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87480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一)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美国经验把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A BC D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处于敌对状态,说法错误。答案D22014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速。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A建国初期 B“文革”前夕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解析建国初期主要是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2、国民教育体系,故B项正确;“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沉重打击,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不符合题干的“初步”,故D项错误。答案B3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解析A项为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方针;B项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指导思想;C项是1952年提出的教育方针;D项是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

3、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答案B4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D新时期(1978年至今)解析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幻想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漫画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处在一种极“左”的状态之下。答案C5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案例,因父亲认为小娟是个女孩,所以在小娟12岁时就不让其上学,结果小娟就把父亲告上法庭。案子最后小娟获胜。小娟父亲的做法违背了下列哪部法律 ()A宪法 B义务教育

4、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解析义务教育法特指的是保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抓住案例中父亲不让小娟上学,可知是义务教育法。答案B6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故选A项。答案A71978年北京

5、日报号召“努力掌握外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这说明()A中国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B中国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C学习英语成为国民的自觉行为D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解析材料中中国兴起“英语热”,一是对外开放的需求,二是学习国际通用语言,并不仅是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故A项错误;1978年后中国对外开放,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和平交往,因为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并非仅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政府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及与技术人员职称

6、评定挂钩,说明是政府在积极推动“英语热”,并非国民的自觉行为,故C项错误;1978年以来中国学习英语的浪潮不断高涨,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故D项正确。答案D8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解析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参加高考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选出C项。答案C9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

7、中最主要的应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解析上图反映了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选D项。答案D10为解决下图中出现的现象,在教育投资上,国家启动了()A“希望工程” B“星火计划”C教育附加税计划 D“扶贫工程”解析图片反映的是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困难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实施了“希望工程”。答案A11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8、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理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开基创业,此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上拨乱反正,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答案C12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

9、系初步形成解析根据材料中“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说明教育适应了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说明人才的培养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50年代的教育方针,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与题目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2)面对激烈的

10、国际竞争,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3)据材料二分析,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4)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科技与教育的关系,解题关键是掌握“三个面向”的含义及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所给数据分析得出。第(4)问要重点从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来分析。答案(1)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2)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3)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

11、家重视基础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全面发展。(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14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

12、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中国某省教育的相关信息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回、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

13、,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的主要变化。(2)材料三反映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逐条分类概括特点;据材料二对比表格中数字概括教育的变化。第(2)问,据“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科技发展,而人们的人文思想水平仍然不高的社会现实角度来进行回答。答案(1)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