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官制度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7693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女官制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代女官制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代女官制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代女官制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代女官制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代女官制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女官制度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代女官制度研究篇一:明朝的女官制度明朝的女官制度洪武元年岁次戊申,正月壬申朔,越四日乙亥,天下大元帅皇帝臣朱元璋,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天神地祇之灵曰:天地之威,加于四海,日月之明,昭于八方,云雷之势,万物咸生,雨露之恩,万民咸仰。伏以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尧舜相禅,汤武吊伐,行虽不同,受命则一。今胡元乱世,宇宙昏濛,四海有蜂虿之忧,八方有蛇蝎之祸。群雄并起,使山河瓜分,寇盗齐生,致乾坤弃灭。臣生于淮河,起自濠梁,提三尺以聚英雄,统万民而救困苦。托天之德,驱一队以破肆毒之东吴,仗天之威,连千艘以诛枭雄之北汉。因苍生无主,为群臣所推,臣承天之基,

2、即帝之位,恭为天吏,以治万民。今改元洪武,国号大明,仰仗明威,扫尽中原,肃清华夏,使乾坤一统,万姓咸宁。沐浴虔诚,齐心仰告,专祈协赞,永荷洪庥。尚飨!明朝的女官制度20XX-05-05 21:43朝鲜以前为中原王朝的属国,很多制度都是仿照中原来设的,女官制度也是如此。中原王朝的女官制度始于周代,每朝代的女官制度大同小异,下面是明代的女官制度。明代女官制度,其机构设置为“六局一司”:1、尚宫局设尚宫二人,秩正五品,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署之,若征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下辖四司:司记司设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记掌印,宫内诸司

3、薄书出入录记、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典记掌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言司设司言二人,正六品;典言二人,正七品;掌言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言掌宣传启奏,凡节令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典言、掌言佐之。女史掌执本司文书。司薄司设司簿二人,正六品;典簿二人,正七品;掌薄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薄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之事,典簿、掌薄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闱司设司闱六人,正六品;典闱六人,正七品;掌闱六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闱掌宫内管键之事,典闱、掌闱佐之,女史掌执本司文书。2、尚仪局设尚仪二人,正五品,掌礼仪、起居之事。下辖四司及彤史:司籍司设司籍二人,正六品;典籍二人,正七品;掌籍二人,正八品;

4、女史十人。司籍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典籍掌籍佐之,女史掌执本司文书。司乐司设司乐四人,正六品;典乐四人,正七品;掌乐四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乐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典乐、掌乐佐之,女史掌执文书。 司宾司设司宾二人,正六品;典宾二人,正七品;掌宾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宾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典宾掌宾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赞司设司赞二人,正六品;典赞二人,正七品;掌赞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赞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典赞、掌赞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彤史设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3、尚服局设尚服二人,正五品,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5、下辖四司:司宝司设司宝二人,正六品;典宝二人,正七品;掌宝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宝掌服契图籍,典宝掌宝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衣司设司衣二人,正六品;典衣二人,正七品;掌衣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衣掌衣服首饰之事,典衣掌衣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饰司设司饰二人,正六品;典饰二人,正七品;掌饰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饰掌巾栉、膏沐、器玩之事,典饰、掌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仗司设司仗二人,正六品;典仗二人,正七品;掌仗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仗掌羽舆仪卫之事,凡朝贺率女官擎执仪仗,典仗、掌仗佐之,女史掌执文书。4、尚食局设尚食二人,正五品;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下辖四司

6、:司膳司设司膳二人,正六品;典膳四人,正七品;掌膳四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膳掌割烹煎和之事,典膳掌膳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酝司设司酝二人,正六品;典酝二人,正七品;掌酝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酝掌酒酝酏饮事,典酝掌酝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药司设司药二人,正六品;典药二人,正七品;掌药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药掌医方药物、典药、掌药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饎司设司饎二人,正六品;典饩二人,正七品;掌饎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饎掌给宫人廪饩薪炭之事,典饎、掌饎佐之,女史掌执文书。5、尚寝局设尚寝二人,正五品,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下辖四司:司设司设司设二人,正六品;典设二人,正七品;掌

7、设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设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典设、掌设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舆司设司舆二人,正六品;典舆二人,正七品;掌舆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舆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典舆、掌舆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苑司设司苑二人,正六品;典苑二人,正七品;掌苑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苑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典苑、掌苑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灯司设司灯二人,正六品;典灯二人,正七品;掌灯二人,正八品;女史二人。司灯掌灯烛、膏火之事,典灯掌灯佐之,女史掌执文书。6、尚功局设尚功二人,正五品,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下辖四司:司制司设司制二人,正六品;典制二人,正七品;掌制二人,正八品;女史四

8、人。司制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典制、掌制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珍司设司珍二人,正六品;典珍二人,正七品;掌珍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珍掌金玉宝货之事,典珍、掌珍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彩司设司彩二人,正六品;典彩二人,正七品;掌彩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彩掌缯绵丝絮之事,典彩,掌彩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司计司设司计二人,正六品;典计二人,正七品;掌计二人,正八品;女史四人。司计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典计、掌记佐之,女史掌执文书。宫正司设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女史四人。宫正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罪之事,大事则奏闻;司正、典正佐之,女史掌书记功过。篇二:唐代科举制度

9、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1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3 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

10、随文武简入选例。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6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

11、。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辽宁大学出版社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3资治通鉴卷1924 旧唐书职官制一5 通典卷15选举三 历代制下6 通典 选举典7 通典 选举三倒拔。1“墨义”,即书写经文及注疏。这就要求士子诵读四书五经,把其思想禁锢在统治思想的纲常名教之内。然而,唐代对科举制的完善也使科举制大行于世。唐代科举科目涵盖广泛,并增加了算术科等对实用知识考察的科目。制举的科目,“不有常

12、科,其标其目的而搜扬之。”2“搜扬拔擢,名目甚众。”3 虽然不同于常举,制举没有固定的科目,但其科目的设置上也有如下变化4:一是文学之科略有增加,由高宗时的四次增加到五次。5二是儒素科的出出现。反映了统治者力图借助儒学经典和学说的愿望。三是经邦科的出现。说明制举逐渐扩大到选拔政治人才的范畴内。唐朝参加科举的考生,有三种。一种是各地学馆的学生,叫“生徒”,经学馆考试合格后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第二种是不在学馆,经由所在州县报考,称为“乡贡。”考中以后再去尚书省参加考试,叫做“省试。”第三种是由皇帝下诏召集某些知名之士举行考试的科目,叫做“制科”,制科考试的日期和科目都临时决定,考取后可以得到较高

13、的官职,是专门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手段,但制科出身在当时并不被看作是正途。6唐代各种官办学校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此外还有专门性质的律学,算学,书学等,前三种学校各收数百名学生,大部分是文武官僚子弟,后三种学校各收学生数十名,以普通民家子弟为主,毕业后只能参加科举中明法,明算,明字等考试,考取后也只能担任专门的事务性官员,仕途前途不大。但是生徒和乡贡所占比例,唐初生徒多于乡贡,盛唐中唐以后,生徒越来越少而乡贡占绝对优势,这虽然反映了世庶势力的消长,但同时也源于生徒在科举考试中特权逐渐被取消,世家大族子弟转而挤入乡贡行列,在其中仍然享有特权。科举制对唐代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唐玄宗时,赵匡上选

14、举议,列举科举制导致学风败坏,耗财耗力,败坏世风,不尽公正等十大罪状。其一为“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钻于诗赋而忽于正业“挠其淳和”“长其佻薄。”其二为“主司征问,不立程限,故修习之时,但务钞略,”使得“当代寡人师之学”。其三为士子习读经书却缺乏临人决事的实用之才,“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导致“取办胥吏之口而已”。其四为登科中第事难路隘,于是士子舍学业而趋末伎,企图以杂色入流。其五为争第切收人少,导致风气亏损,“交驰公卿,毁抵同类,业因儒雅,行成险薄。”其六为选举耗时费力,举选人年年赴考,正业不得修习艺能浅薄。其七为羁旅糜费,防阕正业,耗尽旧产,数举而后索

15、然空也。其八为贫穷之士及至没身仍赴考无门,兹人有抱屈之恨,国家有遗才之缺。其九为赴考耗资。2通典3封氏闻见记卷三制科4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5登科记考卷3,卷46中国科举史话,林白而考取艰难,十乃七八无成而归,徒令关中烦耗。其十为科举考试忽略了选人的人格,以致无能之士,禄以例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1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也重塑了社会结构,巩固了统治。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飞出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防止世袭贵族势力的再生,有利于肃清吏制,遏制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等等方面。2社会不平等是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中国古代社会分层明显,社会差异很大。但是,可掬制度打破了旧有的社会分层,在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在构建社会平等体系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3科举考试作为智力测验,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才入仕的主要标准使科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