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58972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剖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核心内容摘要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中国城镇化背景。在过去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统筹城乡,在均衡、包容、和谐的前提下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发展,成为目前城市和乡村共同面临的课题。建村如村,而不是建村如城,我们不能像“打造”城市一样去打造一个乡村,也不能在推倒之后像重新竖起一个城市新区一样去毁掉一个原生态的乡村。乡村建设的大量工作都会在村落更新上发生。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先纠错,才能避免以试错的方式形成高代价成果。纠错,需要认清在村落更新中文化保护的五大误区:把装修当文化,把造价当原则,把规模当成绩,把工艺当装饰,把更新当开发。就乡村建设的核心价值来讲,人是主体。不

2、仅要解决为什么人而建、为什么人而回归乡愁的问题,还要解决什么人来建的问题。要在村落更新中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就需要遵从“有村有人,有房有田,有居有社,有车有行”的四项原则。“有村有人”,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需要有原生居民的持续居住,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带有深深的田园肌理的痕迹,是乡愁不能抹掉的部分。“有房有田”,是指可持续的乡村建设,除了要保护房子,还要保护生态产业。“有居有社”,是指除了保护原生居民外,还要保护他们的聚落文化生活,这是居民的凝聚力所在,也是村落的生命力体现。“有车有行”,是指在一些村落改造中,修路曾经成为第一件大事,路修宽了,汽车进了村,但是少了阡陌交通步行相达带来的邻里关系。

3、我们倡导田野间的步行健康生活,需要还汽车道给乡间小路。村落更新的宗旨在于恢复乡村生活活力,进行本土文化的保护;遵循四项原则,建村如村,是回归乡愁的有效途径。美好环境共同缔造李郇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规划者往往延续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以城市空间理念与建设标准进行村庄规划,强调城市发展意图而忽略群众诉求,导致新旧村落空间分离与规划难以实施。实际上,村庄规划的本质应是以公众参与为主的新社区规划。其本身是一种纯农业公共产品,实施有赖于以村民为本位、多方参与互动而凝聚的公众力量。在村庄发展日趋分散化与去集体化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回农村传统的集体主义、培养村民的自组织能力,让村民

4、持久受益。在实践中,规划师具有多重身份:引导村民参与规划、表达诉求的引导者,整理需求、挖掘资源、分析研究、制订方案的规划者,联系政府与村民、统筹双方力量的沟通者等。这种规划模式,我们称之为美好环境共同缔造的新社区规划,源自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思考。人居环境科学指出五大系统的产生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互动的结果,强调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应以人为本。秉承该原则,我们通过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实践完整社区建设;以培育精神为根本,形成可持续基础;以奖励优秀为动力,激励群众广泛参与;以项目活动为载体,融合人与社会空间关系;以分类统筹为手段,切合社区发展的新社区规划实践,建立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完整工作

5、方法,以此促进政府、规划师与公众形成规划共识,于实施过程形成共建,重建村庄集体含义。新社区规划重视公众参与,以参与达成共识,将蓝图方案变为具体的行动;以参与促进能动,建立有效的集体组织。同时,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村庄现状问题为出发点,以村民为主体,通过物质环境建设重构村民、集体、自然的相互关系。此外,我们强调挖掘地方特色、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传承历史文化、举办邻里活动等,促进关系重构。因而,村庄规划是物质层面的规划,更是社会融合的规划。新社区规划的案例,其一是厦门市西山社村。该村属远郊村,城镇化带来了认同感消失、公共空间侵占、环境恶化等问题。规划中,我们发动村内老党员与企业代表,带动村民参与建设

6、,并以问题为导向拟定规划方案,通过讲解与多次问询,确定最终方案。在风水塘改造中,村民劝说猪圈主人共同拆除塘侧猪圈,净化水塘,并集资建造名为“和谐亭”的凉亭。村民还通过共同努力,完成文化庙前的空间建设、房前屋后空间改造、公共空间认养认管等行动,改善村庄整体风貌。其二是厦门市院前村。院前村地处城市边缘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村内青年自谋出路,建立农村合作社,与规划师共同努力,发展城市菜地产业,逐渐带动经济。此外,村民还将传统面线工艺变为旅游产品,促进发展旅游活动,并主动让出空间拓宽街道,院前村的发展蒸蒸日上。总的来说,美好环境共同缔造以群众参与为核心,使规划从蓝图导向走向问题导向;从仅重视空间结构,

7、到关注社会关系的重构;从物质规划变为有弹性的行动规划,形成可借鉴、可实施、可见效的新社区规划模式。创新乡村治理模式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乡村发展速度加快,乡村治理逐渐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引起广泛关注。近些年,虽然各级政府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城市和乡村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运行机制,按照城市治理方式和自上而下的价值观输送,往往与农村发展、农民意愿背道而驰。在现实的治理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具有发展旅游潜力的传统村落和有发展工业机遇的特殊村落。但其实,以农牧业为主的普通村落量大面广,其治理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全国乡村整体治理水平

8、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以驴皮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为保障产品质量,目前采用“公司基地示范村农户”的运作模式,在我国北方第二大驴主产区的内蒙古赤峰市建设养殖基地。为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从改善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角度建设希望乡村。近几年华润集团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形式在广西白色和河北西柏坡、湖南韶山、福建古田建立了华润希望小镇,但投资巨大。作为华润集团的下属企业,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若采用总部运作方式资金难以为继。因此,希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能够利用学科优势,和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探索“企业可承受、百姓能满意”的乡村治理模式。根据企业要

9、求,根据产业基础、整治基础和群众基础,最终确定赤峰市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作为示范案例进行治理模式探索。该村以农业为主,是我国最普通的乡村类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从制度构建着手,确定各参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和规划师的责任。随着案例实施的不断推进发现三个转变:一是原有的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为居民主导模式,即居民本身成为乡村治理真正的决策和实施主体,围绕居民意愿,企业出资金和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出政策,大学出思想;二是原有复杂规划转向简单、实用、朴实规划和实施计划,原有的传统一次性商业规划转变为长期指导地方实践的咨询工作;三是技术性的规划转向公共政策,即村民广泛参与村庄规划方案的制订和治理政策的制定。

10、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基础是居民富裕,表象是让零乱的生活更具有品质,核心是重塑乡村秩序,路径是乡村权威的确立、伦理社区的构建、人才和财富反流机制的形成。基于此,我国的乡村治理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结束的系统性过程,任重道远。嵌入式建设旅游型美丽乡村韩云峰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之一。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创意是灵魂,嵌入式开发是手法,和谐共生是目标。1992年以前,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郊的镇北堡,是一个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只有几户牧羊人家的150米见方的小堡子,荒凉萧条。而我们用“出卖荒凉,贫穷就是财富”的创意使得镇北堡成为享誉世界的影视拍摄基

11、地和每年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的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嵌入式开发不占用耕地,不破坏生活生产肌理,开发商不能是入侵者,要使开发活动融入当地,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提升新农村建设。例如,泰国清迈四季酒店是一个以乡村田园风情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村,其度假设施散落在稻田的边缘,巧妙地将农田作为核心景观区保留了下来。和谐共生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多方共赢。即开发商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农民也能增加收入,还可助推三农发展。因为开发强度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一些被破坏的环境也能逐步得到恢复和优化。索洛瓦度假村位于斯里兰卡哈伯勒内湖地区一个风光秀丽的村庄里。村庄作为酒店的大背景,基本上没有进行环

12、境上的改动,乡村小道和农户都保留了原汁原味。融入村庄的酒店给村庄带来了生机,很多村民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做些日常小生意,获得了可观的收入。“雨林传说”是北京候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正在实施当中的一个乡村旅游开发项目。项目地位于西双版纳磨憨经济特区,这里存在非常突出的矛盾:一是村民收入水平较低,收入渠道仅限于香蕉等传统作物的种植;二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危机,人们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通过毁林垦荒的方式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原始热带雨林不断被蚕食。其开发模式是在村寨及其附近,利用废弃的宅基地、自然荒坡地和被毁荒地及非保护性集体林地等,嵌入式地建设精品度假酒店,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13、。我们期望通过乡村旅游开发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条件,在维护当地村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下,让雨林生态和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决老百姓实际生活问题远比“白化、新化”等表面文章更重要。乡村旅游要为乡村提供造血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经济、发展问题,实现民生福祉,由里及表让乡村焕发活力,而不是穿衣戴帽秀政绩的面子工程。2014年9月2526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赵晖司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李卫东副秘书长,宁夏回族自治

14、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杨玉经厅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周岚厅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副院长参加会议并作主题发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各相关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和规划设计单位的专家学者、村镇规划工作者5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为了提高研讨会的学术水平、丰富学术交流成果,本次研讨会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促进村镇人居环境改善”为主题,从村镇建设与发展、村镇规划理论与方法、村镇规划实践与思考、村镇规划与展望四个方向,面向全国进行了广泛的学术论文征集工作。从来自全国的286篇投稿论文中,评选出133篇收录入第一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

15、实践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并选出46篇优秀论文进行大会发言。赵晖司长在大力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村庄规划已进入新一轮改革的核心范围,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不同类型的村庄要以好编、好懂、好用为标准确定规划内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只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一般村庄可在编制农房建设规划要求的基础上,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传统村落等特色村庄根据需求编制相应内容和深度的规划。明确了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织目标和具体举措。杨玉经厅长详细介绍了宁夏特色小城镇、塞上农民新居、幸福村庄、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村镇规划建设方面的成果及未来发展愿景。周岚厅长结合江苏城镇化发

16、展进程,详细介绍了江苏以村庄环境整治作为切入点,围绕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城乡发展战略工作成果。王凯副院长提出县、镇村单元逐渐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通过转变规划视角,调整发展动力,均衡大城市及中小城镇的发展权利,完善更新规划技术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镇、村规划的重要转变。崔愷院士在题为乡土乡音乡愁的主题发言中系统阐述了乡土、乡音、乡愁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对乡村田园物质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要有规划,有保护,有更新,不能用城市规划的方法,要注意乡村布局的特色与规模,用轻介入、渐进式方法来规划,要用遗产传承的概念去保护,用有引导、有范例、有政策、有监督的思路完成乡村更新;对乡土的保护延续着人们对村庄的记忆与情感,村志、乡志的记录、历史故事的整理都极大的维护着乡愁记忆的要素多元性和系统性。善待乡土,珍惜乡音,记住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