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8937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

2、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

3、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四)伏笔、照应。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

4、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

5、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

6、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4、注

7、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象征, 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

8、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对比, 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衬托,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

9、类事物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约瑟夫极端势利的父母对约瑟夫叔叔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渲染,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抑扬的表现手法,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

10、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卒章显志(z zhng xin zh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

11、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岳阳楼记开头先说写文章的缘由,再概括地描写巴陵胜景,然后再详细描写两景两情,最后以议论带抒情的方法收笔,突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文章题目虽是“岳阳楼记”,但不仅是记叙、说明,而又状景、抒情。在抒情的基础上,笔锋一转,写出对“

12、古仁人之心”的求索,以“卒章显志”作结,一下子把文章提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要点分析表达方式的判断与作用表达方式是指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特征主要分为五类: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但在具体文章中却可以综合运用。比如说

13、某篇文章是记叙文,并不一定全文都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文中可能还掺有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辨识表达方式,主要看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应抓住其特征来判断。如果仅是交代背景、情节,大多是记叙;如果对人物的言行或环境作比较具体的介绍,就是描写;表达内心感受的语句,抒情兼有议论;介绍物件或事理,语言简明扼要的,则是说明。各种表达方式虽然有其语言外在特征,但要一一分别,还是有些困难的。比如晋祠一文“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既可以看作是说明,也可以看作是描写。还有抒情往往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区别开来。把表达方式分为五类,只是为了在教学时更简单明了而已。当然,考试中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方式,选用

14、的例子,通常特征比较明显,应当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目前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作用的理解,主要就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的作用提问或思考说明在记叙文中起的作用。这时,通常要从文章的主旨上去思考:抒情和议论使文章的主旨明确、主题深化,让读者容易理解;说明则是对文中的某些不易理解的事物作比较清晰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明白文章所介绍的事物,如故乡中介绍“狗气杀”就是一例。下面列举一道比较典型的考题: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

15、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上文中哪些语句是抒情与议论?它们与记叙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上面一段话选自魏巍我的老师,在选文的第二段中“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和她亲近呢”,就是抒情句,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感激之情。不过这句话既是抒情又是议论,反映了作者对蔡老师的评价和看法。这句话和上面的记叙是紧密相连的,是对上面记叙内容的引申发挥。所以第二题的回答应明确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题问的是表达作用,抒情和议论句揭示了记叙内容的实质,同时还将记叙的两方面内容(教鞭事件和模仿写字姿势)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达到了承上启下的连接目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二类:一是自然环境描写,一是社会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讲,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环境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手法,其目的有的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如鲁迅一件小事中四次描写风的语句),有的是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的一段),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