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59763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1同步检测3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编辑(y) 黯然(n)淋漓(ln)B噩耗() 不惮(dn) 立仆(p)C诧异(ch) 踌躇(chu ) 血痕(hn)D殒身不恤(x) 绯红(fi) 尸骸(hi)【答案】C(A.辑:j,B.惮:dn,D.绯:fi)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惨淡 微寞 有始无终B凶残 和蔼 广有羽翼C喋血 依稀 赁屋受课D暴徒 暴发 阴谋秘计【答案】B(A.寞漠,C.受授,D.暴发爆发)3对下面的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揭示了沉默的结

2、果,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与激励。B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突出沉默的作用,表达作者最大的愤怒。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表达作者的愤怒,并呼唤激励后死者,语气高昂激越。D运用反复、对偶的修辞,鲜明而有力地预示了沉默的中华民族将爆发革命惊雷。【答案】A4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这样写的用意是()A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B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C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D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纪念刘和珍君。【答案】C5下面对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惨象,已使我

3、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流言”分别指反动派屠杀爱国学生的暴行和走狗文人为掩盖其罪行而制造言论。“已使”“尤使”构成递进关系,突出反动派屠杀学生的暴行更使作者愤慨。)B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三个女子在反动派向学生施行暴行时互相救助的行为震撼人心。)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反语,揭露中外的杀人者相互勾结,屠杀爱国学生的罪行。)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4、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人类前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牺牲,但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答案】A(“已使”“尤使”构成递进关系,突出走狗文人的掩盖血腥罪行的言论更使作者愤慨)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中的“真的猛士”指为国为民奋起斗争的人,“庸人”就是“无恶意的闲人”,“中国人”泛指一切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指诬蔑学生徒手请愿的人。B文中引用了陶潜的诗,意思是倘若我们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了。C文中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的行为是否定的,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D本文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诗

5、。【答案】C(作者对学生徒手请愿不是完全否定的,但意义寥寥)二、语段精读阅读下文,完成710题。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6、。”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7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了怎样的观点?_【答案】人民在为正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点成果。这里也包含着对以往斗争和斗争方式是否正确的思考。8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1)“无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_(2)“有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_【答案】(1)庸俗的小市民。(2)走狗文人如陈西滢之流。9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_【答案】作者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作者明确指出,“三一八”徒手请愿,死伤的爱国学生“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

7、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街市依旧太平”,正反映出“请愿”“流血”并没有震撼卖国政府和唤醒民众。10讲讲作者在文中引用这几句诗的意图。_【答案】作者引用挽歌诗句的意图:刘和珍等青年的殉难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反响,但他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巍巍高山同在。三、延伸提高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

8、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既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

9、。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颠簸的运动状态。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

10、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选自中学生阅读)11根据文意分别给“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下定义。布朗运动:_透纳运动:_【答案】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止的无规则运动。透纳运动:以透纳名字命名的以色彩和线条描摹景物的绘画技法。12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可以得出几种结论?答:_【答案

11、】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13阅读全文,简要说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答:_【答案】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14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说说福楼拜这句话的意思。答:_【答案】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四、高考热点15阅读下列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

12、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_(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_【答案】(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16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_。”【答案】生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