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0801793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师范大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理学科的性质与价值第一节: 地理教育的特点1.空间性和区域性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基本的特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地球表面的物质总以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而且有特定的空间位置。 地理空间位置反映了该事物生成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地理综合体千差万别,地理学科的内容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

2、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我们在学习地理时,要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地区和国家的主要特征,综合某地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方面特点,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而显示其特性。2.科学性和人文性地理教育的基础部分是自然地理教育,内容源于天文、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环境等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强了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包括人口地理、城市地理、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等。与中学的语文、历史、政治、社会、经济、艺术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3.综合性和生态性地理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

3、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整体性。 从地理知识涉及的事物来看,既包括生命物质,也包括非生命物质;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其中囊括了所有的物质运动过程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化学过程、社会过程等。生态的观点是当今地理教育所要遵循和所要培养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4.实践性和参与性地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教育的参与性是指学生参与到地理

4、教学过程中。地理问题开放性较强、比较发散,思考和讨论的余地比较大,经常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探究与讨论。5. 具体性和形象性地理教育是理论和具体素材并重的学科,向学生展示大到宇宙,小到乡土的不同层次具体而鲜明的区域特征。从宇宙地球大洲地区国家区域乡土山、河、城市、村庄、人口、经济等要素特征,内容细、多、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负担很重。地理教育还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错综复杂、千差万别,但都有一定的空间形象。第二节: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地理是一种修养、地理是一种气质。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5、一、地理学科的认知发展价值(一)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对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格局、地理过程的敏锐的觉察能力认知策略1: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关系、空间结构分析认知策略2:将所学的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单元(次一级区域)分别加以认识划区原则:按空间尺度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等级的区域,形成大小不同的区域系统。按不同的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出发来划分。(二)有助于学使学生形成综合的思维品格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与无机,人文与自然,过程与关系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一特点决定了人地关系研究必须从整体中观察事物的特性,从各种事象的互相关联中把握整体属性。补充阅读:地理学的综合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地

6、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研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地理学凸显综合性的重要标志:“综合性是地理学最高层次的科学难点问题。重大自然地理过程一如全球气候变化等注重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机理研究,重要人文与经济地理活动越来越关注同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这是地理学凸显综合性的重要标志。”樊洁(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地理事物和现象或空间范围广大(如水循环、人口迁移),或经历的时间

7、尺度长(如地壳运动、岩石风化、气候变化),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往往需要依靠类比、想象去推测演变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教学(与评价)中的体现策略: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地理预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习简单的预测 二、地理学习与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图解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展1. 地理学习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有独到价值。2. 地理学习要经常利用以文字、数据和符号等形式表达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图表、表格、图解和地图等;3. 地理学习要练习怎样进行实地考察、绘制地图进行访问、理解二手资料和运用统计数据。从而,地理教育在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

8、解能力等方而做出了贡献。教学(与评价)的重点:从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和图解能力的视角进行地理教学设计。其中,如何形成学生从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地理认知结构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三、地理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习地理有助于强化“人对自然的人文关怀”1. “人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是地理学中最具人文精神的部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问题,如何界定人的能力、自由和人的价值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学”问题,因此学习地理可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全球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等意识,可使学生形成特殊的审美意识

9、与品格。2. “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可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损害自然必须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3. “人口道德”可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剧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认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与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4. “环境道德”可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可使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

10、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5. “资源道德”可使学生懂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虽然可以不断更新生长和循环再现,也应该加强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自然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第三章 地理教材的理论与

11、实践一、新课程理念的挑战(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1. 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课程结构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课程内容的转变: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课程实施的转变: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12、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 课程评价的转变: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 课程管理的转变: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1. 注重基础学力能力的提高:基础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基础。2. 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3. 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

13、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4.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充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锤炼,如对真理、正义、诚信、责任感的追求。5.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三)新课程理念1. 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1)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2)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

14、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3)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要给予新的内涵!2. 新的教材观: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1)工具性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有助于引导教学;有利于培养能力;有益于实践活动。(2)新教材的调整要点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采取案例分析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鼓励、动手和体验探究价值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终

15、结: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3. 教学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目标之一二、地理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选择(一)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5.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二)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突破意图强调探究式学习: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强调从身边走向科学;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三) 基于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教学必须:1. 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2. 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优顺序;3. 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原理的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个用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过程。(四)突破口的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编排的探究性;教材语言的通俗化;教学内容表达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选择的有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