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制度的问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60751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士制度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院士制度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院士制度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院士制度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院士制度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院士制度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士制度的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院士制度的问题篇一: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王扬宗摘要 阐述从学部委员到院士制度建立的过程。学部委员不同于院士制;以学部委员为基础建立院士制度,使中国院士的资格相对较低,名额也较多;近年来对院士的追捧则使院士制发生了变异,弊端丛生。改进院士制度可以从控制院士规模,吸纳当今世界优秀的华人科学家入手,也有赖于相关体制的变革。 关键词 学部委员 院士 院士制度 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院士代表着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因此备受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但近些年来,在院士频频成为新闻人物或舆论的焦点的同时,院士制度也遭到

2、了非议。有人甚至认为院士制度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障碍,非取消不可。今年又逢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中国的院士制度再次聚焦在全国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公众眼前。目前,随着100多位新增院士名单尘埃落定,围绕着某些院士候选人和现行院士制度的种种议论也将暂告一段落。然而引人注目的是,20XX年11月16日,香港大公报报道,在上海召开的一次院士圆桌会议上,曾经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院士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尽管该报次日又否认周先生有此建议,但他对现行院士制度的批评,仍然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一项国际通行的制度,何以在我国引起如此巨大的争议?我国院士制度的症结何在,应当如何解决之道

3、?这是我们讨论院士制度所不可回避的一些问题,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从追踪中国院士制度的由来和演变入手,分析其得失与利弊,希望对回答上述问题能有所裨益。一 中研院院士制的建立中国近现代科学是移植西方近代科学而发展起来的,院士制度也不是中国固有的产物。从19世纪中叶西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到院士制度的建立,足有一百余年。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如此缓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对科学支持不力。清朝末年,尽管有识之士早就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格致救国”,清政府中的高官也倡导“借法自强”,但直到清朝覆亡,中国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国立科研机构,甚至也很少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科学发展

4、也没有纳入政府的计划。在中国这种中央集权的国度,社会中层组织力量极为薄弱,如果不仰赖政府的强有力支持,科学就很难有发展的机会 郝刘祥、王扬宗 20XX。正是因此,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蔡元培、李煜瀛等推动成立的中央研究院(1928年),采取了法国科学院模式,是具有研究实体的国家科学院。中央研究院通过设立一系列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带动中国科学事业的职业化;进而从全国学术精英中遴选出聘任评议员11,于1935年成立评议会,使之真正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建制化的一个重要成就。聘任评议员的资格和遴选坚持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和选举程序,从而保证当选的评议员都是国内的顶级学

5、者。评议会的职能(决定学术方针;促进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推举院长候选人等),使之起到指导和联络全国学术研究以及保障学术研究之独立性的重要作用 陈时伟 20XX, 。正是在此基础上,由第二届评议会主持,于1948年完成了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选举。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的选举时值内战正酣、民怨沸腾之际,有识之士对于选举能否顺利公正进行不无忧虑,然而结果则出乎意料地成功。推究其原因,或许正是由于严峻的国内局势,使来自学术之外的政治等因素的干扰反而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是一次完全由学术界自主的选举。同时,评议会设计了周密的推荐和选举程序22,充分体现民主和公开公正,评议员以学术贡献为标尺,尊重同行评议意见,从

6、而确保了选举的顺利进行。作者简介:王扬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1 第一届聘任评议员有30人,中央研究院院长和所属各所所长共11人为当然评议员。 2 据郭金海即出研究,这次院士选举的程序可大体归纳为:规定候选人资格,分配数理、生物及人文三组名额成立筹备会大学、独立学院、专门学会及研究机构提名与送达筹备会筹备会初审提名评议会议决初审结果公告候选人名单接受批评及建议筹备会将重要批评及建议提交评议会分组审查和投票最终选举投票当选院士名单公告选举出现问题时修正选举规程的办法。中研院首届院士选举是现代中国学术界自主选举学术精英的一个典范,标志着中国的学术建制已逐步走向成熟 郭金海,即出。首届

7、院士的选出,使中研院的体制趋于完善。但不久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在新中国的蓝图中,中央研究院等旧机构被彻底抛弃或改造,来之不易的院士制度就此作废。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实行的乃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的科研体制。二 学部和学部委员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从一开始,人民政权就远比旧政权重视科学技术。在巩固政权之后,中国科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科学中心。中科院与中研院在体制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尽管中科院更多地吸收了苏联科学院的一些做法。然而在院士制度上,中科院并没有立即仿效苏联,而且建立学部和学部委员制。这是为“建立和健全全国科学领导中心,吸收优秀科学家参加中国科学院的学术领导,使

8、全国科学研究工作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更能根据国家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而采取的重要措施33。在得到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的批准之后,学部于1954年6月开始筹备,1955年6月正式成立。与此同时,开始了学部委员的推选工作。学部委员的入选资格主要有三条:学术成就、在推动中国科学事业方面的贡献以及忠于人民的事业。学部委员的推选虽然都经过了科学家的提名推荐,但“最后是由中央有关党政部门协商决定的”薛攀皋,1999。大家都知道,学部委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前身,但“学部委员”与院士的区别是很大的。1955年,中国科学院筹备学部时,之所以称学部委员而不是院士,就是因为考虑到院士的称号是很神圣的,必须具有很高的学术

9、水平,而我国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学科发展参差不齐,如果为了需要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搞出一批院士来,不仅难以服众,在国际上影响也不好,因此决定稍缓进行院士的选聘。同时,学部委员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需要他们承担中国科学院乃至全国科学技术的学术领导工作。因此,一批在学术界关键岗位上的党员领导干部,也被聘为学部委员。学部委员的资格,在学术之外,也就增加了一条政治3 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1页,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编印,1956年。标准。学部委员的聘任,要报经国务院批准。凡此都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学术界的统一领导。 学

10、部委员的这种职责,也就决定了其数额将大大多于前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名额。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81人,除去人文科学组的28人,科技专家只有53人。1955年,学部成立时,第一批学部委员为233人,不计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属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委员为172人,两年后增聘18人,达到了190人。首批学部委员的人数是前中研院院士的倍。这个数量上的急剧增长,并不代表七八年间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是出于当时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迫切需要,反映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对于科技事业的极大重视。学部委员制是为快速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而采取的举措,如果依循旧体制,显然难以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这一批学部委员

11、,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大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们是现代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按照中国科学院学部暂行组织规程(1955年6月28日)44,学部是分工进行学术领导的重要机构,分设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共四个学部55。各学部的主要任务,不但要“了解与本学部有关的各门科学技术的全面情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并解决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各项学术问题”,指导所属研究机构制订“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远景计划”以及学科发展计划等,还要负责检查和评价所属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各学部的经常性工作由学部常务委员会领导,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

12、-4人,常务委员2-5人,学术秘书(非学部委员)1人。各学部另设办公室,由学术秘书领导。学部设立后,组织召开了许多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与主持了第一次中国科学院奖金的评选,特别是在制订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有意味的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学部委员在学术方面的领导作用是很有限的。正如樊洪业先生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虽然名义上说是对院属各研究所实行对口的学术领导,但学部常委只是在头两年有些议事,未久即形同虚设。各学部的办公室也迅速蜕变为院机关中的业务行政部门 樊洪业,20XX。”4 中国科学院年报,1955,182-183页。5 1957年,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改称“数学物理学

13、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哲学社会科学划归中宣部领导。因此,对于多数学部委员来说,“学部委员”这一称号主要是荣誉性的。由1957年增聘的学部委员就是以学术成就为资格标准一事也可概见。学部委员转变为一种荣誉称号,并非学部和学部委员制度的设计者的初衷,然而有其必然性。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中,科学院党组、正副秘书长和学术秘书处(1956年7月撤销)、计划局等有关领导机构,具有更大的权威,在许多具体环节,学部委员的学术领导权很难落实。比如,华罗庚虽然担任数理学部副主任和数学所所长,但有时对所务和学术的领导权还不如一些党员;一些学部常委还不如学部秘书重要。归根结蒂,就是党和知识分子之

14、间还存在隔阂,前者对后者不很信任。因此,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之下,学部委员的学术领导作用受到了限制。尤其在反右和大跃进之后,知识分子政策趋于极端,经过批判资产阶级科学路线和“拔白旗、插红旗”等运动,11位被打成右派的科技专家被剥夺了学部委员的称号66,更多的学部委员受到冲击,被当作批判对象。在这种形势下,学部委员的荣誉性都丧失了,更不用说起到什么学术领导作用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学部“被作为所谓的修正主义科研路线的产物,专家路线的产物,被彻底砸烂了,许多学部委员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批斗”77,不少人惨遭迫害致死,学部委员的称号也是名存实亡了。三 学部的恢复和1980年的学部委员增选“文革”

15、结束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被提到了“四个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位置。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的第二年,1979年1月,经中共中央同意,学部恢复活动,学部的原有职权也很快得到恢复88。此时,原有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学部委员已从172人减员为117人,平均年龄达73岁。因此,增补学部委员,以充实和健全学部机构成为当务之急。1979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增补学部委员的报告,增选工作随即展开。6 钱临照、谷羽主编中国科学院(上),88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 7 秦力生.“关于加强学部工作及院部机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年报,1980,31页,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印,1982年。8 同上,31-32页。篇二: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龙源期刊网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一些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