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官等级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29254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军官等级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代军官等级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古代军官等级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古代军官等级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古代军官等级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军官等级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军官等级制度(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军官等级制度篇一:解放军军衔等级划分军衔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现行军衔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一至四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列兵。1955年军衔制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北洋军阀军衔民国时期的军衔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士官: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

2、二等兵。国军军衔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士官: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美国军衔将官:六星上将(乔治华盛顿,仅此一人)、陆军特级上将(General of Armies,美国史上仅授予两次)、五星上将 (General of Army)、四星上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五至一级准尉。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列兵。英国军衔将帅: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至二级准尉。士官:上士、

3、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法国军衔将官: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德国军衔将官: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准下士。士兵:一至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朝鲜军衔元帅:大元帅、元帅、次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士官: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日本自卫队军衔日

4、本陆军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6等16级。佐官相当于校官,准士官相当于准尉,下士官相当于军士。 按照日本的称谓,16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俄罗斯军衔将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一至二级准尉。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士兵:上等兵、列兵。古代军衔五人设一伍长,十人设一什长,百人设一百夫长,五百人设一小都统,一千人设一大都统.,三千人设正、偏将,五千人设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中国军

5、衔肩章军官军衔从小到大是:军衔图片一杠一星是少尉 一杠二星是中尉 一杠三星是上尉两杠一星是少校 两杠二星是中校 两杠三星是上校 两杠四星是大校 金色的松枝加一颗金星是少将 金色的松枝加二颗金星是中将 金色的松枝加三颗金星是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上将。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正军职:少将、中将;副军职:少将、大校;正师职:大校、少将;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副团职:中校、少校;正营职:少校、中校;副营职:上尉、少校;正连职:上尉、中尉;副连职:中尉、上尉;排职:少尉、中尉。专业技术军官

6、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校;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校至少尉。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少将:正军职、副军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正师职的辅助军衔 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

7、职的辅助军衔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4,兵:上等兵、列兵。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兵:服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晋升为上等兵军衔;初级士官:义务兵服现役期满,被批准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级士官军衔;第一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二期服现役的一级士官,晋升为二级士官军衔;中级士官:

8、第二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三期服现役的二级士官,晋升为三级士官军衔;第三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四期服现役的三级士官,晋升为四级士官军衔;高级士官:第四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五期服现役的四级士官,晋升为五级士官军衔;第五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六期服现役的五级士官,晋升为六级士官军衔篇二:古代朝代的官职名称及等级于夏朝到秦朝20XX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此书来研究西周的职官。如果忽略,则这段时期的职官完全是个空白。现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

9、以及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研究秦朝以前的职官制度。夏商时期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

10、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西周-春秋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11、,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战国-清朝末年这一时期长达2300多

12、年。君主地位非常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的地位上升。秦朝以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日趋复杂,职务分工越来越细,职官的设置非常复杂。职官的分类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国君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国君称为“后”或“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又称为“天子”、“天王”。春秋之后,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到了战国,有的诸侯国甚至称“帝”,但是未成定制。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并一直沿袭到清朝的灭亡。受此影响,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历史上的一些少数

13、民族政权,国君的称号也不一样,例如:单于(匈奴)昆莫(乌孙)候娄訇勒(高车)可汗(鲜卑、回纥、柔然、突厥、契丹、蒙古)赞普(吐蕃)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历代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参看宰相。中央各部门长官从西周开始,政府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九卿包括: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典客(管理少数民族)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

14、家政务)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大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兵部掌管军事刑部掌管司法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武官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领兵作战的将帅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