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80188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网络传播中的妇女儿童网络给女性添上飞翔的翅膀同时也绑上了金锭孩子们在网上得到了快乐同时也迷失了自我一、打破男权精英文化垄断的女性网络红人 北大著名学者戴锦华在大众文化的神话序言中指出:“大众文化工业所生产的华美异常的表象序列成功地完满了虚拟现实的镜像之城,文化研究的工作正在于破镜而出,碎裂镜城,展示别样的现实。” 她认为“女性在今日文化中遭遇的是镜城情境,在男性文化之镜中,她要么是花木兰化妆成男人,要么就是在男性之镜中照出男人需求的种种女人形象,是巫,是妖,是贞女,是大地母亲。只有在女性自身体验的忠实写作中,才能打破所有镜子。”(戴锦华雾中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在网络文化盛行的

2、今天,这一段论述更被贴切的映证。2005年,清华、北大的校园BBS上出了一位不拘一格的“才女加美女”“芙蓉姐姐”,每天都会有无数学子守候在网络上,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倩影”出现。她以自己别样的文字和独特的自拍照片,引起了无数学子热切的关注,瞬间风靡整个清华、北大校园,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高校BBS上和虚拟网络社区中。人气的直线飙升,使“芙蓉姐姐”很快成为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其实,早在2003年,以日记形式写作自己亲身经历的性爱生活和体验而闻名网络的“木子美”就掀开了这场“网络女体盛宴”的序幕;2004 年一个网名叫“竹影青瞳”的广州某大学女教师,在天涯虚拟社区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配有自己裸照的

3、文字,并发出了“既做美女,又做才女”的博客宣言;2005年5月,一个网名叫“流氓燕”的女子,在天涯虚拟社区的“天涯真我”版上发布了自己清晰的半身裸照,引来无数网友的阵阵叫好,天涯论坛的服务器因过量的浏览而导致瘫痪;网络女红人层出不穷,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女性一夜之间被网民(大多数是男性)捧红,以大肆宣扬自己的魔鬼身材和天使容貌的“芙蓉姐姐”,则把这场旷日持久的“网络女体盛宴”推向顶峰,其红得发紫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网络女性走红事件是否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是她们自身的造化,还是全赖网络的成就?在网络上为所欲为的女性们,何以大胆冲出5000年传统文明的藩篱?以“芙蓉姐姐”现象为典型

4、代表的女性群体在网络上登峰造极的表演背后,有着何样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女权主义思潮在这中间又在起着何种的作用? 从“木子美”发展到“芙蓉姐姐”,这场颇为引人关注的网络女体盛宴还在持续上演着。“芙蓉姐姐”的行为让人感到大可模仿却难以逾越,各大媒体在争先恐后地炒作她的新闻,观者的叫好和谩骂声也不绝于耳。“芙蓉姐姐”在网络走红是全民参与娱乐狂欢集体意识的展示,反映出大众(尤其是一代大学生)审美趣味更多倾向于肯定她向男性观望者展示女性美的勇敢性格上。我们通过“芙蓉姐姐”现象再来看看其社会文化背景。从历史来看,在中国经历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经受着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她们没有稳

5、定的经济基础,这导致其政治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压制和歧视,处于从属地位,她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社会安定团结和家庭美满的基础上。她们受到重重束缚,始终依赖于男性,没有享受过平等的两性世界。而男性则因为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身份认同感,建立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社会法则,女性必须要用男性所建立的父权制社会的价值体系、鉴赏法则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也要迎合她们的价值取向。“五四”以来,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妇女的社会地位开始改变,不再是男性和家庭的附庸,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意义的群体,但是男权文化作为根深蒂固的主流文化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思想体系,它以更加委婉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社

6、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女性仍是男性主体关照下的对象化客体。综观社会变迁,男权文化一直牢牢控制着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只是在不断变化着表现的方式而已。时光荏苒,到了如今的社会,容貌靓丽、身段迷人、肌肤娇嫩、年轻时尚、浪漫性感、温柔贤惠、“女人味”十足是女性的衡量标尺,更准确地说,也是男性对女性的鉴赏法则,女性只有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成为被追捧的对象。“芙蓉姐姐”从普通人变成了大众所关注的“名人”,并不是她真的有成为名人的条件,而是因为她符合现代社会的男权鉴赏法则,正如她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我的身体本来就是个很大的S型,很柔软,骨头很小,腰很软”;“我身体和皮肤都很光洁,我皮肤很嫩,有朋友还说我的

7、皮肤嫩得可以滴水”等等。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形容词都准确无误地被“芙蓉姐姐”用在了自己身上。她把自己包装成为这些标准的“代言者”,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男权文化的招牌,甚至被戴上了“女性个性解放”的桂冠。然而在女性主义观点看来,“芙蓉姐姐”现象只是女性无意识在男权文化中的极端表现。“芙蓉姐姐”炫耀的特征是女性天然区别于男性的生理性别特征,是对女性的片面化认识,是男权文强制下女性的畸形表现。“芙蓉姐姐”宣扬的“S ”型身材和风情万种也是对女性美的肤浅认识,女性美被“妖魔化”了。正如英国女性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痛心疾首所指出的:“妇女的邪恶和愚蠢行为的有害根源一直是对于美容貌美的色情崇拜”。女性

8、主义媒介研究对女性性别的认识和考察根源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即将传统被视为自然天成的男女性别角色解析为“生理性别” 或称“基因性别” 与“社会性别”( 或称“文化性别”)两部分由此将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性载体中分离出来。“社会性别”是西方第二阶段女权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在社会学、文化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它表明了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是社会通过心理、文化等手段建构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角色、地位、期望、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用社会性别理论考察媒介文化中的女性现象,也就意味着从社会文化建构男女两性社会身份角色、气质特征等层面观察媒介文化,发现其中不同性别群体的处境,

9、探讨女性的人格、权利和发展受损的社会文化原因,发现、批评并试图消解社会文化中基于男女两性生理性别差异形成的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在女性主义媒介观看来,“芙蓉姐姐”通过主动地显现女性隐秘和暴露女性情欲来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配合男性的窥视,这一现象正是男权文化专制下的表现,是长期形成的父权制社会文化背景统治下的产物。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而“芙蓉姐姐”极力展示的女性美是生理性别层面的,也是男性视域中的女性特征,是世俗的、功利的、片面的乃至畸形的美。在“芙蓉姐姐”出位的自娱自乐中,她并没有实现女性真正的个性解放,她没有意识到女性作为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层面,也就是女性作为独立的社会个

10、体的身份、人格、权利以及所隶属的阶级、民族等因素。“芙蓉姐姐”是男权社会中无意识女性群体中的普通一员,而她通过网络媒体公开迎合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美的鉴赏标准,满足了男人们猎奇和窥视的欲望,最终被男权意识控制的大众媒介捧红,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次,在女性主义媒介观看来,“芙蓉姐姐”走红不是因为她作为女性的物质存在而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追捧,而是因为她是一种可以被大众消费的女性符号。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的消费社会里,人们的消费活动更多地是在符号层次上而不是在物质层面上,也就是说,不仅要消费物质本身,更重要的还要消费物品的意义,消费乃是在生产符号、差异、地位和名望。“芙蓉姐姐”最受关注的是她所炫耀的身材

11、、皮肤、容貌以及大胆裸露的照片和文字,而这些都是供大众所消费娱乐的代表男权视点的女性符号。即“芙蓉姐姐”这个称号,由此产生的所指:“网络论坛中以炫耀自己的身材容貌、张贴露骨照片和发表风情万种的文字的女性”,两者共同构成了本义符号。而当这个本义符号进入社会,被大众媒体大肆炒作,成为大众消费娱乐的话题(话题也可以看作是消费的物品,属于精神层面的物品),它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物质消费品,而是被赋予了引申意义的符号消费品。而这个符号消费品因为具有大众所期待的诸如美貌、性感、情欲等女性特征,即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符号,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消费品。它象征了社会主流观念对女性定位的潜规则,即靓丽、身材性感

12、、风情万种等,也满足了大众窥视情欲的心理期待,所以成为了现代消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和影响力的事物。 “芙蓉姐姐”现象也是跟大众媒介这个信息载体本身密切相关的。据调查表明,大部分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男性,媒介机构的管理层更是男性居多。虽然随着社会职业角色的变更,现在进入媒介的女性也在不断增多,但她们主要从事的是行政工作或者是承担儿童、家庭、教育、消费等方面的节目。男性对媒介工业的掌控必然导致其所倡导的媒介文化中男性视点的流行。福柯认为,“话语即是权力,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性别差异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先天就有和必然存在的,而是在权力网络中形成的文化意涵”。在大众媒介营造的这个巨大的话

13、语场或话语生产平台中,媒介机构虽然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它拥有空前的话语权。媒介为公众“设置议题”,支配影响着受众“想什么”,“怎么想”。持有媒介话语权的媒介生产者头脑里被灌输了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关于男女之间的道德、伦理、审美以及风俗习惯等观念,沿袭了对女性不公正的刻板成见,无形中刻画了女性主义者激烈批判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特征被归纳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贤淑的、母性的、感情型的、主观的。无论是网络媒介上的“木子美”、“芙蓉姐姐”,还是电视媒介上红火的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节目,都昭示着媒介工业的产品已成为性别意识形态的载体,即媒介的话语方式,深入到

14、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正如德弗勒所说“传播媒介能产生强大的效果,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建构了一个社会现实,向人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人们根据媒介提供的参考架构来阐释社会现象与现实。”在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中,美国女性主义学者塔奇曼提出了“贬抑”的概念,认为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受到贬低、歪曲或者根本不被呈现,由此她认为在媒介所塑造的形象中,妇女或者缺席,或者被按照性的吸引力或家庭劳动中的性别角色来加以表现,她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对妇女“象征性的歼灭”。在媒介工业所营造的潜在强大的性别意识形态氛围中,“芙蓉姐姐”现象显然是有着与其相适应的媒介文化的温床,它复制了男性视点下的女性特质,代表了男

15、权控制下的传播内容所隐喻的女性价值观。此外,网络自由主义、传媒娱乐精神、商业媚俗文化的泛滥成灾以及理想主义的逐渐丧失,也为“芙蓉姐姐”现象提供了社会助推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面对市场的压力、受众的趣味走向,在新闻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种媒介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些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出版商正呈现出低级趣味化、娱乐化、泛商业化的倾向,为了追求“注意力经济”和“眼球经济”,女性形象往往成为经济利益的产物而并非是女性的理想追求,女性卖点成为媒介追求商业化、利益化的工具和手段,造成了对女性的伤害。“芙蓉姐姐

16、”现象的肇始离不开若干网民的吹捧,更离不开网络温床的孵化。网络媒体独有的私密性、隐匿性特点被放在了低层次的运用上,网络文化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精神,带来了网络文化的虚假繁荣,也连带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网络媒介的“把关人”作用被淡化了,在道德理想和现实利益的博弈中,有的媒体甚至违背了新闻操守,不择手段地以色情、暴力刺激读者的感官,抛弃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参见盖源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芙蓉姐姐”现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网络写作最厉害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专业文人垄断文坛的状况。现在的文坛固然对网络上发表的东西不太看好(因为其通俗性太强),但网民爱读爱看,哪一天网络写作成了写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说不定。由于传统报刊用稿标准较窄、编辑的取舍权力太大,不少写作爱好者的作品、文字很难得到公开发表,客观上制约了文学的发展和走向大众。也许有人认为文学从来就不是大众的事业,把作品、著作的畅销视为羞耻,但“青山遮不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