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民用工业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14928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办民用工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创办民用工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创办民用工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创办民用工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创办民用工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办民用工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办民用工业(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办民用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最初只是单纯地想将西方的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来,结果遇到了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原材料不足和交通运输落后等始料未及的一系列困难,举步维艰。在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还是孤立的,而是以“富”为后盾的,在西方国家里,坚船利炮的背后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只有“富”而后才能“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这即是说,要创办投资少、利润高、资金周转快的民用企业,以便为军事工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健全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依托。另外,外国商品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源源不断地涌入

2、中国。西方国家还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开设银行等,造成中国人生计日少,白银外流逐渐增加。有鉴于此,洋务派认为有必要兴办民族民用企业,同列强进行商战,以固国本,在一定程度上“分洋商之利”。李鸿章说:“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又铜铁铅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但使货物精华与彼相埒,彼物来自重洋,势不能与内地自产者比较,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实际上,洋务派创办的航运、矿山、铁路、电报、纺织等企业,都发挥了与“洋商分利”的积极作用。要言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近代大机器生产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化,另一方

3、也反映出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认识提高了。因此,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继续经营“求强”的军事工业的同时,又进而大力创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这成为洋务运动发展第二阶段中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甲午战前,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共约27个,投资额约2964万元,有工人2550029500人,行业颁布于航运、采矿、冶炼、纺织、铁路、电讯等。企业创办的形式有官办、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所谓官督商办,就是采取西方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招集私人资本,而由官方委派代表经营管理企业。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企业“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

4、官无涉”。从70年代起,至1894年,洋务派大约举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涉及航运、采矿、冶炼、纺织、电讯等工业交通运输业。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如下几个:1、航运业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举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洋务派建立的航运企业只有轮船招商局一家。采用官督商办的方式。五口通商以后,为了便于在中国倾销商品和从中国输出原料,洋商就开始在华经营航运业,主要有1862年成立的第一家专业轮船公司美国的旗昌轮船公司,其后英国的太古轮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等相继成立。这些轮船公司势力扩张很快,垄断了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运。在他们的打击下,中国旧式航运纷纷破产,退出了竞争,洋商获得甚丰。另外,一直困扰清政府的

5、漕运问题积弊太深,官吏层层侵吞,费用渐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1864年丁日昌曾请由华商购买轮船。两年后左宗棠再次建议置办轮船,无事时可以用于漕粮运输,有事可以用于运兵运粮,并强调外国轮船运输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护民族利益,洋务派开始兴办自己的近代航运业。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是此类企业中兴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民用企业,李鸿章命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主持局务。由于招募商股困难,筹办半年,实际资本还不到20万两,加之朱不善于经营新式航运,经营亏损,遂于次年改组,重订局规及章程。额定招股100万两。局务由股东推举的商总和商董主持,并报北洋大臣批准,更换时亦须“禀请

6、大宪”。这是官督商办性质的具体体现。由买办唐廷枢任总办,买办徐润、洋务官员盛宣怀、旧式商人朱其昂、朱其诏为会办。但实权握于唐廷枢和徐润之手,两人在进入洋务企业之前都曾经长期担任洋行买办,有管理新式轮运业的经验。在他们主持下,股本招收比较顺利,第二年所招股金己达额定股本的一半。改组后,局务进展顺利,不仅开辟了沿海和沿长江的航线,还开辟了日本和东南亚的远洋航线。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洋商为了挤垮它,纷纷跌价,招商局也不得不随之削价以招徕生意。由于招商局有固定的漕运收入,在竞争中有一定优势,旗昌轮船则无优势可言。1877年,旗昌轮船以220万两将所有轮船、码头等卖给招商局。招商局虽然规模很大,但出现船多

7、货少,债务严重的困难。为了避免中外航运业由于恶性竞争导致两败俱伤,1878年招商局与太古、怡和轮船订立“齐价合同”,划一运价,分配货源。由于华商的货物运输多交与招商局承运,业务并不比太古、怡和差。中法战争前夕,上海发生金融恐慌,招商局资金周转失灵,并举借外债。而且战争期间一度将局务卖给旗昌洋行以避战火。1885年收回后,进行第二次改组,派亲信盛宣怀督办,马建忠为会办。盛宣怀通过重新制定章程,以督办大员的身份控制了招商局的人权和财权,加强了“官督”的权力,“商办”的色彩大为减弱,业务停滞不前。2、采矿业开平矿务局洋务派军工企业需要大量的炼铁的煤等都要从国外进口,花费很大。于是,加快了自己开采的步

8、伐。1875年5月,清廷谕令沈葆桢、李鸿章在台湾和直隶试办煤矿。台湾基隆煤矿不久开始试办,并于1879年正式出煤,成为中国第一座近代化煤矿,但消耗高,产量不稳定。李鸿章先后在直隶磁州和湖北兴国勘察煤矿,均因故未能开采。1876年11月底,复派唐廷枢赴唐山开平一带勘察。唐廷枢仔细考察了当地的手工采煤生产,又察看了交通状况,并带回了煤铁样品。这些样品分寄京师同文馆和英国化学师进行化验,成份颇佳。唐廷枢据此得出结论,开平煤藏蕴含丰富,煤质属中上等,有工业开采的什值。他先后向李鸿章写了两份报告,对开平的开发建设进行规划。他认为,开平煤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就必须降低成本;欲降低成本,必须修铁路,“欲使开

9、平之煤大行,以夺洋商之利,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他拟定的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规定,开平矿务局按照宫督商办的方式组织,额定资本100万两,各厂矿司事在股东中遵选,产品“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取用”。该矿虽系官督商办,但着重突出“商办”。原拟采煤、炼铁、修铁路同时并举,所需经费80万两。但是到1878年只集股20万两,煤矿钻井进展顺利,而炼铁由于成本过高,缺乏冶炼专门人才,只好停办铁矿,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平煤矿上。1878年8月,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一面招募股份,一面开工钻井。由于经费有限,又缺乏冶炼方面的专门人才,唐廷枢决定集中财力先办煤矿。1880年,自芦台至胥各庄开挖了一长约70华里

10、的运河,专供运煤之用,取名“煤河”。同时,自胥各庄修筑一条长15华里的铁路,直通矿区。这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货运铁路。最初为了减轻来自顽固派的压力,曾用骡马曳引列车。不久用旧锅炉改建了一台机车,并投入运营。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出煤。在唐廷枢的请求下,由李鸿章奏准,开平生产的煤“比照台湾、湖北之例”,每吨征收税银由六钱七分二厘改为一钱,“以恤华商而敌洋煤”。由于较好地解决了运输和纳税的问题,大大加强了开平煤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投产后产量逐年增加,1889年已达到247万吨,并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80年代结束时,天津市场上的洋煤从原来的将近20万吨,降至仅120余吨,已无足轻重。生产的发展急需解

11、决运输问题,1882年,唐山到丰润县胥各庄的铁路开通。1886年又将铁路延长至大沽。1892年唐廷枢病逝,张翼继任总办。张翼原是醇亲王府的侍役,极善钻营,但对近代企业经营一窍不通。因此,管理十分混乱,因此导致生产经营每况愈下。他为筹集秦皇岛港口工程的费用,以矿务局财产作抵押,向外商借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英国人以欺骗、讹诈手段攫取了开平矿务局的全部财产。3、电信业电报总局电报是人类通讯手段的一次革命。最初的电报是有线电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美等国为加速传递中国军政情报和市场信息,纷纷要求在我国架设电线、开办电报。它们或施加外交压力,或以经济利益引诱,甚至以欺诈手段擅自架线,以

12、期攫取、控制中国电报通讯,但均遭到我国人民的反对和清廷的拒绝。列强在我国架设陆线失败后,遂转而谋求在沿海铺设海线。同治八年(1869),由北欧一些电报公司合并组成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俄怂恿下,企图经过西伯利亚陆线在东方铺设海线,向日本和中国扩展。同治九年(1870),英国东方电报公司将海线铺设到印度后,专设中国水线电报公司(后改称大东电报公司),开始向我国和东南亚扩展。当年,英国公使威妥玛照会总理衙门,要求“由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向准通商各海口的水底暗设铜线,通至上海”。总理衙门大臣奕 因中国无力禁阻其在海上设线,遂做出“尚可通融准办”的决定,但以“线端不牵引上岸,与通商口岸陆路不相干

13、涉”为条件,并不承担保护海线的责任。当时英国尚来不及铺设,丹麦大北公司却捷足先登,开始在我国沿海铺设海线。同治十年(1871),大北电报公司由香港到上海的水线铺设成功,四月十六日(6月3日)开始通报。以后,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水线也相继在华登陆,侵夺我国国际通讯权力。列强在铺设海线的同时,时时觊觎大陆,染指陆上电报。同治八年(1869),美国旗昌洋行私自设立了从虹口洋行所在地到法租界金利源码头间的电报线。这是列强在上海设立的第一条陆上电报线。此后,上海工部局、公董局、巡捕房、救火会、自来水塔之间,各大企业内部纷纷架设专用电报线。由于这些电报线设在租界,清廷无可奈何。同治十二年(18

14、73),大北电报公司公然不顾清廷的反对,将在吴淞登陆的水线接至上海。清廷江海关道员沈秉成于同年(8月19日)向驻沪13国领事发出照会,抗议这种擅自架设陆线的行为,但大北公司置之不理。后经多次交涉,直至光绪九年(1883)才用3000两白银买回这条陆线。清廷在与列强交涉中,坚持外国只能在中国634设海线,陆线全部由中国自设的原则,从而为中国自办电报创造了条件。洋务派很快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尤其是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后,使他们认识到电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办理台湾海防钦差大臣沈葆桢深感台湾孤悬海外,与福建交通阻隔,信息传递迟缓,向清廷建议架设从福州至台湾的电线,但未实现。1877年福建巡

15、抚丁日昌敷设了从台湾府到高雄的电报线,这是中国第一条电报线。1879年,李鸿章在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的协助下,架设了一条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至天津的电线,通报效果良好。次年,中俄因伊犁交涉关系紧张,设立电报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明显。李鸿章乃奏准架设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经费先从北洋军饷内筹垫,伺办有眉目,招商集资,官督商办。津沪线于1881年完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李鸿章在天津一面设立电报学堂,培养电讯人才,一面建立电报总局,以盛宣怀为总办,郑观应、谢家福等为会办。还在苏州、上海等津沪沿线设立7个分局,1881年4月开始架线,11月津沪电报线开通,这是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1882年电报总局

16、改为电报招商局,1884年迁往上海。同年春夏之际,从上海到广东贯通,并从官办改为官督商办。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第二条电报干线沪粤线完成。上海至汉口的第三条干线“长江电线”也竣工。从此,电报局的营业迅速发展。接着,1887年由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完成。18891890年,由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第五条干线陕甘电报线完成。这些线路均为商线,由电报招商局经费,收取资费。电报局创办后,营业发展迅速,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不仅方便了官方的军事、外交、政治信息的传递,也对繁荣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4、冶炼业汉阳铁厂洋务派制造船炮枪弹和铺筑铁路需要大量钢铁,沪、津两局先后设立过炼钢厂,但规模较小,根本无法满足需要。中国近代的钢铁工业,实际上是从张之洞设立汉阳铁厂开始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建立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化民用重工业,兼营采矿、采炼和炼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