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4556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篇一:陵寝制度陵寝制度一 古代墓葬制度的演变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余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并不掩埋同伴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识地埋葬,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直到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这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土葬。如距今7000-5000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了20

2、XX多座墓葬,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土坑藏。在此之后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前期,奉行“不封不树”“墓而不坟”。那时候墓葬是没有坟丘的。西汉末年刘向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的墓地是没有坟丘的。东汉崔实也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墓葬是平地。直到春秋中期开始,中原地区才出现土丘坟。到战国时代,墓葬就普遍建筑坟丘,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之后帝王陵墓封土经过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化,深受各时期社会形态,社会思想以及文化的影响。下面将简单介绍。二 陵寝制度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不同社会时期陵墓的埋葬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受到各阶段社会形态的影响。如石器时代,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汉口文化前期的合葬

3、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尸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有些合葬墓,埋着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尸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大汉口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妻妾殉葬的情况。到了商代,社会发展进入了奴隶社会,其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商王和大贵族的陵墓,殉葬者少则数十,多则一、二百人,包括墓主人的侍从、脾妾、卫兵和各种勤杂人员。另有完全供杀殉用的“人牲”。这种殉葬制度的出现,表现了奴隶

4、社会奴隶主强权统治下,社会等级的森严,奴隶的地位几乎和牲畜一样。这种人殉制度在西周前期依然很普遍,中期以后稍减少,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在墓葬制度上也有所反映。人殉逐渐减少,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逐渐兴盛,墓室结构也发生改变。尤其是西周中期开始的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犷,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到了汉代,以人殉葬成为非法行为。从商代开始的残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终止。在地面上,统治阶级的墓已普遍筑有坟丘。在坟丘之前,往往设祭祀用的祠堂。东汉时盛行在墓前

5、建石网,并置人物和动物的石雕像,还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记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迹。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墓葬形式不断演变,每一时期的墓葬都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特点,让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三 陵寝制度与社会等级的联系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就存在了等级制度,而在古代这种差异鲜明的体现在了陵寝制度中。历代帝王设置陵寝制度, 既是为了推崇皇权的需要, 又是为了维护身份等级制的需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贫富分化的出现,各社会成员的随葬品也出现了差异。如大汉口:交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余件,猪头多达十余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到商代以商王

6、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商王的墓为“亞字形墓”或“中字形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余。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到西周时期,除了墓的大小可以反映墓主人身份高低外,棺椁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同时随葬品中鼎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种等级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

7、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地面上开始出现坟丘,统治者的墓葬均为高大坟丘,至此坟丘的大小成为了身份等级的象征。坟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家族私有财产继承制逐渐代替了宗族共有财产继承制,许多拥有财富的家族重视已故家长的丧葬, 开始讲究坟墓的建筑,于是原有的宗族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 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逐渐兴起。随着集权的君主政权的建立, 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的推行, 坟丘的大小高低和墓地上种树的多少,就成为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这些墓葬制度伴随着王朝的更替不断变化,但其核心永远是展现统治阶级的权利地位,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古代陵寝制度是我国历史演变,文化发展,社会变革的重要记录者。通过对其的

8、研究可以发现社会变革过程中,政治制度,文化艺术,人文等方面的转变。如从随葬品的种类可以看出各个时代文化的变迁,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器与粗陶器,男子墓中多为石刀,石斧等,女子墓中多为陶制或石制的纺轮。到了商代由于青铜器的出现,墓中陪葬品多为青铜器,同时也有漆器玉石器等。春秋晚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随葬品中逐渐出现铁器。同时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礼器和乐器的随葬品成为了重要的随葬品。因而通过对古代陵寝的研究可以探索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特点。篇二:中国古代墓葬设计研究题目中国古代墓葬与设计史姓名 沈正阳学号 3110103281指导教师胡小军年级与专业 材料1104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摘 要:现存不少古代

9、工艺美术品都于墓葬的考古发掘,墓葬是研究一个文明文化习俗及工艺设计变迁的最直观方式之一。墓葬所处的时代,墓葬制度的发展,墓室装饰与随葬品以及墓室的建筑结构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工艺美术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总要的作用。 关键词:墓葬 工艺美术 随葬品 墓室构造 墓室装饰一、墓葬形式与发展变迁墓葬,是考古学对坟墓的称呼。坟墓,民间又称为坟,或称为墓。坟,原意是水边的高地,后引申为高处,大凡高出地面的小山包或土堆均可称“坟”。墓,是埋葬死者的地下空间,即墓圹、墓穴。所谓筑土为坟,穴地为墓,地下的圹穴与地上的坟冢(封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坟墓”。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式通常有天葬、树葬、水葬、崖葬、火葬、

10、土葬、塔葬、船棺葬,其中比较有研究价值的是土葬和塔葬。相比于塔葬通常是处理佛教活佛和僧侣遗体的丧葬方式,土葬则更具有普遍性。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成员合葬的。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家族(宗族),通常也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一般均有不同质地的棺和殉葬品,统治阶级墓葬的殉葬品甚丰,甚至还有以人殉葬的。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内外地表搁置死者,然后垒以土石,或掘一浅坑埋葬。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原始社会就已出现了原始墓葬。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

11、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到了新石器时代,很多墓地的墓葬普遍发现有随葬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等。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分化加剧。同一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已经一目了然。之后在商周时期,丧葬制度有了明显的规范,不同地位的人拥有不同的墓室棺椁以及鼎簋等随葬品。秦汉时期的墓葬实行“汉制”,是以等级为核心的严格埋葬制度,当时盛行厚葬,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力主“薄葬”,实行“晋制”,对汉代的“厚葬”进行了改革,随葬品数量大为减少,地面不树不封、墓室数量逐渐减少为12个墓室,没有墓葬装饰,以至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与一般墓葬没有明显差别,使得至今无法确定

12、魏晋时期各代帝王的陵墓所在地。隋唐五代由于生产力的恢复,崇尚厚葬,有关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主要体现在墓葬形制和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上。宋代时期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门阀制度被彻底摧垮。在丧葬礼仪上,由于皇权的加强和士族阶层的消失,皇陵和皇族墓葬等级森严,而一般品官和士庶墓葬并无明显的等级。而同时期的辽金元墓葬,在接受中原埋葬传统的同时,依然保留了相当多的本民族文化因素。明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基本上仍沿汉唐以来的旧制,规模宏大,同时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二、墓室构造及建筑形式殷周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坟丘式墓葬,战国时期,则普遍流

13、行坟丘式的墓葬,所有统治者的墓葬都有高大的坟丘。秦汉时期,多是覆斗式的墓葬,即封土堆的形状为覆斗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正方形平台。魏晋时期废除陵寝,取消上陵礼,陵墓多数在半山腰的南麓凿挖墓坑筑成,以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并不起坟,把墓室隐蔽起来。北魏时期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和举行上陵的礼仪。唐代陵园把献殿和寝宫分两处建造,分别适应上陵朝拜祭祀和日常供奉饮食起居生活的需要。北宋陵园的主要建筑也和唐代一样有两所,叫做上宫和下宫,即唐代的献殿和寝宫。唐代寝宫建造在陵墓的南方偏西处,而宋代的下宫建造在陵墓的北方偏西处。南宋皇室因为北方陵园失陷,对已故皇帝只在绍兴选择陵园浅埋,称为“櫕宫”,准备将来收

14、复失地后迁回祖宗陵园,重建陵墓。南宋把唐代以来分离的上下宫串联造在同一轴线上,成为当时陵园的一个特点。元代没有采用陵寝制度,沿用蒙古的潜埋的墓葬方式。明代陵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为“宝顶”,另外取消下宫,扩大上宫。南宋到明末清初,国力虚弱使得陵墓规模不如以前奢华,但是到了清代康乾时期,随着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的恢复,陵墓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墓室构造主要有土筑、砖石、木椁结构。在人类历史发展早期,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限制,广泛采用的是土筑墓室,它一直沿用到西汉时期。石构墓室的起源比土筑墓室稍晚,但由于其耐用坚固不腐蚀,一经出现就广为流行。石构墓室在西汉

15、时期已被修建得异常的规范和富丽堂皇了。从西汉中期开始,石构墓室开始由人工垒筑向人工就山开凿发展,其中又以“画像石墓”最有特点。但是由于石构墓室花费极大,建造困难,东汉以后便日见减少。到东晋南朝时代,只有在云南、贵州等多石富的地区较流行外,全国其它地区已很少出现。砖构墓室出现在战国时代,到了西汉时代逐渐取代了土筑墓室而占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砖构墓室相当的普遍,一些大型墓葬砌造复杂,这个时期还生产了专门为修建墓室而制造的墓砖。晚唐五代时期的砖构墓室逐渐向仿木建筑发展。到了宋代,就出现了仿木结构的砖室壁画墓。木构墓室起源于先秦时期南方楚地的木椁墓,但是典型而又完善的木构墓室主要见于汉代。两汉时

16、代流行被称为黄肠题凑葬制的极典型的木构墓室形制。平民的墓室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与之相比,贵族的墓室则要庞大得多。一般而言,贵族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是一间“前殿”,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称为“明器”。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冥殿”,是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是“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冥殿自古以来,便是安放墓主棺椁的地方。冥殿又名慈宁堂,是陵墓的核心部分,无论是合葬也好,独葬也罢,墓主都应该身穿大敛之服,安睡于棺中,外边再盖上椁,即使墓主尸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放置于棺椁之内,那也会把墓主生前的服装冠履,放在棺椁中入葬。中国古代陵寝布置,最看重冥殿,前殿次之。前殿的安排按照传统叫作“事死如事生”,即墓主生前住的地方什么样,前殿就是什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