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835179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说史答案b(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文理学院试卷重庆文理学院试卷答案专用纸20102011学年第学期 期末考试第 6 页 共 6 页承担单位: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说史试卷类别:B卷 考试形式: 考试时间:120 分钟适用层次:适用专业:2008思政命 题 人:刘兵命题时间:2011 年 5 月 26 日命题须知:评分标准和要求明确,参考答案全面、准确。阅卷须知:阅卷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小题得分写在每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不得分则在小题题号前写0;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考试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评分参考】考生答题所用词语、句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可给分。

2、参考答案1.重农学派18世纪507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为魁奈和杜尔哥,是在反对重商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农学派的最高信条和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秩序”。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阐明自然规律,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认为实现自然秩序的惟一途径就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2分)重农学派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是“纯产品”学说,在社会的各个部门中,只有农业部门才能提供纯产品。所谓纯产品,指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和生活资料(工资等)后的剩余产品。农业之所以能提供纯产品,是土地和自然力发生作用的结果。纯产品学说实

3、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在纯产品学说基础上,重农学派划分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大阶级。重农学派还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集中体现在魁奈的“经济表”中。(3分)2.斯密教条又称斯密信条,指斯密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的错误观点。斯密从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断言商品的价值(包括个别商品和全部社会商品)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由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它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可变资本v;利润和地租则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的两种特殊形式,所以,斯密把商品价值只分解为v+m。斯密的这个观点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 (3分

4、)斯密教条把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这样就把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资本c部分排除掉了。 “斯密教条”从商品价值中丢掉了生产资料部分,无法说明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实现,从而堵塞了正确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道路。(2分)3.比较成本学说又称比较利益学说,是李嘉图在斯密绝对成本学说基础上提出的按照比较成本实行国际分工的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认为,在国际交换中,由于种种原因,资本与劳动不能自由流动,各国资本的利润率,从而商品的相对价值就会有差别,交换可以是不等价的。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的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各国产品比较相对的低就可以交换,双方都

5、可得到较多利益。他以成本的相对差别为依据,被称为比较成本学说。(3分)比较成本学说所揭示的节约社会劳动的比较成本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也反映了国际分工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联系。该学说立足于经济强国和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利于尚未有健全工业和外贸体系的落后国家的发展。(2分)4.经济和谐论19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倡导的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经济利益和谐一致的一种理论。经济和谐就是包括经济生活的各种要素之间、各种领域之间、各个方面之间、各个阶级和阶层之间等等,在自然的不受干扰的条件下都充满这和谐的关系。(3分)巴师夏认为社会就是交换,交换的内容是相互提供服务,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价值

6、尺度,也即服务的尺度,它是服务提供者所做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的紧张程度。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二者趋于相等,交换总以等价为基础。建立在这种交换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2分)5.萨伊定律对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销售理论的称谓。萨伊的销售论把产品的销售归结为产品与产品的交换。他认为在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个交换过程中,货币只起瞬间的作用,当人们在交换结束后将会发现,产品总是用产品来交换的。所以,在交换中,每一个卖者同时也是其他商品的购买者,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出需求(购买别人产品的欲望和能力)。从全社会看总供给一定等于总需求。(3分)如果市场上一

7、些产品缺乏销路,那只是暂时现象,自由竞争会进行自动调节,使各种产品的供求趋于平衡,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出现的。萨伊的销售论强调供给会创造需求,长期以来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信奉,并被称为“萨伊定律”。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与简单商品流通,又把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物物交换。(2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评分参考】考生答题所用词语、句式、前后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可给分。参考答案6.评述斯密的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核心。斯密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这三种收入并归于三种人,明确地把资本主

8、义社会第一次划分为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大阶级。 (1)工资。斯密一方面认为,工资是劳动创造的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前者具有合理的因素,而后者把工资看做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从而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3分) (2)利润。他的第一种利润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部分扣除工资以后的余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他的第二种利润论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出发,断言利润是资本家垫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价值的源泉之一。利润成为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具有了自己单独的来源。(3分) (3)地租。斯密最早系统地研究了地租。但是,他对地租的提法是多种多样的。上

9、述三个阶级、三种收入学说实际上也就是斯密的分配理论。它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贡献:(1)第一次正确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范畴,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从而接近认识剩余价值问题。但是,由于斯密受资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局限,特别是他的二重研究方法,严重影响了他对三种收入的分析,在理论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特别是他把三种收入归结为一切交换价值的源泉,为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开了先河。(3分)7.试析李嘉图理论体系的两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价值规律同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10、即价值规律同剩余价值(利润)规律的矛盾。(3分)李嘉图及古典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都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样,资本与劳动相交换如按价值规律进行,实行等价交换,那么利润就不可能产生。如果承认资本与劳动间的交换是不等价的,利润得到了说明,但价值规律遭到了破坏。李嘉图不能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没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同资本相交换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劳动能创造出一个超过劳动力交换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3分)第二大矛盾是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规律(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3分)李嘉图从劳

11、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工资的涨落只影响利润的大小,而不影响商品的价值。但是,当他在探讨工资涨落对利润的影响时,却发现这个论断只适用于下述情况,即各个部门的资本都用在劳动上,或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构成是相同的。如果资本有机构成、耐久性和周转速度不同,在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前提下,工资的变动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对此,李嘉图宣称工资的涨落对于价值的影响是微小的,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只是一种例外现象。李嘉图的错误在于他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各个经济范畴看做是永恒的、不变的,从而看不到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没有去研究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作为前提,跳过一些中间

12、环节,把价值和生产价格直接等同起来。(3分)8.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财富是货币即金银;(3分)财富的直接来源除开采金银矿藏外是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3分)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和少支出多收入;(3分)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鼓励从殖民地攫取原料产品作为宗主国的补充。(3分)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9分)【评分参考】考生答题所用词语、句式、顺序与答案不同,只要意思正确,就可给分。要点完整,阐述充分,可得满分;阐述一般,可得10-13分;没有阐述,可得7-9分。要点回答不够完整,但所回答的要点论述较好,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2-4分,每小题得分不得超过满分。政治观点有严重错误,所答题目不

13、给分。参考答案9.试述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20分) (1)西斯蒙第的危机理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先于生产,在二者之间,消费起决定作用。在离群索居下,生产服从于消费;在商品经济中,转化为供给服从于需求。由于人们的消费不能超过他们的收入,所以,国民收入调节国民开支,而国民开支消耗国民的全部生产物。消费决定生产即是收入决定生产,而生产和收入是不等同的。(3分)收入从再生产中产生,但生产只有在实现以后,即每件产品找到它的消费者后才转化为收入。所以,不是生产决定收入,而是收入决定生产。根据收入决定生产的观点,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就表明生产超

14、过收入,或生产超过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消费不足。(3分)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小生产者纷纷破产,丧失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同时,追求利润的生产采用降低成本、削减工资的形式,使工人的消费日益萎缩。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在追求利润、采用机器和生产不断集中下,生产有无限扩张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收入不足,以致国内市场日益萎缩。这就必然造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3分)(2)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他认为,萨

15、伊等人把资本主义交换归结为物物交换是完全错误的。商品决不是都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是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的,而且是利用货币交换的。(3分)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加预付资本的利润构成的,而利润是在交换中产生的。利润的实现不可能依靠工人和资本家。因为资本家既是卖者又是买者,他们在出卖时获得的利润会在购买时丧失掉。就工人而言,他们购买的只是生活资料的一部分,只能实现工资部分的价值,而不会产生利润。资本的利润只能依靠只买不卖的第三种人来实现。这个只买不卖的第三种人就是只消费不生产的地主、僧侣、官吏、大批军队及年金领受人等等。如果这些非生产性的消费者的收入及消费不足,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人们

16、的购买愿望加上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3分)(3)两种经济危机的比较。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虽然都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但两种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理论观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代言人,猛烈抨击资本主义恶果,寄希望于国家采取正确的法律和政策,保护人民不受他人侵犯。马尔萨斯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李嘉图对抗,反对废除谷物法。西斯蒙第批评英国古典经济学单纯追求财富增加,忽视人的享受,出于对劳动群众的极大同情,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新探索。马尔萨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大力攻击,为其地租论、危机论建立基础,并表现出对地主阶级的依恋之情。(3分)他们虽都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角度提出问题,都认为需求不足导致危机。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