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的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73820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考的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高考的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高考的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高考的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高考的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高考的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考的制度(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高考的制度篇一:关于高考制度浅谈高考制度摘要高考制度又古代的科举制度演变而来,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也一度遭遇被取消的命运。在当代社会无疑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详细介绍了高考制度的变化过程,阐述了高考制度带来的利与弊,分析了不同形式下的高考制度的特点。对于高考制度未来的改革与发展计划给出了想法。关键词:高考制度 改革一、关于高考制度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最重要的入学考试。高考制度无疑是广大考生以及家长所在意的事,高考制度及其改革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领域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

2、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此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牵连着党和政府的执政安全。因为我国的高考制度不是一种一般性的教育考试制度,而是一种以国家意志及利益实现为旨归,由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特殊的教育考试制度,可以说,_国家利益是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国家权力是推动制度运行的基本力量,国家意志是决定制度运行方式、方向的根本因素。但人们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并不明确,。具体说来,有些研究者将高考制度仅理解为考试制度或招生制度,如张耀萍认为高考制度泛指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而陈彬莉则理解为“对申请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考生进行的文化考试。”而还有一些研究者则将高

3、考制度理解为一个包括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如曾近荣认为“高考制度是综合了考试制度、教育评价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以及社会公正制度等的国家制度。我国高考制度从建立之初就一直处在变革之中,现行高考制度也面临极大的改革压力。同时也可以说,以往几乎所有关于我国高考制度的讨论和研究几乎都是围绕着改革问题而展开的,改革与创新乃是我国高考制度研究的根本主题。二、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1)科举制度下的“幼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国家。封建的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是我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教育选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在我国经历了1300年之久。其对教育体系的影响十分深远,比

4、如它的“公平竞争”以及“学而优则仕”等理论仍然应用于现代社会。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在刚刚具有雏形的现代教育体制中,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影响仍然存在,学生毕业之后,赐予一定出身;另一方面,各级教育之间无法衔接,课程、师资及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晚清学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在今天看来主要是规定各科的教学时间的分配和协调。为了给中华帝国即将崩溃的旧制度寻找新的合法性或者寻找替代品,清政府将构建现代教育体制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面向而进行了不懈努力。这一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的产生主要面临两个约束条件,其一是现代教育制度自萌芽始就不得不面对的科举制度的影

5、响。第二个约束条件为现代教育体系自身的逻辑。现代教育体系以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为其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条件,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而当时中国构建现代教育体制刚刚起步,教育改革者不得不在现实的可能性和理想的要求之间寻求契合点,其结果就是后来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2)民国时期:自主的入学考试制度形成。清末教育体制的建立并未随着无法挽回的旧秩序的崩溃而止步不前,而是作为一种现代性的产物在民国建立之后进一步成长壮大。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提出应该将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的一种手段。为了选拔新政权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中华民国成立了考试院来管理全国考试。此举促进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6、的进一步发展。此后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组织形式到考核内容逐步走向规范化:(一)逐步形成了既有利于自治的大学发挥主体性,又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多元体制。(二)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等方面逐步走向统一化、标准化,成为今天集形式化和标准化为一体的高考的雏形。入学考试成绩成为学生入学的最主要依据。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大学主要是实行自主招生,之所以大学能够克服政府的强劲压力而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大学,具有大学自主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个强大的民间社会,有民办大学、教会大学的竞争,也有公众的舆论的

7、强大力量。(3)新政权下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经过了中华民国三十多年的演变之后,已经具备了现在我们国家高考制度的基本形态。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一般意义的政权更替,而是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中,教育资源完全由国家掌握,大学被列为国家事业单位。由此出现大学对于政治权力的依赖。新政权建立之后,高考制度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走向统一。建国初期,经过短暂的过渡之后,1952年开始全国统一招生。从1952年至1965年,高校招生基本上是全国统一。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国家学习苏联的教育体制,成立了大量的工农速成中学。为了这些学校的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教育部在入学考试

8、制度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对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人、农民、工农干部与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干部,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可采取保送入学或由学校单独进行考试的办法。(二)被革命的高考。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统一招生制度被批判为分数挂帅,智育第一的典型,从此高等学校招生中断了六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被废除了十一年。这一时期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作为“资产阶级的考试制度”彻底取消,导致整个国家在文革以后恢复建设时期人才奇缺。(三)绝处逢生。1977 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了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制度。1978年6 月6 日,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

9、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的办法。”此后,尽管对于高考制度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是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得到了稳健的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高考制度从文革后到现在稳步发展,源于这一制度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结构因素与社会价值支撑,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拔了大批的人才,满足了国家需要及个人需求。(4)多元模式的高考制度。模式A、“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即3+X)省级应用单位:大部分省区“3”指“语文、数学、外语”,“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涵盖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涵盖物理、化学、生物)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考试

10、科目。此方案是目前全国应用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总分75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 模式B、“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选模块”省级应用行政单位:浙江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XX年起,浙江省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自选模块”高考方案。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00分,自选模块60分,高考总分为810分。模式C、“3+1”省级应用行政单位:上海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XX年起,上海市实行“3+1”高考方案。“3”语文,数学,外语,“1”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150分,数学150分

11、,外语150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150分,总分600分。 模式4、“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省级应用行政单位:江苏经过教育部批准,从20XX年起,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方案。其中,“3”“语文、数学、外语”,语文160分(文科160+40分加试题)、数学160分(理科160+40分加试题)、外语120分,满分480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7科,各科原始满分为100分,考生需参加未选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5门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考试含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各科原始满

12、分120分,文科考生必考历史,理科考生必考物理,再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一门,普通类考生须全部达C等方可参加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计分,分为4个:A、B、C、D。模式5“3+3”省级应用行政单位:海南。海南省高考考试共6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为公共科目,文科生单独考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生单独考物理、化学、生物。纵观高考制度在中国从清朝末年的萌芽到今天成为中国社会教育领域内一项根本制度这一过程,不难看出,该制度在中国具有其独特性。首先,这一制度的萌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学而优则仕”遭遇现代教育制度的结果。中华民国期间,社会权力的相对分散及基础教育之薄弱为多元化的高考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可

13、能性,并逐步表现出统一化以及标准化的趋向。新政权建立之后,国家在高考中处于主导地位,高考制度在组织形式以及考试内容等方面走向了统一,而且政治标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核心范畴。经过了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停滞期之后,户籍制度构成了个人流向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的最大障碍,高考制度的价值支撑在文革那一代人独特的经历下进一步得到了强化。发展到今天,尽管对于这一制度,社会具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一种公众如此重视的制度,不能简单以一种或是或非的态度来看,而是应该看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进行改革的可能性。三、当代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有36 年,回顾并总结了30 余年来的高考招生历程,在充分肯定现行

14、高考制度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阻碍了创新人才的选拔。由于高考只限定几门课程的考试,只要学生的其中一至两门课程未考好,抑或对某门课程没有兴趣,即出现偏科现象,考试总分就会受影响,录取就会受影响,致使学生无缘进入大学。所以说,现行高考成绩不能全面测评出考生的全部,考试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制度所表现的公平也只是相对公平。 影响和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学校、教师、学生都在围着高考转已经成 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好的大学。学校的升学率成为了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急功近利是广大师生的心态,高考考什么教

15、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基础教育俨然成了应试教育。学校注重纸质笔试,侧重智育,忽视德体美劳的教育;注重知识技能、解题技巧的掌握,忽视实践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能使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读死书的工具”,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高考让社会承担的压力太大。我国是重视教育的大国,也是考试大国。一个公民的人生前途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高考及录取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一个考生牵动着一个家庭,触动社会的每根神经,招生考试在招考期间成了街头巷尾的议论热点,成了领导关心、新闻报道、公民议论、社会关注的对象。 一年一次的高考难以测出真水平。考生即使按照规定的课程内容刻苦学习、认真复习,由于其考前、考试时心理压力大,对于一些心理素质差,特别是考试怯场的考生,都会影响其正常发挥,未能考出真实水平。有的考生复习对路;有的甚至是猜题、押题对上号则得了高分;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好,而高考的试题内容刚好未复习到,造成丢分。试题出偏或出难了,都难以准确测出考生的真实成绩。试题的区分度差,难以将考生成绩的好坏区分开;试题的效度差,难以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考试的公平性。“一张试卷定乾坤”难免有失公平。 各省市录取不平衡。由于高考招生的总名额及重点大学录取的名额是按省为单位分配、划拨的,致使各省市高招录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