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68947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朝察举制度的特点篇一:汉朝的地位及特点问题:汉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是什么?答:笔者通过参考林剑鸣的秦汉史以及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里面的观点,结合自己所学,认为汉朝的历史地位有以下几点:一、维护和巩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朝虽然被推翻了,但其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没有被推翻,相反,它被继续延续了下去。汉初地主统治阶级实行的措施,许多方面均在于直接维护和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例如在楚汉战争刚刚结束后,高帝五年五月所发的诏中,有关“ 复故爵田宅” 以及“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脾者,皆免为庶人”的种种规定,皆在于扶植地主阶级和自耕农,打击奴隶制残余,使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复和确立起来。以后,在文、景时期的多次“减田租

2、”,“诏除田之租税”,其目的正是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些措施实行的结果,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巩固和发展,自耕农向两极分化。这是封建经济的固有规律,也正是地主阶级所需要的。自文、景时期以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最后确立起来。整个两汉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有两种形式,即国有和私有。在国有土地形式下,一般的有屯田和公田两种土地制度。屯田仅限于西北边境和西域,其目的主要是对付匈奴。国有土地的另一种形式是公田,它们包括“ 故秦苑囿园池”以及无主的土地。这些公田常常以政府的名义“ 赐” 给或“假”给贫民。封建土地私有的形成,一般有三部分,即皇室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二、文化思想的统一,儒学开始

3、占据主导地位。汉初,原齐国稷下学宫一派,主张“无为而治”。汉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陆贾新语是其代表作。汉代自董仲舒提倡“ 罢黝百家, 独尊儒术” 以来, 儒家思想的主要部分, 即祖宗崇拜与孝道, 则逐渐成为普遍的伦理规范。这些伦理思想的形成, 与汉代立太学、郡学奋授五经以及种种的文化措施是分不开的。正如董仲舒所说“明教化民, 以成性”。新的思想方针1.强调“大一统”;2.强调“君权神授”;3.强调“刑德并用”;4.强调“纲常伦理”。自此,儒学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完全奠定。三、汉朝的民族关系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外交往成果显著,声威远扬。(一)汉

4、与匈奴的关系1.和亲匈奴军事实力的强大,西汉内部诸多因素的牵制,刘邦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文景时期遵行不废。主要内容:(1)汉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量丝帛、粮食及酒;(2)开放关市,允许边境贸易;(3)双方约为兄弟,互不侵犯。2.战争汉武帝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性的战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南战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陇西战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胁。3.通好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在西汉帮助下统一匈奴。他要求与汉和好,“昭君出塞”,汉匈之间百余年冲突宣告结束,北部边境出现长期和平景象。(二)汉与

5、西域的关系公元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遂成为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自建元三年开始,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武帝也多次派兵扫清西域的匈奴残余,西域的交通更加通畅。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在这时建立,它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四、科学技术取得杰出成就。在天文历法方面,记载了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录;汉武帝时制造出浑天仪;改颛顼历而作太初历,是我国历法上第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成帝时,刘歆又依据太初历作三统历,这是当年最精密的历法。数学方面,约在公元

6、前1世纪成书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西汉以来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医学上,劳动人民创造的“针灸疗法”在汉朝有很大发展,这时期还出现了皇帝明堂经等比较系统的针灸学专著;长沙马王堆女尸和湖北江陵男尸,在地下保存两千多年,尸体基本完好,这雄辩地证明了汉朝防腐技术的巨大成就。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这样伟大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书写习惯。汉朝也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朝代,主要特点如下:一、朝廷实施内外朝制度,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用察举制选

7、官。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等,权势均超过宰相。于是,和属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汉代察举之得人

8、,还要归功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此之前,有汉初的“文景之治”,加上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求贤若渴,于是大力推行察举制度,呈现出“群士慕向,异人并出”的勃勃生机,造就了汉王朝成为当时的文明大国。但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之手,人为因素对选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这一制度的根本弊端。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二、易产生宦官和外戚专权的现象。西汉王朝自元帝以后的历史,可以说是宦官和外戚迭相掌权的历史。自元帝以后,一个个皇帝就愈

9、来愈无能。最高统治权力最终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西汉皇权衰落的根本原因,首先是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土地集中的结果,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的豪强地主势力的政治代表。此外,作为皇权的集中代表皇帝,对此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皇帝本人的才智和能力对皇权的强弱也有关系,西汉末期的皇帝大多年龄很小即登基,或者荒淫无度,这就为宦官和外戚专权提供了可乘之机。东汉的后期,自从殇帝刘隆开始,到献帝刘协,外戚宦官擅权的历史又一次重演,东汉王朝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汉朝时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汉族”、“汉字”、“男子汉”等等都体现出汉帝国对我们的影响之深。研究这个时期

10、的历史不仅对深入解剖我国古代史上的重大问题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发现和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靓律, 也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朝代,多多探寻,仔细挖掘。篇二:汉代察举制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两汉时期,确立了察举、征辟等选人任官的办法。察举又叫“荐举”,即由公卿、列侯和郡国守相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适当考核,授予官职。西汉初年,汉高祖即位之初曾下诏征召贤能。后来,文帝也曾下诏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但形成制度,应始于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选择吏民中贤者二人荐举于朝。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元光元年诏令郡国每岁举孝者、廉吏各一人。自此以后,郡国每年

11、都要向朝廷推举“孝廉”便成为定制。到东汉和帝时,更规定按各郡人口比例定出应举人数,除州郡外,中央的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向皇帝推举人才。他们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是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汉代察举的科目繁多,一般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类。常科”以“孝廉”为主。它起源于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奏请,其依据是儒家以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之方。西汉时每郡岁举孝廉两人,一般无须考试,即可授官。由于察举后直接授官,也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弊端。如德行的标准不好掌握,徇私舞弊的现象也在所难免,等等。所以到东汉初年,光武帝对德行标准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下令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12、”,也就是思想品德要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即文化水平要高;“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也就是要熟悉法令法规,并能以之判断是非;“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就是要求办事果敢,善于应变,能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顺帝阳嘉年间,对孝廉科也要试经书,实行优胜劣汰。据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十一月诏:“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能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这变化,史称“阳嘉新制”。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二十六指出:“西都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可见“阳嘉新制”实已孕育了科举制度的萌芽。察举常科还有“茂才”,西汉时称为“秀才

13、”,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与孝廉不同的是,孝廉大多是从未仕者中察举,而茂才中有已仕官吏,有州郡吏和被察举的孝廉以及太学生、平民等,其所授官职也高于孝廉,所以岁举人数往往不及孝廉的十分之一。汉代察举“特科”的名目尤多,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明经、明法、有道、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者等,尤以“贤良方正”最为显科。所谓“贤良方正”,意即德才兼备之人。荐举的对象是现任下级官员或州郡属吏,而且必须送往京师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策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分为甲、乙等科,密封起来;最后让被荐举者任意抽取问题回答,

14、叫做“射策”。对策完后,朝廷再根据他们政见的高下授予官职。这种策问带有一定的考试性质,它对隋唐科举制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察举制在实行初期,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但由于察举制基本上是推荐、保送制,荐举者权力极大,所以其腐败也就势所难免。特别是东汉末年,君昏臣贪,政治腐败,请托公行,察举不实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当时就有民谣讥讽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除察举外,汉代选官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征辟”。“征”指皇帝直接聘请人做官,有时也称“特召”、“特聘”;“辟”指官府聘人任职,也叫“辟召”或“辟除”。对某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人,皇帝

15、不经官吏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授以“博士”、“待诏”等称号,让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如著名辞赋家枚乘,虽已年老,但汉武帝即位之初便把他征召到长安。据史书记载,皇帝在征召某些年老体衰的人时,常常用“安车蒲轮”等礼仪以示敬重。“安车”即一种可以比较安稳地坐在其中的小车;“蒲轮”指用蒲草捆裹车轮,以减小车身颠簸震动。这些都是格外优待、礼遇之意。两汉时期,官府也可以自行招聘僚属,通称“掾史”。在汉代,被皇帝征召做官的人毕竟很少,而被官府辟除为官的人则比较多。 ?篇三:汉代察举制对今天启示汉代察举制对今天启示内容摘要 汉代察举制是中国最早的选官制度,其中的“举贤良文学”因天子亲自策试被举 荐者,而备受历代的关注。察举制用人以德、用人以才、用人以能,确立了历代用人标准。而古代帝王的偏信多疑,豪门贵族的相互倾轧,使俊杰之士仕途上步履维艰,最终让察举制走入穷途。 察举制的利弊得失,为今天的育人选才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关键词察举制 现代 启示一察举制汉代初年,任官并无定制,入仕者不外乎“荫任”(子孙获得世袭官爵) “赀选”和(汉代称凭财产资格为官的途径,即捐官)两途,所以官职大多操纵在大官僚和富户手中,其后才出现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中央大臣或地方长官考察乡党舆论,将人才推荐到中央,循一定的程序选任官员的方式,这也是两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