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图文)上海豫园3-1:西部景区 整个豫园分东、西部景区及内园,城隍庙中的九曲桥、湖心亭景区,也包含在豫园的西部景区内,最早的豫园人口,在图中右端安仁街快楼那里,后移到了九曲桥荷花池畔的三穗堂附近(出口位于内园旁侧)本帖展示的,就是图中篮框内的西部景区豫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在园门前的荷花池、九曲桥和湖心亭,最早都是豫园内的建筑,随着历史的变迁,都被划到了园外清咸丰5年,湖心亭被改建成“宛在轩”茶楼,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这座茶楼的正名叫“湖心亭茶楼”,曾经接待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许多国家首脑,被誉为海上第一茶楼、中华第一茶楼大上海日新月异的建设,使得远端在建中的现代化摩天大楼,已毫不留情地和古老的城隍庙建筑群融汇在了一起这就是被大家戏称为“打蛋器”的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632米高,预计2015年完工)荷花池旁,是豫园的入口(被冰红茶摊位挡住的那座门楼)换个角度看荷花池、九曲桥和湖心亭茶楼湖心亭茶楼豫园简介1982年2月,豫园被列入“国保”豫园入口的砖雕门楼这座精致的门楼,是近年新雕的,不归属在文物范畴内门楼上的镂空砖雕豫园的原始主人潘允端,在《豫园记》中注明“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进入豫园,迎面一座黄石,上刻前国首江总在1999年豫园建园440周年之际的题词:海上名园黄石后方,是三穗堂三穗堂内,中悬“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三穗取意,来自“禾生三穗,乃丰收之兆”清代中叶,三穗堂是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的场所历史上,三穗堂还曾用作官府召集乡士绅商宣讲皇帝谕旨之处,是沪上绅士富商的政治、经济活动场所三穗堂的后堂,一幅豫园全景图三穗堂左前方、院墙一角的假山洞,是一条直通豫园东部景区的捷径三穗堂后的过道,两端是寓意出入平(瓶)安的对立瓶型门,过道一边三穗堂,另一边仰山堂仰山堂仰山堂匾。
堂外对面就是三穗堂仰山堂直面豫园内的人造黄石大假山,景观迷人,号称“此地有崇山峻岭”依偎在仰山堂的美人靠上,赏山观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黄石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把数千吨武康黄石块,用烹煮过的糯米,加上明矾和石灰糊粘起来堆砌而成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黄石大假山高约四丈(接近14米),山顶建有望江亭四百年前,这座望江亭就是上海城的最高点,在这儿可以看到黄浦江上的渔船、帆影--我记得以前来豫园,这座黄石大假山是可以攀爬上去游玩的,现在出于安全和保护,被全封闭不得入内仰山堂旁的贴墙小径豫园内,随处可见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等雕塑,雕工十分精致,极具文物和观赏价值,这是仰山堂附近院墙上的立体砖雕:梅妻鹤子砖雕花窗三穗堂的屋檐,与仰山堂的楼层--“万卷楼”屋檐交相辉映仰山堂东侧的游廊入口,立有一对元代铸就的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这对铁狮原置于河南安阳县衙大堂前,曾被侵华日军运往日本,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长期存放仓库内,豫园修园时,被移置此铁狮中的公狮,右前足下,踏球一只,象征权利与威严铁狮中的母狮,左前足下,是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狮,象征子嗣昌盛踏入游廊,这里也是前往黄石大假山和西部景区核心--点春堂的通道游廊中部,竖立一峰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故名“美人腰”“美人腰”的腰站在游廊处看仰山堂游廊尽头,是“峰回路转”露天过道,过道左侧为黄石大假山的出入口黄石大假山被封闭,不得入内过道墙上的砖雕《神仙图》3月中旬,豫园里边正在举办梅桩盆景展,这是搁置在过道里的玉碟梅桩“峰回路转”石壁下的朱砂梅桩右转,过长方形腰门,前往万花楼进腰门后的左边,是黄山大假山的余脉黄石大假山上不去,但在这里,可以零距离观赏那些造山用的武康黄石与长方形腰门对立的,是一道复廊的瓶型门瓶型门上方,帖墙砖雕“郭子仪上寿图”跨过瓶型门,进入复廊复廊左首,是一座名为“亦舫”的旱船“亦舫”内,有一大块看上去像石台面的东西,其实是清朝时官府督造的金砖!类似的金砖,在豫园里还有一块,我在后续图文中会提及“亦舫”左侧瓦顶上的立体武将砖雕“亦舫”右侧瓦顶上的立体武将砖雕“亦舫”建在一块狭小的空地上,照相很难拍全“亦舫”旁,置有一盆宫粉梅桩盆景“亦舫”面对的复廊复廊左右两边可走人,中间为移步景换的漏窗隔墙复廊旁的两宜轩,意为身居此处,观山观水两相宜复廊尽头,就是万花楼从万花楼的屋檐处,也可看到上海市区在建中的摩天大楼万花楼,取名来自“万花深处一小楼”,最早是花神阁遗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饼豆业公所重建,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之用万花楼庭院前,种植有两株古树,一棵百年广玉兰图中左侧百年广玉兰,右侧四百年古银杏这株古银杏,据说就是豫园主人潘允端在造园时所栽,银杏有多长年龄,豫园就有多长岁月万花楼庭院直面的,是一道龙墙水径,沿墙顶蜿蜒的灰色龙,是用砖瓦叠就龙墙上的雕龙,名为穿云龙穿过“穿云龙”龙头下的穿云门,进入豫园西部景区的核心景观:点春堂这是豫园门票上的取景与穿云龙墙紧贴着的,就是点春堂点春堂于清道光初年(1820年)为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以作公所之用。
咸丰三年(1853年),清朝反清民间组织小刀会的领袖陈阿林,曾在此设指挥部,是上海仅存的小刀会起义遗址现在的点春堂内,陈列有小刀会起义军用过的武器--小刀、自铸的日月钱,以及腰凭等文物小刀会腰凭点春堂直面,是一座镂金错彩、式样精巧的小戏台,名“凤舞鸾吟”小戏台俗称打唱台,是当年花糖业公所宴请演唱和岁时祭供之处,现在的戏台里,陈列郭沫若1961年写就的《游上海豫园》诗: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小戏台檐角的镂金木雕狮子戏球点春堂左前方,是名为“抱云岩”的人工假山群,山上有一座二层小楼,上层名“快楼”,下层名“延爽阁”登快楼,可眺望豫园全景换个角度看小戏台和快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