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8666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饰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篇一:说文解字中服饰文化的体现1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从衣部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摘要汉字形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一定程度上记录并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来了解、考察历史,追溯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踪迹。本文整理出说文解字中“衣”字及以 “衣”为偏旁的字119个,从衣饰的功用、形质、色彩、纹饰等四个方面探索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及制度。 关键词:形制、纹饰 、色彩 、质料 、等级文化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form contains rich connotation, recordin

2、g from a certain extent and reflects Chinas ancient social lif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ystem, has a great role in culturalinheritance. We can use the word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history, tracing the history traces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This paper sorts

3、 out the Shuowen Jiezi in the word of clothing and Yi is the radical character of 119,explo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and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of clothing function, form quality, color, decoration etc. Keywords: shape, decoration, color, material, class culture目 录? 1. 总论 ?(1) 2. 形

4、制看高低 ?(4-7) 3. 款式别身份?(7-8) 4. 色彩分尊卑?(8-10)5. 质料划贵贱 ?(10-12)6. 结语 ?(12) 参考文献?(13) 致谢 ?(14) 中文摘要说文解字中服饰文化的体现服饰是人体衣着及其装饰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代表者一定时期的文化。服饰不仅仅是人类外表的包装,也是人类内心的折射,更是人类思想与文明进化的具体表现。“衣”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列于首位,可见服饰在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段玉裁注:“迭韵为训。依也,倚也。衣 者,人所依以蔽体者也。”释名释衣服亦 云:“衣,依也,人

5、所依以避寒暑也。”可见服饰 首先源于避寒暑。除此之外,古代服饰在样式、纹色、用料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还有表明身份地位、象征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可以说,衣服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牢牢地捆在了文明与思想的快车上。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是一部古文字字典,它按照文字学的要求解释本义,努力做到两个统一,即:形和义的统一,文字和语言的统一。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所以我们可以从汉字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衣”部字来探究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说文解字共收“衣”部字119个,所展示的内容特别丰富,名目繁多,分工细致。本文选取说文解字表示服饰的字,按体衣进行

6、分类:(一)上衣、(二)下衣、(三)深衣。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古代礼制、文献、古代民俗资料,揭示出中国古代服饰所反映的礼制文化、等级文化。(接下来写本文的分类)(一)根据不同名称进行分类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 “衣”,下衣称?裳”,合称?衣裳”。诗-邶风,绿 衣:“绿兮衣裳,绿衣黄裳。”又诗,齐风,东 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具体来说,古代的上衣种类很多。短衣袛、裯、襡、襦袛、裯、襡、襦都是指短衣。在说文衣部:“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裯,衣袂,袛裯。从衣周声。”,“襡,短衣也。从衣蜀声。”,“襦,短衣也。从衣需声。”。 “袛裯”为双声联绵字,指直襟单短

7、衣。襡、襦在说文均曰:“短衣也。”襡为长襦,即连腰衣。襦有厚薄之分,薄的指短衣,厚的短袄。 襦又有长襦、短襦的区别,长襦称褂,僮仆的长襦叫裋,短襦又叫腰襦。里衣 衵、亵、衷衵、亵、衷都是指贴身穿的衣服。在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晋书良吏传王宏:“帝常遣左右微行,观察风俗, 宏 缘此复遣吏科检妇人衵服,至褰发於路。” 柳宗荣引经考异云:“亵谓里衣也,袢谓衣无色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意谓解开上衣,露出贴身的衣服。亵衣又称“衷衣”。在说文衣部:衷,里亵衣。从衣,中声。春秋传曰:皆衷其衵服。”据左传宣公九年记载,陈灵公、孔宁、仪行父等与夏姬私通,

8、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诗经,周南,葛覃:“薄汗我 私,薄瀚我衣。”“私”为?内衣”、“里衣?之意。夹衣 複、袷複、袷都是夹衣。在说文衣部:“複,衣皃。从衣复声。”释名释衣服:“有里曰複,无里曰襌。”在说文衣部: “袷,衣无絮。从衣合声。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记载:“此时正是九月初五,天气亢爽,各人都穿着袷衣,啜茗闲谈。” 裼裼是指古代衬在裘外面的无袖衣。在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礼记玉藻:“裘之裼也,见美也。”即裼是用来增加裘的美色的。裼不是把裘全部包住,而是单独成衣,就像今天的披风,衣领处系在脖子上加以固定,其篇二: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9、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

10、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

11、。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12、治制度的一部分。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唯有经济基础巩固了,国家稳定,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不受到威胁了,上层建筑才有可能完善地发展。在中国古代,汉武帝时期是开创了盛事局面,唐、宋、明、清亦有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因此统治者才有余力制定繁琐的舆服制度,百姓也才有思想空间接受这些复杂的规定。服色在专制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也辐射到了社会层面。在等级观念强烈的古代社会,服色有着特殊的尊卑和贵贱意义。“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有些颜色的贵贱观念自先秦就有,有些则是后来的文化积淀中慢慢形成的。服色的尊卑决定了服色的贵贱,而服色的尊卑意义又关系到阴阳五行学说。先秦的“五行”思想衍化出“五德”之说,五德

13、又各自有与之相匹配的方位、时节和颜色,即古代的“五方色”之说。这“五方色”形成了五种正色。这五种正色的确定应该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接触最多、使用最广、也最容易或最早得到制作原料的颜色。后来人们又不断地利用五方色相生相克制造出多种颜色。这种染色技术的进步既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彩,却也给人们的思想戴上了枷锁。一般说来,越艳丽的色彩越显尊贵,这在一定程度上由印染技术决定的。黄色与红色是最为尊贵的色彩,红色是明朝的国色,而黄色更是在唐、宋、清等几个繁盛朝代中被作为帝王的象征。此外,唐朝开始有了对民间服色的禁令。唐朝禁止庶人穿着彩色衣服。两宋期间绿色、黑紫色、白色等先后被禁止过。明朝的服色禁令更加严

14、苛,多达十余种,包括玄、黄、紫、黑、绿、柳黄、姜黄、明黄等鲜艳的颜色。服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辐射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因此,自二者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发生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历史上曾经有各种体现,也带来了各种影响。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在长期的等级社会中,服色与政治的关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似乎多于其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服色与政治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也希望这变化能更有利于政治的成熟,更有利于服色在这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绽放光彩,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中国古代服饰在装饰图案上体现着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总体上有两个表现。首先是在服装面料织

15、造上采用不同的花纹图案表示身份等级的差异。如唐高祖时规定亲王等及三品以上职官的官服用大科绫罗制作,五品以上用小科绫罗制作,六品用双钏绫制作,七品用龟甲、双矩、十花绫制作,九品用杂绫制作。又如宋代依照前代的制度,按季节颁赐各官服饰,这种赐服大多是以各式有鸟兽纹样的锦纹衣料做成,称“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如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花、宝照中花等锦,另有毬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其次是在已织好的服装面料上绘、绣不同图案来表明服用者的身份等级。中国古代在服装上施加文采主要有染、绘、绣、印等几种方法,其中标示身份等级的图案主要是以绘和绣的方法来完成的。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即以绘、绣的方式将十二种纹样施加在服装上,其中前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在上衣上,后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