在十朋以上。以朋计数的贝币的购买力有多大,现在已知的材料很少。西周初期的遽伯睘彝铭,记述铸造本器的费用为:“用贝十朋又朋”,意即铸造它花费了十四朋贝币。周恭王三年的卫盉铭记载:“堇(瑾)章(璋)才八十朋,氒(厥)”;“赤虎(琥)两、麂(韨)两、一,才廿朋”,说明瑾璋(美玉制的礼器)值贝币八十朋,两件赤琥、两件麂韨(麂皮制的祭服蔽膝)、一件(画有花纹的蔽膝),共值贝币十朋。可以认为,这就是当时的物价了。

11、西周中期,由于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贝币逐渐流行。从发掘的文物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河南、山西都曾出土过这种铜贝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比西方最早的小亚细亚的里底亚(Lydia)铸币,要早四、五个世纪。大约在周恭王以后,铜贝币的使用就逐渐增多起来。现在已知的铜贝币,大体有两类:一是形体凸起,齿纹成曲线,比较像真贝;另一类形体扁平,齿纹成直线,使用较方便。铜贝币广泛流通使用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寽(l)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即略小于半两(十二铢)。周穆王时的稽卣铭:“易贝卅肘”;周厉王时的扬铭:“取五寽”;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取

12、卅寽”。这些都是铜贝流通使用的记载。以寽来计算铜贝,是货币制度的一个重要改革。朋是以串计数的,没有脱离原始的个数计算的范围。寽是以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用寽计算铜货币的数量,从此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铜贝的购买力情况,在周孝王时的曶鼎铭中有这样的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说明买五个奴隶的价格是一百寽铜贝。上述贝币流通的整个时期,能起价值尺度和其他货币职能作用的物品还有:金、银、铜、龟甲、珠玉、布帛等,但这些都不占主要地位。到西周末春秋初期,铜贝以及金属铜块的流通使用已相当广泛,它的作用和流通范围都超过了以往的天然贝,从而逐渐取代了天然贝的主要货币地位。春秋以后,金属贝也逐渐衰落。至秦

13、始皇改革币制时,明确规定禁止用贝作货币,从此贝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货币的资格。三、早期的铜铸币我国古代很早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金、银、铜等都曾担任过一般等价物,起过某种货币媒介作用。由于当时金、银的产量很少,而铜的开采和冶炼相对地比较容易,于是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从生产工具、兵器、祭祀的礼器到日常生活器具,都逐渐用铜制造。这时,铜的货币媒介作用也随着它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逐步扩大。进入商周时期,青铜制品已达到了相当精美的水平,铜块、铜饼等铜制的货币也随之出现,并与贝、金、银、谷、帛等货币同时流通。历史上关于铜制货币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不少了。西周青铜彝器铭文中,有许多关于用铜

14、来赏赐、处罚或缴获铜货币的记述。如周成王时禽铭:“王易(赐)金百寽”,周昭王时的伯铭:“伯从王伐反荆,寽金”,周穆王时的臤觯铭:“易赤金”,这里所说的金,显然都指的是铜而不是黄金,说明铜在西周时期已发展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货币了。这一时期铜制货币的形态,是没有固定形状的生铜块,现在已知的有不规则的块状、饼状、钣状。1975年江苏金坛县鳖墩西周墓葬曾出土过这种青铜块。1976年陕西临潼县零口街西周遗址,也曾出土过作为货币的铜饼。这种铜饼呈圆形饼状,直径约二十厘米。从各种资料来看,这种无定形的铜制货币,是早期铜铸币的初始类型,属于称量货币,它的计算单位与铜贝一样是寽。到春秋时期,牛耕、冶铁、煮盐等先进

15、技术相继出现,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使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原来的以贝币为主的货币流通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渐解体,铜贝和无定形铜块在流通中的作用逐渐缩小,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早期铜铸币。这种新型货币,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时止,在全国范围流通至少有五、六百年。早期铜铸币,在全国范围内有四个货币体系同时并行,即布币、刀货、蚁鼻钱、圜钱四大货币体系。由于当时周王权衰落,各地诸侯割据争雄,政治上的分裂导致经济上的分割,反映在货币上即逐渐形成货币形制特点和流通使用区域范围不同的铜铸币。不同体系的铜铸币,既互相区别,又互相影响、融合。四、布币布

16、币是由铲形农具演变而来的。古代有一种农具叫“镈”(b),是用来锄草的。其形状类似铲,上面头部圆空,可装木柄;中间厚重,不易折断;下面足部尖薄,适宜锄草、掘沟等劳作。由于镈与布同音,所以又叫做布。还有一种农具叫“钱”,形状与镈类似,但下面足部稍平。这两种农具,在交换过程中逐渐发展为布币。最早的布币,大小和原来的农具差不多,币面一般没有文字,或有少量的铭文,甚至还可直接用于耕作。钱币学家把它称做原始布(或称大铲布、古布)。(图1)它的形状,从镈演化而来的,肩略高耸,足略尖,又称尖足布;从钱演化而来的,肩平足钝,又叫平足布。原始布早在殷商后期、西周初期黄河中游一带地方就已出现,在河南洛阳、安阳、郑州一带曾有实物出土,但数量不多。原始布流通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