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制度主义学派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85KB
约26页
文档ID:90825039
制度主义学派_第1页
1/26

制度主义学派  篇一:新自由制度主义流派概要  浅议新自由制度主义流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政治研究所 陈晓晓  摘要:本文梳理新自由制度流派的缘起与内涵,包括形成背景、代表性人物,主要观点及简单评价,并运用中国大陆对两岸政策的新取向和两岸关系“制度化”发展来举例解释这一理论流派  关键词:自由主义 新自由制度主义 台湾问题  引言  纵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 其研究的重点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战争、政治分裂和冲突, 另一个就是合作、一体化与和平①现时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议题设定正是折射出在这两个问题上各自的研究取向新现实主义关注冲突, 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则强调合作正因如此,合作理论成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最大亮点②  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亦被称作新自由主义、制度理论或规制理论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新自由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作为西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外交与世界政治主张上既有与其他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共同的部分,但更有其独特的一面。

国际关系学者一般将多边外交、多边制度以及新近的全球治理与自由制度主义联系在一起  新自由制度主义其领军人物乃是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基欧汉研究领域广泛,在跨国主义、多边主义、复合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等诸多方面颇有建树,其主要著作包括《权力与相互依赖》、《霸权之后》、《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权力与治理》等,此外还主编或参编了许多重要书籍, 以及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出版, 标志着美国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主导地位的开始, 它构成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③但这一理论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基欧汉的两本代表作之中, 一本是《霸权之后》, 另一本是《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在《霸权之后》一书中, 基欧汉着重探讨了国际合作问题, 在相互依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众多自由主义理论中理论化程度最高、堪与现实主义比肩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模式, 该书的面世标志着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成熟而《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一书汇集了基欧汉80年代代表国际制度思想发展的十篇论文, 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理论作为理论的依托, 这两个文本承载着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合作理论的框架与思想。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缘起与内涵  新自由制度主义是1950年代的功能主义、1960年代的区域整合及1970年代的相互依赖理论的一脉相承,强调国际社会自由进步的发展面,并受到1980年代国际体制的影响  主张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学者体察到战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渐形成多元错综复杂的复合依赖关系,冲突与对抗须负出代价,合作却可分享利益,如能建立完善的国际制度,国际社会并非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一)国际环境转变与相互依赖  70年代初,爆发国际石油危机,美欧先进国家受制于产油国,美日贸易关系趋于紧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失败告终,世界政经情势发生深刻变化,出现几个明显趋势:是美苏两极格局开始松动,两大阵营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是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日本、欧洲在经济上崛起,由从属关系转变为相互依存关系;是全球范围内的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是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发展迅速,以非国家行为体角色积极登上国际舞台;是新技术革命势头迅猛,推动全球化与相互依存的发展④  新自由制度主义于1980年开始成形,质疑现实主义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当时国际关系的发展,忽略国  际合作蓬勃发展的事实,并与结构现实主义进行数年的理论争战,当时正值冷战结束与后冷战时期的国际环境大变迁,即从冷战时期东西阵营激烈的军事对抗,转变为西方主导下以经贸竞合为主轴的国际关系。

各国体认到军事强权不等于经济强权、政治强权与科技强权,如冷战期间美国在越战受到挫折,苏俄被迫从阿富汗撤军,军事力已不能主宰一切,战争也难以达到追求国家利益的目的,透过合作获致互赢互利,遂成为各国的主要选项  随着全球化趋加剧,特别是传播、通讯与微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更深化全球的依赖关系,存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等不同领域中,90年代以后国际的相互依赖也因产业结构转变发生变化,由工商产业商品转为金融、货币、资本与文化产业的互赖⑤  相互依赖成国际体系的根本特征,国际社会各角色间呈现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关系,也就是敏感性与脆弱性,这种互动的影响与制约关系,可以是对称性或不对称性的国家间商品交易形成依赖关系,一方对另一方政策都有相当敏感性,只是依赖程度不一,敏感程度也有差异一方的政策不利于另一方,就暴露出另一方的脆弱性,其脆弱性大小取决于应变能力与取代能力⑥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能源、人口、环境、裁军、粮食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无法解决,助长国际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军事上最强的国家,反而出现相互摧毁性与敏感性,国际关系的关注焦点从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等“高阶政治”逐步向经济发展、人口、环境、能源等“低阶政治”过渡,武力在解决国际争端的作用日益减弱,国际合作的趋势逐渐超过国际冲突的趋势。

  (二)对新现实主义的修正与补充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起源是针对现实主义的批评与修正,尤其是质疑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过于简化国际关系的现实,及过于强调国际政治的冲突面,忽略国家对外行为的复杂性,及忽略国际合作与国际制度化的事实,无法解释国际关系多元发展的依赖现象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有三个基本命题: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成员的生存受到威胁,为争取生存,导致国家间的竞争和冲突,根本上限制了国际合作;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国家,它具有单一性和理性两个基本特征,国家决定自身利益、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国家是自私的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国家利益中最重要的是安全利益,实现这一利益的基本手段是军事力量新自由制度主义对国际无政府状态、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成员与国家是理性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准则三项命题并无异议,换言之,新自由制度主义接受现实主义的命题,但强调国际合作的大趋势,认为新现实主义太重视冲突和军事安全,其次是和平是可以塑造出来的,规则和法律尤其重要,所以国际体制格外受到重视1979年现实主义学者华尔兹提出国际体制结构理论后,成为新现实主义的标竿,他运用国际体系与权力结构的架构,将传统现实主义国家、权力、利益的中心概念纳入其中,并以权力结构型态,来检视国家对外行为,也就是国际权力分配决定国际结构,国际结构决定国家对外行为,其在现实主义的核心概念上创造国际体系的结构理论,被视为结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的代表者。

⑦  新自由制度主义深受国际体系结构理论的影响,惟认为该理论对国际现象发展解释不足,提出制度化的理论加以修正与补充,其理论形成是融合新现实主义与制度主义的观点,认同权力、利益等概念,也不否认国际社会冲突现象倾向,凸显互赖的深化使国际合作成为可能,良好的国际制度可以促进合作与和平  以基欧汉为首的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者,举出新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论述过于简约化、片面化及静态化:国际关系并非单一的权力结构,军事强权不见得等于政治强权、军事强权、科技强权,也不见得在安全问题上获得胜负,美国发动越战与伊拉克战争就是例子;国家对外行为不全然受制于国际体系结构,国家行为不仅是依赖变量,还是独立变量,面对竞争的国际环境与对手的压力,国家可以选择对抗、共存或合作,何况国家内部存在许多次级角色团体,国家对外行动深受内部政治变化的影响;国际权力结构并非经常发生变化,如何解释国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国际权力转移除采取军事争霸手段外,新现实主义无法对国际和平改变提出解释与适当的解决方法⑧  奈及基欧汉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权力平衡,以互相依赖来说明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认为国家本来就有合作的意愿,追求利益也是人类社会的最原始动机。

自由主义学者纷纷撰文证明国家有合作的基本动  机,冲突是可以避免的由合作形成的共同价值、行为典范,追求共同目标,于是有了规则,这不止是国际法而已,国际体制 的讨论再导引自由制度 ,新自由主义就确立下来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主张-合作与制度  国家对外行为以促进国家利益为依归,国家本着理性选择最利于达成国家目标的行动,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在国际互赖趋强的环境下,合作能使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国际处于无政府状态,合作并非轻易达成,只有双方认知到共同利益,且愿意协商促成实现,则可产生合作,因此国际合作需要国际制度的协助,增加国际信息流通,并促进国家间相互的协商与调整,增加合作的机会换言之,如果国家存在共同利益且有合作意愿,建立制度是可行的途径  主张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者以博奕理论的“囚徒困境”,说明在信息不透明及互不信任的情境下,发展合作十分困难,各个国家皆以追求利益为目标,国际社会中一方背信另一方则受害,双方都背信则彼此均受害,双方都不背信且坚持合作则共同受益,如果守信国家可免于被欺骗或背信国家受到处罚,各国就会避免短视进利及遭到伤害,经由合作追求长程的利益,只有建立国际制度,以规范、规则对成员予以制约与监督,才能导使各国采取合作的策略,也只有在外在制度的协助下,始能克服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的不确定性与竞争性的环境,促成国际合作,以增进国家间的相互利益。

基欧汉将“国际制度”定义为:“规定行为责任、限制行动及影响行为者期望的、持久的、互为联系的一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体系”,这规则体系可以界定为行为规范、制约国家行动、帮助国家期望值趋同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明确规定章程与规则的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与红十字会;政府间针对某领域协商达成的公约与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基金等;非明文规定的国际惯例,有利国际交往协商与达到期望值的非正式制度,如外交豁免权  ⑨等国际制度有有三个特征是权威性,国际制度虽是国际无政府的权力分散状态下产物,但却是成员认可的规则,代表某个领域的行为规则,因而具有权威性;是制约性,指对国家行为的约束作用,虽然国际上没有法律执行机构,惟依赖的是国家理性及实现利益的追求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自愿行为,一旦建立,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性;是关联性,随着国际依存度越来越高,国际行为体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对国际制度的需求性增加,国际制度不断地扩展,逐步建立网络体系,使相关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国际制度具有这三种特性,对于违反国际制度的不合作行为,施予惩罚,使一个国家无法承受,从而不但不采取违规行为,且在决策过程中学会不考虑违规行为。

  国际制度可以为国际合作的实现提供有效机制与制度保障,从而使国际制度成为缔造世界和平、安全和秩序,推动国家间良性互动、积极合作的重要动能国家为寻求最有利的发展途径,需要国际制度发挥协商机制,协助达成协议,促进共同利益,因为国际制度具备下列性质与功能:  减低国际交往成本:国际社会的往来互动,如果没有机制与规范可循,所有问题协商都要从原点开始,耗费大量国际成本,何况国际社会相互依赖增加,协商问题的活动密度增加,对国际体制设立的需求也增加⑩  提供法律架构的依据:国际体制虽非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但其所建立的原则、规范、规则及决策程序,可成为成员的期望与责任,并可协助促成国际协议  提供充分信息:信息不足是国际合作的重大障碍,使国际社会处于不确定与相互猜疑,担心达成的协议中出现欺骗,国际体制可以向参与国家要求提供可靠的高质量标准化信息,使成员获得充分的信息,对彼此行为意图有较高预测性,信息越透明、越可靠,促进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越大  发挥监督功能:国际规范建立,可作为评估国家行为的依据,对于违规者或未善尽义务者,可体制内的规约或外在压力,增加当事国的成本代价,从而迫使其更正违规行为  国际制度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