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制度起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965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救助制度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医疗救助制度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医疗救助制度起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医疗救助制度起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医疗救助制度起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疗救助制度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救助制度起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疗救助制度起源篇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由来及现状分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由来及现状分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喻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护网。这项制度采取普遍性的全面保障原则,不需要个人承担任何的缴费义务,体现的是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国家的当然责任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早在建国初期,就建立了针对城乡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镇主要由单位来承担对贫困居民的救济责任,而在农村则主要建立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五保制度。随着国有企业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原有的社会救济制度基本上瓦解了。而下岗、失业、物价

2、上涨等原因形成的新的城市贫民以及农村中的贫困人群却在不断增加。考虑到中国二元经济的现实状况,1993年,中国政府首先开始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尝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9年,全国所有城市和有建制镇的县城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正式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为城市贫困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均可申请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城市居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前,需接受家庭收入调查,领取的保障金为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

3、标准的差额部分。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保障了公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也缓解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危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二、乌鲁木齐市低保运行情况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之一。1997年,当中央决定在全国城镇普及低保制度时,乌鲁木齐市就着手建立覆盖城镇的统一低保制度。1997年乌鲁木齐市民政局会同其他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在此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了乌鲁木齐市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和执行办法的意见,市政府经研究颁布了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从1998年1月1日开始

4、,乌鲁木齐除乌鲁木齐县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城镇居民每人每月的低保金120元。当年享受城镇居民人数为3074人,投入低保资金197万元。1999年乌鲁木齐县也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中央政府决定把低保金额提高30%,乌鲁木齐市政府按规定将城镇居民的低保金从120元提高到156元。20XX年底,乌鲁木齐县在农村居民实施农村居民实施最低生活制度,最低标准平均每人每月80元。20XX年10月,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提高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保障对象覆盖面的通知,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56元提高到256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

5、到106元,新标准从20XX年6月1日起执行。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乌鲁木齐低收入家庭成为低保制度的受益者,到20XX年底,共有8350个家庭、15658人享受到低保福利。换言之,乌鲁木齐市低保政策的受益者占其户籍登记人数的%。这些受益者包括在职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登记失业者、其他人员等。从1998年到20XX年,市、区(县)用于低保政策的支出总额近4亿元。三、低保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救助覆盖面不全。一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没有得到政府救助,如低保边缘户、收不抵支的中低收入人群、遭遇非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普通群众。这部分群众因家庭收入高于低保标准而没有进入救助范围,但实际

6、生活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可能比低保对象还低。目前,我市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对低保边缘群体全面开展救助,与此同时,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也把他们排斥在救助范围之外,他们往往成为新的贫困群体。(二)总体救助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因人民生活综合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与全国水平相比较,社会救助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一是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偏低。从低保标准看,以20XX年底为例,我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256元和106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低保补助水平看,粮油等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低保金的提高幅度,低

7、保户的生活水平相对下降。二是救助水平城乡差距过大。农村低保标准比城市低150元,农村困难群众受惠少于城市。三是医疗救助人均救助水平偏低。由于有封顶线限制,城乡低保重大病救助一年累计救助金额一般每人不超过18000元,普通病症每人一年一般不超过20XX元。然而像白血病、肾衰竭等特殊病种,一年的医疗费要花去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四是综合救助能力薄弱。困难群众除了基本生活难,往往还面临医疗难、子女上学难、住房条件差、打官司难等问题。虽然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已初步建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生存性救助多、发展性救助少,输血型救助多、造血型救助少,救助内容简单,综合配套作用弱,

8、形不成一个“组合药房”,难以满足救助对象多方面的需求。(三)管理服务水平不高。一是城市低保动态管理力度不够。在基层实际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数量缺乏、救助对象隐瞒收入等原因,动态管理阻力重重,导致有些月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家庭仍然享受低保,而新增困难群众却不能即使纳入救助范围。二是农村低保管理不规范。农村低保制度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救助程序、公式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尤其是有的地方存在一户保一人、未张榜公布保障情况、平均发放低保金、低保金未实行社会化发放等现象。三是医疗救助申请程序繁杂。制定详细的医疗救助申报程序能够规范操作,减少作假骗救现象,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确需救助的患者身

9、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由于申请程序复杂,救助工作周期较长,难以满足救助病人的应急需求。四、对策(一)要在政策法规上有所创新。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必须把建章立制放在首位,使之做到“有章理事”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救助法规体系,做到依法救助。一是要在国家、自治区的社会救助法规还未出台前,根据我市实际,尽快制定困难群众分类、分层救助的实施细则。及时修改或归并与现阶段救助工作不相适应的规定和办法,如降低“低保”家庭住院医疗费报销门槛,实行零起点救助等。二是要建立完善助医、助学、助房等专项政策,加大专项救助力度,不断拓展专项救助面,改变目前专项救助政策不配套、救助政策落实不力的问

10、题。三是积极探索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中贫困对象的救助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措施和办法,探讨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就医优惠、实物救助等制度。(二)要在组织机制上有所创新。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健全基层低保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确保“有人做事”。在有条件的居(村)委会中成立社会救助服务站,配备12名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内的社会救助、老年福利、离退体人员管理等,街道成立社会事务所,负责与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对接,搭建救助网络,建立起“一口子上下”的工作平台。使全市的救助工作真正做到上统筹下整合,确保救助对象不被遗漏,得到的救助相对公平,实现服务网络和工作程

11、序的便民化和规范化。同时,社会事务所成立后,可引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城乡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高质量、全方位的完成社会救助的各项工作,使之成为困难群众的“110”,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三)要在资金筹措上有所创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确保“有钱办事”。一是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困难群体的增加而逐年调整,以切实保证解决好困难群众生活、医疗、上学、住房等问题。灾害救助、流浪乞讨、助医、助学、助房等专项救助资金也要得到落实。二是构建社会各界参与的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

12、社会捐赠活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通过完善和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加大善款使用的透明度,增强慈善机构的公信度等,多方努力激发社会富裕阶层参与捐赠的积极性,广开社会筹资渠道。同时,注重调动各街道、各部门开展慈善捐赠积极性,探索建立起各街道基层慈善分会。工、青、妇、残等群团组织也可在慈善总会名义下通过多方努力,建立慈善或其他专项救助资金,以弥补政府救助资金的不足。(四)要在体系构建上有所创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低收入群体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现有的救助项目、内容、标准、条件,做到与时俱进。一是加快建立缩小城乡差别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进一步缩

13、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充分考虑救助对象的实际,把收入标准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借助“爱心慈善超市”开展实物救助,发放救助券,实行定点救助。二是积极探索低保边缘困难群体的分类、分层救助办法,拓宽救助渠道,以解决这部分人的实际困难。避免以“低保”线为界限,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的救助都投入到一部分人身上的弊端。三是加大助医、助学、助房救助力度,特困残疾人中的精神病患者,其门诊药费可给予一定的补助,提倡助学要签订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书,助房要推行公示制。四是要完善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结穷亲,社会各界、各部门与困难群众结对子,切实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篇二:浅谈医疗保障制

14、度改革【摘要】 医疗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医疗投入的宏观效率低、公平性差、可及性差、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等。其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公平性及其导致的医疗保障领域的效率低下。公平性的缺失是造成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如何在增进公平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研究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能为当前医疗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 医疗保障改

15、革; 健康; 效率; 公平社会医疗保障是当前我国上上下下都十分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从1998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十五个年头了,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甚至看不起病的问题仍没有的到彻底的解决。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社会医疗保障是最难实施的一向社会保障计划。如果保障制度过于慷慨,则会造成制度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问题;而如果保障制度过于苛刻,则受保人又会陷入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的窘境。那么,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应采取何种模式?政府如何在现有财力条件下真正解决一部分人看不起的问题?现代医疗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

16、型后的产物,它为公民抵御疾病风险,增进身体健康、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到“统账结合”1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赤脚医生模式、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在艰难的探索中发展前进。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题,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我国城镇实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目前,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已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