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接种与培养精华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65697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泥接种与培养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污泥接种与培养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污泥接种与培养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污泥接种与培养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污泥接种与培养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泥接种与培养精华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污水处理接种培养规程一、 培养前的准备工作 1、各构筑物建成,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电器、机械、管路等全部设备建成并经单机试车、联动试车正常。最后 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进行最基本的常 规化验测试,如 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 和日常运行。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污水流量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 CODCr、BOD5、含氮、含磷、有毒物质等)及其变化情况,各种设施和设备的技术参数。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大粪及淀

2、粉、氮源和磷源:复合肥,以备缺什么补什么。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 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7、人员到位,培养和驯化成功后一般应使系统连续运行,不能脱人。 8、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初步的建章立制。从培菌伊 始,逐步建立较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确保启动与正式运行的有序进行。二、 菌种培养1. 自然培菌,也称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废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养过程。城市污水和一些营养成份较全、毒性小的工业废水,如食品厂、肉类加工厂废水,可以考虑这种培养方法,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自然培菌又可分为间歇培菌和连续培菌二种。(1)间歇

3、培菌。将曝气池注满废水,进行闷曝(即只曝气而不进废水),数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h,然后排出池内约1/5的上层废水,并注入相同量的新鲜污水。如此反复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的进水量要比上次有所增加,而闷曝时间要比上次缩短。在春秋季节,约二、三周就可初步培养出污泥。当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达到1克/升左右时,就可连续进水和曝气。由于培养初期污泥浓度较低,沉淀池内积累的污泥也较少,回流量也要少一些,此后随着污泥量的增多,回流污泥量也要相应增加。当污泥浓度达到工艺所需的浓度后,即可开始正常运行,按工艺要求进行控制。(2)连续培菌。先将曝气池进满废水,然后停止进水,闷曝半天至一天后可连续进

4、水。连续曝气,进水量从小到大逐渐增加,连续运行一段时间(与间歇法差不多),就会有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曝气池污泥量达到工艺所需的浓度时,按工艺要求进行控制。由于自然培菌法是用废水直接培养活性污泥,其培菌过程也是微生物逐步适应废水性 质并获得驯化的过程。2. 接种培菌 接种培菌法的培养时间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厂。接种培养污泥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种泥、脱水污泥、化粪池污泥、河道底泥等,且活性与接种效果呈现以此降低的趋势。接种培养法常用的有如下二种: (1) 浓缩污泥接种培菌。 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作菌种(如好氧池、缺氧池、厌氧池,分别分开接种)来培养。

5、城市污水和营养齐全、毒性低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培养,可直接在所要处理的废水中加入种泥进行曝气,直至污泥转棕黄色时就可连续进污水(进水量应逐渐增加),此时沉淀池也投入运行,让污泥在系统内循环。为了加快培养进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投加未发酵过的大粪水或其它营养物。活性污泥浓度达到工艺要求值即完成了培菌过程。从经济上讲,种泥的量应尽可能少,一般情况下控制在稀释后使混合液污泥浓度在 0.5g/L以上(由此计算投加种泥量)。对有毒工业废水进行培菌时,可先向曝气池引入河水,也可用自来水(需先曝气一段 时间以脱去其中的余氯),然后投入种污泥和未经发酵的大粪水(或者氮磷钾肥料)进行曝气,直至污泥呈棕黄色后

6、停止曝气,让污泥沉降并排掉一部分上清液,再次补充一定量的大粪水继续曝气,待污泥量明显增加后,逐步提高废水流量。在培菌的后期,污泥中微生物已 能较好地适应工业废水水质。 (2)脱水污泥接种培菌,含水率约为 7080%。本法适用于边远地区和取种污泥运输距离较远的情况。 干污泥接种培菌的过程与浓缩污泥培菌法基本相同。 接种污泥要先用刚脱水不久的新鲜泥饼,投加至曝气池前需加少量水并捣成泥浆。干污泥的投加量一般为池容积的25%(计算投加干污泥量)。干污泥中可能含有一定浓度的化学药剂(用于污泥调理),如药剂含量过高、毒性较大,则不宜用作为培菌的种泥。鉴定污泥能否作接种用,可将少量泥块捣碎后放入小容器 (如

7、烧杯或塑料桶)内加水曝气,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泥色能转黄,就可用于接种。一般不建议接种干污泥,一个是因为后续压泥加入了絮凝剂PAM,还有就是干污泥严重脱水污泥活性大大下降。在加上运输过程中的时间,最后到自己的污水厂内,污泥基本失去活性。3. 接种成功判断依据可测试污泥沉降比(SV%一般为2030%)和活性污泥指数(SVI)(一般在50120之间)。其中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中静止30min后,污泥所占体积与原混合液体积的比值。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30min后,可接近其最大的密度,故在正常运行时,SV大致反映了反应器中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污泥排放,及时反映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污泥体积指数,指

8、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止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单位为ml/g。反应了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性能,SVI过低,说明污泥颗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微生物数量少,此时污泥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SVI过高则说明污泥结构松散,难于沉淀分离,即将膨胀或已经发生膨胀。污泥培菌的注意事项: (1)活性污泥培菌过程中,应经常测定进水的 pH、COD、氨氮和曝气池溶解氧、污泥沉降性能等指标。活性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进行生物相观察,根据观察结果对污 泥培养状态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控培菌过程。 (2)活性污泥的培菌应尽可能在温度适宜的季节进行。因为温度适宜,微生物生长 快,培菌时间短。如只能在冬季培菌,则应该采用接

9、种培菌法,所需的种污泥要比春秋季多。 (3)培菌过程中,特别是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过度自身氧化,特别是在夏季。有不少厂都发生过此类情况。这不仅增加了培菌时间和费用,甚至会导致 污水处理系统无法按期投入运行。要避免污泥自身氧化,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是关键,要经常测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要及时进水以满足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若进水浓度太低,则要投加大粪等以补充营养,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间歇曝气。 (4)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适当排出一些老化污泥有利于微生物进一步生长繁殖。 (5)工业废水处理厂在生产装臵投产前往往没有废水进入,而一旦生产装臵投产后,排放的废水就需及时处理。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培菌时间,并提前准备种污泥及养料等。 (6)如曝气池中污泥已培养成熟,但仍没有废水进入时,应停止曝气使污泥处于休眠状态,或间歇曝气(延长曝气间隔时间、减少曝气量),以尽可能降低污泥自身氧化的速度。有条件时,应投加大粪、无毒性的有机下脚料(如食堂泔脚)等营养物。 (7)大部分的废水处理厂都有二个(格)以上的曝气池。这种情况下可先利用一只曝 气池培养活性污泥,然后再输送到相邻其它曝气池进行多级扩大培养。本法适用于规 模较大的废水处理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