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pdf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74468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制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政治制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政治制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政治制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政治制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制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制度,pdf(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制度,pdf篇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 注 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材料 中的“百姓”是指A封建地主阶级 B战国的“平民C奴隶主贵族 D西周的“国人”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 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 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

2、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3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 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 B提高族长权力C均衡权力分配 D维护贵族特权4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 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5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 族

3、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 “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6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 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 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正确的是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7. 左传载昭公十一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

4、夫受郡”。史记载“(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郡县制已在全国范围推广 B.郡的规模地位高于县C.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D.分封制遭到彻底破坏8.公元前579年,宋国约集晋楚两大国召开消除战争的弭兵会议。会上晋楚约定: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公元前 546年,宋国再次约会晋楚及一些中小诸侯国在宋结盟,盟约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进贡。这些历史现象可以说明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混战的局面宣告结束 B.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C.周天子权威削弱,分封制走向瓦解 D.宋国代行周天子职权,成为天下共主9.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5、。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1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然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乃传子法之精髓,当时虽未必有此语,固已用此意矣。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这表明A.宗法制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员 B.贵族统治有利于政治垄断C.立嫡以长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D.宗法传子有利于社会稳定11如图是两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A察举制是进入仕途唯一途径B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C“农商皆本”思想初步萌

6、发D官员的更趋广泛12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13南齐书孔稚珪传云:“所奏缪允者,宜写律上,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由此可知南朝时期A已经不再推行九品中正制度 B出现考试选官的科举制C世家大族已失去选官垄断权 D可以通

7、过学校试经入仕14. 张廷玉在明史刘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以原拟封进。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因再申前请。帝不得已,命所司详议。?既而所司议上,一如健等指,帝勉从之?这说明明朝的内阁制A、明朝内阁形同宰相,能左右皇帝的决策。B、明朝内阁是皇权的组成部分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C、明朝内阁权力在不同的时期确有差异,其所起作用要视皇帝的开明程度而言。D、明朝内阁只是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的机构。15.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形成了最高统治

8、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B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16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A痛陈隋室苛法之弊 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实行分权制衡 D建议扩大取士范围17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后来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制进一步推行

9、B三省六部制完善C女性政治地位提高D佛教、道教冲击18.右侧为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政令形成、实施流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C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19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20.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

10、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21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这位学者意在A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B指出政治需要损害历史记载的真实性C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D说明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22.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

11、的封建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隋朝的科举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23.“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就领本省军队。同时,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A.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24.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

12、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 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二、材料阅读题26.“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

13、法材料二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朱子语类卷23材料三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天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明夷待访录原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

14、观点,并说明理由。(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非法之法”的弊端何在?他批判“非法之法”的根本目的是什 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观点:依法治国。理由:规范官吏;控制民众;和谐社会。(2)理解:树立道德榜样使民众归附。影响:淳朴民风;缓和矛盾;维护统治。(3)弊端:束缚政治人才的作为。根本目的:批判君主专制。(4)认识:法治为本,辅以德治。27.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御史为君主耳目之臣,职司风宪?明朝的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但可以弹劾宰相、六部,可以超擢(越级提升之意)为“按察使”(三品),故彼等多乐行其职权,不避权贵。虽常有被贬抑、下狱、赐死之事,而其地位仍然甚高,其清严威重为他官所不及?明代监察御史可以个别行使弹劾权与单独提出弹劾案,不以都察院的名义为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案。郑钦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