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91669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对宦官制度的评价篇一: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论明代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摘 要:宦官本为内臣,明朝初年就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但仅仅几十年,就违背祖训,宦官获出征、监军之权,开始干政,宦官专权逐渐形成。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是明朝推行绝对君主制的必然产物。明代宦官专权危害很深,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厂卫制度。关键词: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特点宦官,史书上称为侍人、阉宦、阉人、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竟达十万以上。明初,太祖对于宦官管理严格,并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但在太祖“死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中国

2、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其祸害若与汉、唐相比,则有过之而不及。”史学家赵翼也曾云:“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然亦有不同,唐、明阉侍先害国而及於民。”观明一代,宦官权力在经过一段冷寂之后,居然死灰复燃,悄无声息地扩张成弥漫之势,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重要领域,成为历代宦官权力中最为炙手的一朝,这确实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前人对宦官制度的研究也颇多,对此评价多是批评。如丁语和、董跃说:“遍观我国古代诸朝,明代可谓宦官势力最强之时,而相应带来的政治腐败,法制衰微,也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王伟认为:“宦官制度是原始宗法关系及其观念与发达的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结合的产物。宦官专权就成为中国古代专制主

3、义社会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的一大毒瘤。”本文就明朝宦官专权的形成及特点加以探究。一、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据史书记载,明代的宦官,最初只有做奴才的份,无任何权力可言。出身贫农的朱元璋,征战一生,马上得天下,实属不易。得到大权之后,更是紧抓不放,对于随之征战的功臣尚信之不过,又何况宫廷中的宦官呢?太祖初时对宦官防范极严,洪武十年(1377年),有内侍久侍内廷,言论政事,即被太祖斥遣还乡,且终生不用。太祖解释道:“其小忠小信足以固结君心,及其久也,假威窃权,势遂不可抑。”可见,太祖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

4、政事,预者斩”,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可以说,明太祖对于宦官,还是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保持相当的警惕。为了限制宦官,他可谓是费尽心机。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他不遗余力推行的极端君主专制制度,又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太祖当政不久,便诛杀功臣,并且废除丞相,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丞相本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丞相废除后政务只有皇帝一人处理,仅每日的奏疏足以让皇帝头晕目眩,时日久之必难以 张铁马,曾立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赵翼.廿二史札记Z.北京:中华书局。 丁语和,董跃.明代宦官专权与君主专制

5、主义的发展和影响J.历史教学,20XX(9):24. 王伟.明代宦官专权成因考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XX(2):84.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Z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14. 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坚持,然而又不放心把权力分于朝中大臣,其结果必然是依赖身边身份地位卑微的家奴-宦官。其实,正是在太祖时期宦官开始参与政事的。如洪武八年(1375年)派内臣赵成到河州互市,宦官行出使之权,从此以后宦官逐步预政。然而由于太祖对宦官管理严格,所以纵观洪武一朝,宦官虽参与政事,但尚未酿成祸害。明朝宦官正式走上政治舞台,是

6、在永乐年间。在成祖还是燕王起兵北京之时,宦官便发挥了很大作用。他正是通过收买建文帝身边的许多内臣,而获得大量南京的政治军事情报,自己身边的宦官如狗儿、郑和等也为伐南京立下军功。在明成祖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宦官的表现让成祖对其采取了不同于太祖的立场,“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乐年间,成祖派宦官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以宣国威于异域,郑和以使者身份与西洋诸国通好,宦官有了出使的权力。太监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有了分镇的权力。成祖为了密切监视朝中大臣以及全国百姓的动向,又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特务机构东厂。东厂是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宦官掌管的,宦官又取得刺探臣民隐私之权。所以史云永乐年间宦官

7、获得“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成祖给于宦官的这些权力大大提高了宦官在宫廷中的地位,但此时的宦官大多是无才无识之辈,不通文墨,像郑和之人少之又少,宦官对皇帝也只是耳提面命。到了宣宗时期开始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明代宦官从此之后多是通文墨,晓古今之人,渐可利用智巧在皇帝身边参政乱政。若说成祖对祖训还有所顾忌,那宣宗则是公然阳奉阳违了。历史上宦官多是不学无术,甚至识字无几。在唐朝曾有不通文墨的宦官抱来通晓文墨的女官刺听皇帝与大臣的密议内容的笑话。鉴于此。明太祖即把“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作为祖训。宣宗设立内书堂,是在宣

8、德元年(1426年)。目的是提高宦官的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笔太监时,能够遵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批文,以减轻宣宗本人每日批阅大量奏文的政务负担。宣宗是为个人懒惰而许宦官读书识字的,无非是想宦官成为皇帝的好用把手,而他没有预料到正是他开的明代宦官读书之先河,为日后宦官在荒主执政时干预政治作了重要铺垫。明朝的宦官专权始自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此时专权的宦官王振,被中国古代史学家认为是有明以来第一个全面干政擅权的宦官。他年幼时净身入宫服侍尚为太子的英宗。英宗九岁即位,即位之初“太皇太后悉委政内阁,而三杨皆累朝元老,振心憚之,未敢逞”。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太后病逝,三杨一死二病。英宗年少骄

9、纵荒淫,不问政事,王振得宠,被任为司礼监太监,管理内外奏章和中央的行政、司法、军事及特务机构。王振诱导年轻的英宗用重典来统御臣下,使大臣下狱者不绝,因此掌握了大权。正统七年(1442年),他除去了太祖在宫中所立的“内臣不准干预政事”的禁牌,名正言顺的权揽朝政。凡对其不满不敬的大臣,或下狱致死,或流戍边地;凡对其趋炎附势的官吏,即可高升、荫及子侄。当时王振出语即为圣旨,事事不必通过英宗,而英宗自小就对这位身边的奴仆喜爱有加、倾心信任,称之为“先生”。对其过问政事更是不加干涉,反而认为是为主子效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抵御瓦剌对明朝的战争中,王振挟英宗御驾亲征,由于行军过慢,贻误战机,导致

10、英宗被瓦剌所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杀死,这即是“土木堡之变”。经横行一时的大宦官王振随着英宗被俘而断送了性命,但宦官专权的局面尚且刚刚开始。 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蜀.明史订补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夏燮.明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59,900. 明代宦官权力全面扩张,是在英宗之子宪宗朱见深掌权之时。汪直是明宪宗的亲信宦官。他年幼入宫被阉,“一直在万贵妃身旁伺奉。他不仅事事依从,处处投其所好”,而且其“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将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很

11、得万贵妃和宪宗的赏识,于是很快被提升为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8年)汪直又成为新设立的特务机构西厂的督办。他利用西厂“屡兴大狱”,特务活动范围已不限于京师。“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罗列”,就连民间斗鸡骂狗也在缉拿之列,弄得民间人心惶惶。在京师,汪直每次外出,随从甚众,前呼后拥,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当时人云:“今人但知汪太监也”。朝中大臣皆惟其马首是瞻,汪直实际上掌握了朝政。汪直还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两次外任边将,指挥军队打仗。明代宦官被用如将相。至此,明代宦官的权力完成了其扩张的全部过程,宦官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高峰。以后武宗时的

12、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专权不过是前代的历史延伸与再现罢了。 二、宦官专权形成的原因从实质上说,明代宦官干政的“法定手续”在宪宗时代已经完成,从明初太祖立下祖训不准宦官干政至宪宗汪直专权,不过一百年耳,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究其原委:(一)政治上的需要“按太祖之制,内官不得识字、预政,?而成祖违之,卒贻子孙之患”。明成祖朱棣任用宦官,委以权力,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尚为燕王的他就是靠勾结受建文帝压迫的太监,向逼近京师的江北燕军提供情报。此后又在围攻南京时,“燕王旧邸宦官王彦(狗儿)等也历战阵,颇著勋绩”。成祖掌权后,担心会有失意的宦官像出卖建文帝一样出卖自己,故而拉拢宦官。再是,成祖是夺侄之位,

13、在取得王位后,他所代表的新官僚与建文帝的旧官僚集团有着尖锐的矛盾。成祖虽采取高压政策,大肆屠杀建文集团的官僚旧臣,可高压屠杀只可凑效一时,不能长期实行,且民间又盛传建文帝尚存人世,因此成祖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不得不启用亲信宦官担任要职并进行特务活动。由此可看出,明成祖授宦官以权柄完全是一笔政治交易。(二)君主的怠懒随着国力的强盛,国家的安定,与创始基业的开国帝王们不同,其继承者们也越来越趋于荒怠、腐化。这是古代每个朝代都反复上演的一部回旋曲。明朝亦是如此。太祖深知天下得之不易,作皇帝之后,勤于政事,日理万机。但是其后即位的帝王们坐享其成,当然体会不到其先祖创业的艰辛,遂享乐深宫,不问政事,权柄也

14、往往委以亲信宦官,于是宦官的权力得到了不断地扩张。宣宗设立“内书堂”,提高宦官文化水平,本意是把他们培养成秉旨意的帮手而已,即所谓秉笔太监。宣宗虽让太监批阅文书,但自己亦每日亲笔批阅奏本,并对太监的批文进行审查,秉笔太监未敢售其私。但后来的帝王们就没了这份闲情逸致,有的干脆撒手不管。武宗自幼就受孝宗宠爱,喜欢玩耍,嬉戏,甚至胡闹,以至于“这个孩子一直放纵到14岁,就此,培养出了一位天字第一号的大顽主”。他当政后不问政事,随由刘瑾专权。当时刘瑾遇一军人向他贿赂,他便批示:授某某官,转发兵部,兵部在批示上盖上大印,就成了正式任命书,而武宗则完全蒙在鼓里。至于熹宗,更高敏.中国历代奸臣M.河南:河南

15、人民出版社, 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廷玉.明史(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廷玉.明史(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是历史上有名的“顽童”,走马、戏水、做木匠、无所不能,就是不理朝政。因此魏忠贤才得以专权。在君主对自己的权力不感兴趣时,势必会被身边的亲信宦官得以用之。(三)缺乏法治封建社会历来都是家天下,人治远远多于法治。统治者对制度法律的确立与废除有很大的个人随意性。在明朝,宦官就拥有特殊的法律地位,犯罪之后往往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或只受较轻的刑罚。由于宦官是皇帝实行绝对专制、压制官僚势力的工具,因而一般说来宦官的某些行为只要为皇权服务,即使越过法律所允许的界限,皇帝也可以因事立法,通过颁发诏旨给宦官的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但是,皇帝还是要受到统治阶层内部各种势力的牵制,太祖的祖训对后代皇帝也有着较大拘束力。因此宦官犯罪在一定条件下也受到法律的追究。不过,皇帝对于必须法办的宦官的量刑,原则上也是尽可能曲法从轻。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颁布新的法律,进而为维护亲信而曲解法律。名为天下臣民制定的法律,对于犯罪的宦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