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66754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者:詹晓霞【内容提要】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一个民族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希望。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不断加大。特别是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已越来越重。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通向哪里?青少年犯罪已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成为全球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是由家庭因素的各种原因导致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根源 家庭因素 教育缺陷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第一个群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举止对子女的修身养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青少年的人格、品行、理想、情操起着最早、最持久的熏陶作用。如果父母品行不

2、端,行为不轨则为子女提供了不良的榜样。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80%和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广州市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说,到该室咨询“心事”的学生,反映的问题90%和家庭不和有关,据广东、山东、河北、四川、重庆五省市对400多名女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女中学生成长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由此可见,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很深、很大的。家庭的人际关系气氛、父母的言谈举止、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负面影响则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家庭教育缺陷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

3、青少年犯罪究其原因,许多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作了许多颇有深度的探讨,并提出许多有效的对策,这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无疑是非常有益的,读者无不受到很大的启发。但与此同时有这样的思考:同样的学校,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什么大多数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些,而有孩子却走上了邪路?学校“对双差生缺乏耐心教育,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或开除或退学,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这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和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逃学现象,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那么在学校中,同一个班集体,同一个老师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差生”呢?这些双差生有时会令老师非常头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打架斗殴,作

4、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有的还有小偷小摸的行为,老师要求严一点,索性不去学校上课。在社会上游荡,结交不三不四的狐朋狗友,在一些消极诱因的作用下,慢慢滑向犯罪深渊。我们能把这一结果的原因完全归结为学校的不当教育吗?虽然当前影视文化中充斥暴力、凶杀性爱色情,但为什么大多数孩子能在学校安心学习,有理想、有抱负,没有去沾染这些不良消极文化呢?究其原因,沾染上这些消极文化的青少年,影响他们的不良影视书刊,有的是父母带回家的;有的在初次接触后由于与父母之间有间隙或父母自身素质问题,父母未能及时发现和疏导教育;有的青少年本身原来就有劣行,而混迹于歌厅、舞厅、录象室、台球室等。家庭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以至于家庭对他们

5、的所作所为失去控制。可见,无论是学校的教育不当,还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虽然都与青少年犯罪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认为,要追溯根源,家庭教育缺陷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因素。以下拟从家庭缺陷、家庭暴力、教育不当、父母残疾、家庭贫困的负面影响等方面,作一些探讨,突出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作用。 (一)家庭缺陷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在押等情况,使青少年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的阻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缺少了父辈的关爱与教育,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在青少年教育中,

6、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爱,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不和,以至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长期的内心痛苦,心理的失衡,渐渐地使他们形成孤僻、冷漠和封闭的心理状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和人交流,而是闭门苦思,在心理无法得到平衡的时候,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对该种心理状态,人民日报一篇对2004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隘尔费里德.耶利内克的评论很能说明问题,文章说:“耶利内克”很敏感,不善交际,同时常有不安全感和恐慌感。这可能与她的

7、青春期没有父爱有关,无法同患有精神病疾病的父亲打交道,使她失去学习同男人相处的唯一机会。她的作品几乎没有不是以暴力结束的,不是破裂就是凶杀,或者是一场灾难。人们普遍认为耶利内克书里写得丑陋,评论界常谈论耶利内克“恶恨恨的目光”。援引这段话并不是说耶利内克具有犯罪意识,但可以说明,残缺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关爱与社会化的教育,很容易在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暴力倾向,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二)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

8、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力解决问题家庭中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卤莽凶暴,易于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如:某报上登载:2000年北京市的一失学少年与几个往日的同学在家玩牌并发生了争执,一怒之下,该少年从案板上摸起菜刀,向对方砍去,导致对方因失血过多死亡。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枚谨教授解释说:“小唐的激情犯罪虽然不能说是他遭遇到的家庭暴力直接导致的,但在他潜意识里的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和家人的打骂有

9、直接的关系的。而对于现在很多青少年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问题也提出要有针对性的教育”。2 (三)教育不当一般来说,溺爱放任和粗暴打骂可能是我国父母管教子女的两种普通方式。在我国家庭中,父母单方面要求子女的较多,却又未能以身作则;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顾及子女的心理需要;以打骂方式要求子女服从,却未能很好的与子女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却未能给予信任和支持;只懂施行权威式命令,却不给予自主的空间等。这种既溺爱放任又粗暴打骂的家庭环境,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1、过分溺爱作为当今青少年父母的这一代人,大多来自多子女家庭,经历过自然灾害,在他们的童年时期,生活非常艰辛。而如今,生活条件大大

10、改善,每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往往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因此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自己吃过的苦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一味地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需求,养成一些孩子挥霍无度的个性。在加上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赖,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其父母无法满足他们难填的欲望时,便会采用非法的手段攫取钱财,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

11、了!”“为什么?”“父母教的: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以至于酿出恶性事件的一个注脚吧。 2、保护过度 父母在行为习惯上过度保护。这种保护,看似疼爱孩子,实际上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毫无生活和学习能力,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一出家门什么都不会做,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带来挫折感。 这种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在外面往往寸步难行,心理承受能力十分脆弱,而且自私,反叛,依赖加上低能,很容易沦为“双差生”,并且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处于失败者的地位。而且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其中一

12、些人不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无能,而常常归结为社会的不公,于是,形成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就有可能发展为盗窃、抢劫、报复杀人等。过度保护还会导致一些孩子社会化不足,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上不受别人欢迎,孤僻,自卑,同时兼有强烈的妒忌心理,直至采取极端行为毁灭强于自己的人。留美中国留学生卢刚持枪杀害自己的同学和导师就是典型一例。父母的过度保护,就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向别人提供不需要的关怀,并且强迫别人接受,从而使别人不能独立,以使自己得到满足感和价值感。可是,这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在孩子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种过分控制。孩子有不自由,受压抑的体验,为了冲破这种约束

13、,便常常爆发不合理的冲动行为。如:逃学,骂街,斗殴,偷窃,破坏公物等。通过发泄给孩子带来的快感,常常对这些行为起到强化作用。长此以往,孩子便形成一系列恶习。3、要求过严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孩子又怀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时又不知如何去引导,爱变得畸形。过度施压,甚至常常棍棒相加,孩子内心压抑、苦闷,为逃避家长的施压,孩子学会说谎,为寻求心理上的慰籍,孩子会逃离家庭结交坏人。甚至还出现由于父母要求过高,把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强迫孩子去实现,以至于孩子不堪忍受而反过来杀害父母的残案。17岁高二学生徐力杀母一案,便是其中一例。这是家长不切实际的要求逼使孩子精神崩溃,做出残无人道的疯狂行为。家长把孩子

14、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的精神空间处于窒息状态,即使没有棍棒施加在肉体上,精神上早已被杀死。4、放任不管这主要表现为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父母婚姻不和谐等不顺利的婚姻生活往往使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的事务,使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孤僻,与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心理上的迷茫和疑惑得不到父母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得不到慰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抑郁、敏感、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加上他们自控能力不足,在家里又得不到安全或情感上的满足和慰籍,就可能逃离家庭,在社会上寻求支持和认同。美国学者考得(J.Mccord)在一次研究青少年

15、越轨行为时发现,在所以越轨青少年中,有11%的在家中得到关爱,20%被疏忽,19%虐待,而被拒绝的占50%,可见,父母的关爱对子女是多么的重要。我国一些学者也认为父母的偏袒、保护、溺爱更多的是在生活方面,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实际上很少。例如:吉林省长春市在一次对大专大学和初、高中在校学生的犯罪情况调查表明,因放任自流、缺乏管教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在校生,占调查总数的49%35、粗暴教育这是指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服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首先,它会使青少年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还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之举。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青少年,常常会感到

16、家庭冷酷无情,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有的就会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6、分歧教育这是指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出现矛盾,或是父母之间,父辈与祖辈之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纵容,有的批评,对其行为,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这种教育会使青少年无所适从。7、期望过高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同时也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子女尽最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这时孩子就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可能回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如:2001年8月,浙江省就发生过一起因母亲对儿子期望过高,长期管教过严,最后导致儿子杀死母亲的案件,(四)父母残疾有缺陷的父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