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809462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篇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

2、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

3、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篇二: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科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历史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科举的烙印。科举造就了中国的xx群体。他们的性格就成了中国人性格的集中体

4、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严格说来,在中国科举史上,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历来重视文科,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实因武举作用有限,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说到这我们不得不提到当今的高考,高考并不是官员选拔考

5、试, 可是为什么我要将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进行类比, 而不是将公务员考试和科举对比呢? 原因在于, 古代社会中以高官厚禄光耀门楣为主流价值观, 对于商人价值的鄙视,对于技术专家的轻蔑,是今天无法理解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 商人, 又称企业家,高级蓝领, 高级白领,虽然不是公务员, 也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得到承认。 而这些承认的基础,是高考的基础下造就的。 可以这样说,古代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名登龙虎黄金榜”,“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一的手段是科举,而现代人,最重要的还是高考。高考是这个时代永远不会被冷落的词汇, 每年的盛夏,它要比三伏天还要令人发汗,人生的命

6、运, 在交于高考之后, 就充满了变化莫测, 诡夷所思的味道。高考制度实行了20多年,在拨乱反正、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日益显露出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弊端:不利于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利于调动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选拔上的自主性;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分类指导。有人说:高考不改,教育难兴。虽然言重了,但道出高考改革的迫切性。另外一个中国的现状在于它的疆域广阔, 地域差异,贫富差异,信息差异相对巨大, 美国通过19世纪的西进运动, 用百年时间略微调整了东西差异。 而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不过是5年的时间, 并且西部

7、以西是高原和亚欧大陆的腹地,远非美国西部可比, 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 而地域的差异定会导致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必然有差异, 从而导致每个人信息保有量的差异。可是这些差异不是现在招生规则的借口, 因为一个根本的逻辑在于: 对于同一个的游戏,只能有一个游戏规则,切不可指定双重标准。 科举的伟大在于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 高考的伟大在自由报名,统一考试, 可是没有作到平等竞争.如果说当今的高考就是古代科举的翻版,许多人一定不赞同。因为他们会说,科举是对四书五经的最形式化的死记硬背,而现在的高考

8、已经不把四书五经当回事了,它考的是科学、语文、英语之类了。同时科举纯粹是为了做官而读书考试,而高考不仅用于做官,而且用于选拔工程技术人员等等。高考与科举同样是国家与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无论它是选拔来做什么工作,是做官还是做技术工作,并没有防碍它们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一种淘汰制,而不是对人类智慧的启发制。因此,它似乎只要符合社会公正原则就被人认为是公正的,而不管它是否符合人类“智慧公正”的原则。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启发人类智慧,让每个人能够发挥他固有的智慧特长,从而为自己、为社会做符合自己智慧特征的事情。可见,当今高考已经与古代科举没有什么实质性差异了。并非学生们不愿具有

9、学识,而是因为教育被某些人弄得太过形式化了,并且与科举一样,成为社会地位天壤之别的关键。篇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道德与文化1、文的意涵(1)纹理 (2)礼乐制度 (3)道德2、化的意涵3、教化(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文化现象(2)种类:政教改化:有组织,强制的 政教风化:有组织,并非强制的 教育感化4、孔子在中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1)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思想基础?1 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2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3 确立了道德谱系的阿基米德点(2)孔子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构A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基本状况B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仁孔子的道德是建构在自觉意

10、识和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3)如何理解孔子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奠基1春秋以前的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依靠外在强制的道德已经丧失其社会整合功能。2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人类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理崩乐坏,道德急需重新建构。3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将道德由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在的情感自觉,即道德必须建构在一种自觉的个人意识基础上。4同时这种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道德正是建构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使它具有了道德展开的起码前提。三、什么是文化(一)定义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患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符号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

11、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数。第四章 中国文化土壤一、定义即指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广性所得以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二、内容1半封闭的温带大河大陆型区域地理2建立在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农业生产方式(1)夏商周的原始协作式农业经济(2)秦至清的家族式小农自然经济3与上述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宗法组织(1)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分封制(2)三代以后的宗法君主制封建社会的三要素:等级,依附,世袭。分封制定义: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义庄的创始人:范仲淹中国在二级群体中

12、获得社会性满足的顺序:伦理法律宗教中国的物态文化一、物态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二)特点:1 创造性2时代性:物态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进步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峰时期是宋朝,中国古代文化的隆盛时代是隋唐;3民族性二、中国物态文化元素概述(一)生产1农业(1)基本情况:中国古代农业南北经济分界线:秦岭淮河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经济分界线:长城东段或(400mm等降水线)最伟大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2)特点:土地国有,家庭生产(3)农业生产与中国人的文

13、化性格:和平 保守忍耐2手工业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手工技术文献家庭手工以纺织品生产为主3商业:单向性的朝贡贸易内敛式的海洋贸易中国古代的四民分业是士 农 工 商中国古代抑制商业发展的原因:第一, 中国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抑制商业的过分发展,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第二, 商业的发展导致的贫富悬殊与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传统相冲突;第三, 抑制商业也与以农业为本位的古代文化生态息息相关;第四,中国传统世界观对经济人生得消极态度也导致了对商业的抑制。中国历史上唯一 一个从不贱视商业的王朝是元朝。(二)生活1、衣服(1)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最早利用的植物纤维是葛,成为文化残存的中国古

14、代的衣服材料是麻,丝与瓷是中国早期外销的最重要的两种商品(2)中国服饰的文化功能A人兽之别,羞耻感B华夷之别,交领右衽C尊卑之别,长衣配饰(3)当代社会中的服饰2、饮食人类饮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进餐时间的规律性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第一, 典型的农业文明;第二, 宗教观念淡薄;第三, 极强的群体意思;第四, 等级性和平均主义观念相辅相成;第五, 中国文化的早熟而不成熟。最早提出“中国文化早熟”的人是梁漱溟。中国文化早熟(优缺点)的表现(如何理解)第一、思维方式上,直觉发达,理解滞后;第二、世界观上以天人合一代替天人相分;第三、社会关系上以血缘代替业缘;第四、文化人格发展的口腔期固着。3、建筑(1)传统建筑概说 世界建筑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伊斯兰和中国中国建筑的三层式被称为天地人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体现传统价值观的?第一、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建筑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西方式建筑永恒不朽的思想,中国建筑以木料为主要购材,斗拱为结构之关键;第二,祖先崇拜的宗法制文化传统;第三,极强的守恒性;第四,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4、社会交往黄帝轩辕氏|:车子的发明者中国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1)社团生活的缺失(2)社会公德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的缺乏(3)社会伦理的家庭化(4)公共空间的权力化、等级化。第六章 中国的制度文化一、制度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