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086933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这一散文的语言艺术,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并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义” “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两千多年前孟子所说的一

2、句 话。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学了今天的这篇课文,同学们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 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 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3、,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 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孟子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 响很大。 2背景资料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 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 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 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 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 3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

4、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 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大类型。议论文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要鲜 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 论据。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兼(jin) 苟得(gu) 辟患(b)一箪食(dn) 一豆羹(gng)弗(f) 蹴(c)妻妾(qi) (2)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b)也(“辟”同“避” ,躲避) 万钟则不辩(bin)礼义而受之(“辩”同“辨” ,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d)我与(y)(“得”同“德” ,感恩,感激

5、;“与”同“欤” ,语气词) 乡(xing)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 ,先前、从前) (3)古今异义词 以Error! 是Error! 豆Error! (4)一词多义 得Error! 生Error! 与Error! (5)文言虚词 而Error! 于Error! 则Error! 之Error! (6)文言句式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 ,表判断。)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义” , “受”后面省略宾语“施舍” 。) 三、朗读指导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

6、室之美/为之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是/亦不可以己乎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欲:喜爱。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舍:舍弃。 取:选取。 甚:胜于。 苟得: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 ,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得生:保全生命。 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心:思想。 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蹴:踩踏。 万钟:文中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 ,感激。 与:同“欤”

7、 ,语气助词。 乡:同“向” ,原先,从前。 本心:本性。 2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 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8、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了给人家,即使 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五、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示例: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了文化的传承,为了社会和谐,为了别人 的安危等。 2 “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示例: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贪污受贿、滥用职 权、杀人放火等。 3 “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么? 答案示例: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

9、等。 4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大意? 答案示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从第 1 自然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答案示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 可以“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疏通了文意,下一节课,我们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二、新课导入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

10、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用鱼和熊掌这些通俗易懂的事物类比,引人入胜,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教师点拨: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 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 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2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 “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 “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 ,认为“义”重于“生” 。 作用:通过事实证明“非

11、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并衬托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的错误。 3 “万钟” “一箪食,一豆羹” “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答案示例:“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 “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 “义”最为重要。 4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 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答案示例:“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 禄而丧失了。 5 “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答案示例:“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

12、”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 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 私利。 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答案示例: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7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

13、自己所喜爱的两 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然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 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 ,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相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相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 进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进行对比, 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 思想的作用。 排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 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品味“乡为身

14、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示例: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 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 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 “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 气势和雄辩力量。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

15、义”的中心 论点。作者通过对比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第 2 自然段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答案示例:第 1 自然段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并正反论证后,第 2 自 然段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然后,文章陡然一转, “乡为身死而不受” ,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又是为了什么呢?难 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 ,现在却为了 高官厚禄和

16、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 ,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最后点明这种“舍义取利”行为 的原因正是丧失了“本心” ,再一次劝勉人们保持“本心”不丧,重视“义” 。 2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答案示例: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 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大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 “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 ,有明显的局 限性。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答案示例: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文章一开始便以“鱼”喻“生” ,以“熊掌”喻“义” ,自 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 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文中还以“行道之人”不受“呼尔” 之食和乞人不受“蹴尔”之食为例,更加深入地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 题旨不断深化。 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