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5909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抗争模式从生产政治到生活政治汪建华孟泉2013-3-18 16:34:34来源: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内容提要】布洛维“生产政治”的视角强调不同生产政体在形塑工人反抗方面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效果。但本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集体抗争案例的分析表明,在生产政体本身的规制作用之外,新生代农民工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特征重塑了其对不同生产政体的体验,并在与各种生产政体的结合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形态、团结纽带和动员方式,因此本文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政治意涵。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体验,锻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三种抗争模式:同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原子化的底线 / 增长型抗争、群体性骚

2、乱。每一种抗争模式都构成对世界工厂独特的挑战。【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集体抗争模式;产政体;生活政治【作者简介】汪建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孟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一、代际转换与世界工厂劳资关系的转型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工人,其成长环境和社会化过程,都被认为与他们的父辈迥异。改革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他们能从家庭中获得更多的成长资源。因此他们整体上拥有更少的务农经历和更高的受教育程度。近些年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尤其是手机上网的实现,更加扩展了他们的信息、视野和社会交往范围。当他们进入到世界工厂中,他们的社会特征,如消费方式、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社会关系网络、身份认

3、同、发展期望等,也与老一代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看法广泛地盛行于各种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中(王春光,2001;郭于华等,2011;潘毅等,201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2012;Pun & Lu,2010;Gallagher,2011)。世界工厂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建基于“低人力成本”的发展模式上,这种模式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并不是太大问题。考虑到改革初期农村的贫困和潜在的劳动力剩余,通过外出补贴家用,对于他们来说可算得上是一种寻求向上流动的有效途径。在专制体制下,老一代农民工,尤其是女工群体,经常给人一种过于驯顺的形象。在面临世界工厂的各种不公待遇时,如工资拖欠、工伤不予赔偿、人身侮辱等,他们的反抗

4、总体上也是温和的、守法的(Le,1995、1999、2007;Pun,2005)。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将面临年轻一辈工人的挑战,近几年的罢工潮和富士康的“连跳”、骚乱事件便是最好的佐证。这种挑战首先表现在发展诉求和情感体验上。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是只生产不消费、只工作不发展的移民群体,但以“威吓”和“拆分”为核心特征的农民工体制,很难为他们在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多少空间。在“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农村”之间,新生代农民工进退失据。同时,他们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也使得他们对异化的劳动过程、专制的管理方式、残缺的社区生活和歧视性的二等公民身份怀有更强的抵触情绪。发展机会的缺失和糟糕的打工体验,被

5、认为是引发他们更频繁、剧烈的反抗行动的重要基础(潘毅等,2009;郭于华等,201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2012;Pun & Lu,2010)。另一重挑战来自于他们行动能力的提升,这得益于他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Gallagher,2011)。笔者的研究也显示了互联网对年轻工人集体抗争巨大的赋权效果,其为工人协调内部行动、争取外部力量、传承集体经验提供了媒介(汪建华,2011)。一些社会学家也注意到新生代农民工抗争模式的显著差异。在他们看来,世界工厂代际构成的变化,相当程度上造就了近几年的反抗浪潮。但是本田和富士康抗争模式的差异,却应该归之于工厂政体的差异。相比富士康

6、,社区居住形态和社会关系网络的保留,使得本田工人避免了被彻底原子化的命运,并为他们走向集体团结提供了可能(郭于华等,2011)。代际转换的视角只是注意到了工人过往经历对其工厂生活体验和抗争动员能力的影响,忽略了工人在城市构建自身生活的努力及其对抗争模式的塑造。生产政治的理论传统则倾向于强调工厂体制对抗争政治独立的规制作用,这无疑造成对工人社会特征和社会生活的忽略。笔者更倾向于将工人的代际特征与其所处的工厂体制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工人的抗争模式不仅仅形成于工厂政体自上而下的单方面规制中,而是同时融入了工人自身的生活经历、交往方式、行动能力和情感体验。新老两代工人在进入到世界工厂后,既带进各自的生活

7、方式和关系网络,又在各种工厂体制下构建、扩展或者再造他们的关系网络。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团结纽带和习得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促成了他们各自的动员方式。而两代工人生活经历的巨大差异也使得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体验世界工厂的异化和剥削,并在抗争中结合自身与工厂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诉求。工人的生活因此同样具有政治(团结纽带、动员方式)和意识形态(体验、诉求)的效果,即所谓“生活的政治”。生活的政治意涵还在于,其受制于更宏大的国家制度和资本体系的系统性安排,但又能通过工人的集体抗争挑战这种安排。(汪建华,2012)本文旨在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提炼新生代农民工集体抗争的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选取“

8、生活政治”的分析视角,致力于梳理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经历、消费方式、居住形态、关系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等生活形态对其集体抗争模式的影响。生产政体的规制作用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只有结合年轻工人的社会特征才能真正理解其作用路径和效果。研究选取的三个案例(佛山南海本田、深圳欧姆和太原富士康)都曾被媒体广为报道,因此本文并不对企业名称进行更改。笔者曾从2011年初开始,对珠三角代工厂的集体抗争案例进行多轮次的调研,并在最后,基于富士康的典型性,补充了太原富士康的案例。这些案例由于吸引了媒体和学界的大量关注,因此相应的媒体报道、调研报告也比较丰富。由于现在的工人抗争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进行内外互动,笔

9、者也尽力收集了工人在网上留下的二手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与本人的田野资料(主要通过访谈,当然还有在本田一个月的民族志)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接下来的章节,笔者将借助经验材料,从生产政体、生活形态与体验、集体抗争的发展三个方面对三个案例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并藉此进一步提炼每个案例所代表的工人抗争模式,揭示其抗争的生活基础。笔者将南海本田、深圳欧姆和太原富士康三个企业分别归入到准专制政体、专制政体和准军事化专制政体中。三家工厂都以“拆分型”的劳动力再生产方式为主要标志,年轻工人很难在其中看到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但是工厂在管理模式上有所差异:本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注重工人的感受并有限地在生产管理中吸收工人的意

10、见;富士康则完全排除了工人对管理的参与,并在生产中给予严格的管束,甚至不时伴之以人身侮辱;欧姆则在两者之间,既不会吸收工人的意见,但也很少在管理中出现太过粗暴的举动,这种类型在今天的世界工厂中更为常见。新生代农民工在本田和欧姆将自身体验到的不公诉诸和平理性的罢工行为,而太原富士康的工人则在全面的压抑和绝望中以群体性的暴力行动宣泄了自己的情绪。本田工人借助自己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实现了自身的诉求。而欧姆和富士康的工人则在缺乏相互沟通和协调的情况下,难以控制自身行动的走向。本田、欧姆和富士康工人的行动方式分别展示了新生代农民工三种典型的集体抗争模式:同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

11、原子化的底线 / 增长型抗争、群体性骚乱。这三种抗争模式都直接挑战了现有的农民工生产体制。二、同事同学关系为基础的增长型抗争这种类型的抗争通常形成于欧美和日本投资的外资的企业中,在管理上盛行的是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类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工人的感受、在生产流程等无关痛痒的方面吸收工人的意见,并定期搞一些集体活动。这培养了年轻工人有限的忠诚,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离职率。年轻的工人,通常从中专、职业技术学校招聘过来,并且在学校已经习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能够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中与同事、同学保持各种形式的互动,他们的团结纽带通常都是在这种日常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但是由于利益表达和集体议价机制的缺失

12、,提升工人工资待遇的问题并未得到重视。正是这点导致了年轻工人不满的累积和集体抗争的爆发。南海本田便是这样一家企业。该公司于2007年正式量产,主要生产变速箱、传动轴、曲轴、连杆等汽车配件,是本田在佛山汽配园区投资的独资公司。2010年的罢工事件发生前共有员工两千多名,以男工为主。公司员工基本都从中专职校招聘过来。(一)生产政体长期以来的低工资是最大的问题,一级普工在罢工前实际到手的工资大约只有1200元。当然工资低也跟他们加班少有关,普工一般是每周5天40小时工作制,因此他们的工作比一般的世界工厂要轻松。在一些劳动强度比较大的部门,管理者也想方设法在业余时间搞一些活动以鼓舞工人的士气。工人进入

13、到工厂中通常至少有一个星期的培训。公司在平时的生产管理中也鼓励工人的一些参与(虽然大部分时候并不把工人的意见放在眼里),如要求工人提交改善提案。工会并不代表工人,但会定期协助公司搞一些集体活动,如年会、旅游、生日聚会等。工人的住宿选择也比较自由,在实习期满后可以在有公司公车接送的社区租房。(二)生活形态与体验虽然公司的工资待遇迫使很多工人一批批地离开,但还是有不少老员工留下来。工人大多都是成批地从学校招聘进来,在培训和集体住宿的过程中,他们也进一步地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在校期间与同学相处和交往的方式,也进一步在工厂生活中沿袭。业余时间与同事的各种活动(主要以班组为单位),如吃夜宵、生日聚会、

14、唱KTV、 滑冰、打牌(很多时候是赌博)等,都是很频繁的。加之公司和车间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员工彼此之间是很熟悉的。变速箱组装科的员工由于流水线上共同的协作和部门内部的各种活动,相互之间尤其熟悉。他们的联系途径也通过互联网得以加强,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QQ群,在罢工的时候,员工也迅速建立了专门的“超级群”,供全厂员工讨论。工人普遍抱怨公司的工资水准。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情况、公司的利润情况,工人都有留意。但三年时间公司只对员工的工资做过几十元的微调,这在员工看来是极不合理的。工人日常的消费休闲方式更加剧了工人的这种感知,许多工人经常入不敷出。少部分工人也注意到工会的不作为,在罢工过程中重组工会的诉求

15、逐渐变得强烈。对于其他方面,工人并没有太大的抱怨。(三)集体抗争实际上,在2010年前工人就发动过很多小型的罢工、请愿活动。仅变速箱组装科就发生过三次。工人在这些集体行动中其实已经不断表达并锻造了他们的团结意识。5月17日的罢工,始于几位将要离职的工人为同事争取权益的想法。直接导火索是4月份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公司并没有相应地给员工涨工资(前几年工人工资的涨幅就很小),而只是将工人的一些福利划到底薪当中。在一些工人几次聚餐谋划之后,他们在17日(周一)清晨,按响了两条组装线的急停按钮。工人在管理者的默许下迅速冲出车间,到其他生产科游行。但是只有轴物加工科的一些工友加入他们罢工队伍。他们同时也迅

16、速启用了QQ群和论坛等互联网工具。当工会主席前去做工作时,他发现工人根本不太理会他,而是不断地打电话在问“记者到哪了”。在管理层的承诺和二勤的两条生产线的误会下,工人鬼使神差地复工了,等待公司一个礼拜后给他们答复。他们在之后遭到了一勤同事的严厉批评,说他们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不知是否因为这件事的刺激,二勤员工在之后的全厂罢工中,起到了更为有效的带头作用。其他科的同事也开始和组装科沟通,说如果再要罢工,他们绝对积极响应。工人很快在周五晚上重新发起了罢工,因为他们听到传言,说厂方正积极在外面招人,打算辞退罢工者。而且之前员工代表和公司的谈判,公司也显得毫无诚意。公司加薪55元的方案在工人看来也是一种侮辱。罢工一经发起,就立马席卷全厂。他们除了在现场游行示威、接受记者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