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8400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影像专业面试必背重点篇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第一章 总论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阳极靶面。线图像的特点: 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线检查的特点: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线的主要用途: 1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2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 3胃肠道疾病的诊断4泌尿系统的疾病5其他,子宫输卵管造影等线的特性: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电离作用。5.软X线定义: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故为。:(计算机X线摄影)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

2、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数字X线摄影)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1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2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3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4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 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1.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失真度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

3、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3.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的组成:足部、直线部、肩部、反转部。5.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左右,一般照片的影像密度值在。6.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是:管电压值、管电流量、摄影距离、探测器和图像处理参数。7.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人工对比度。8.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X线的吸收系数、物体厚度和密度。9.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X线质、X线量、胶片值、灰雾。线照片密度范围一般是:11.照射野: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12.照射野2cm*2cm时

4、,散射线产生很少。30cm*30cm时散射线达到最大值,严重影响照片质量。13.除去散射线的方法:1抑制其产生(准直器和滤过板)2消除已产生的散射线(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法)14.滤线栅法的工作原理:在摄影时,将滤线栅(Grid)置于胶片和肢体之间,焦点至grid的距离与grid的铅条平行,一部分穿过铅条间隙到达胶片,另一部分照射到铅条上而被吸收。被检体发出的散射线因与铅条成角而不能通过铅条间隙,故而大部分被吸收掉,从而降低了胶片上接受的散射线量大大改善了照片的对比度,提高了照片的影像质量。15.滤线栅定义:是将薄铅条(一般厚)夹持在易透过X线的填充物(厚约)中,使其固定在相互平行或形成一定斜率

5、的状态,两面再附加铝板或合成树脂板起支撑和保护作用,成为有一定厚度能吸收散射线的铅栅板。线照片感光效应的影响因素: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和一些固定因素。17.感光效应:指在X线摄影中,X线经过身体部位不同程度地吸收后,到达X线胶片而使胶片感光的作用。照片密度值是对胶片感光效应的定量记录显示。线摄影条件的应用:1变动管电压法2固定管电压法3自动曝光法4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第二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1.解剖学标准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2.头颅体表定位线:1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同侧眼

6、外眦的连线3.颈部体表标志:舌骨-第4颈椎;甲状软骨-第5颈椎;环状软骨-第6颈椎4.摄影技术操作中呼气与吸气的应用: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2深吸气后屏气:肺部及膈上肋骨3深呼气后屏气:腹部及膈下肋骨位置4缓慢连续呼吸:胸骨斜位5平静呼吸不屏气:躯干部位5.拍摄部位厚度超过15cm时要用滤线器。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1.优秀骨骼片的条件:要求对比度好,骨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周围软组织等影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节及其间隙清楚显影;骨、关节及软组织的病变范围、程度及各种X线征象显示清楚。2.头颅后前位中心线:枕外隆凸3.头颅侧位中心线:瞳间线垂直台面,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4.

7、腰椎前后位中心线:脐上方3cm处,通过第3腰椎5.腰椎侧位中心线:第3腰椎棘突前方约8cm处,通过第3腰椎6.手后前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第3掌骨远端)7.手后前斜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8.腕关节后前位中心线: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9.腕关节侧位中心线:桡骨茎突10.肘关节前后位中心线:肘关节中心(内外上髁连线中点)11.肘关节侧位中心线:肱骨外侧髁12.肩关节中心线:喙突水平入射13.踝关节中心线:内踝上1cm处14.足部前后位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15.足部内斜位中心线:第3跖骨基底部入射16.膝关节前后位中心线:髌骨下缘17.膝关节外侧位中心线:关节间隙18.股骨前后位、侧位中

8、心线:被检者大腿中点19.一张合格的胸部照片:1包括全部胸廓、肺野、肋膈角和下颈部2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3双侧肩胛骨位于肺野外4片内无伪影及异物等20.胸部后前位中心线:T4水平入射21.胸部侧位中心线:T4平面的侧胸壁中点22.心脏及大血管右前斜位(第一斜位):4060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用以观察心脏后缘情况23.心脏及大血管左前斜位(第二斜位):5565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观察食管及主动脉弓的全貌24.腹部检查:立位查肠梗阻和穿孔,卧位查结石:乳腺内外侧斜位,最常用CC:头尾位26.乳腺的源像距多为4050cm第四节 数字X线检查技术的成像过程:信息采集信息转换信息处理信息的存

9、档与输出的参数选择:协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动态范围控制、能量减影分为: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CCD X线成像、多些正比电离室(MWPC)等一般参数的选择:脏器名称、kV自动或手动选择、固定方式或曲线方式选择、边缘增强选择、剂量选择、标记、骨的黑白显示选择、最大X线脉冲宽度选择、黑化度矫正选择等第五节 造影检查1.造影检查:人工将能吸收X线的物质导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称为2.对比剂引入的方式: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法3.普通检查的硫酸钡剂:1稠钡剂,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34:1,呈糊状2钡餐用混悬液,硫酸钡

10、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123钡灌肠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44.碘过敏试验方法:1静脉注射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2眼结膜试验3口含试验4皮内试验5口服试验5.胃十二指肠普通造影检查要点:1立位观察胃泡内有无软组织肿块影2钡剂通过食管下段和贲门的情况,有无受阻、绕流、分流和走行位置的改变3胃底壁的厚度和柔软性,在深呼吸下可看见胃泡的均匀膨大和缩小4右前斜位观察贲门下的连续曲线是否自然5仰卧位时胃底充盈钡剂,可显示其充盈相的轮廓;俯卧位时,胃底充气,可显示胃底粘膜,这些位置有利于病变的显示。6.小肠常规造影的一次服钡法:将混悬液200300ml一次服下,先常规检查胃、十二指肠,后每隔1

11、5min检查一次小肠,1h后每隔30min检查一次,直至钡头到达盲肠为止(如服钡后6、8、12、24小时各检查一次,同时观察大肠,又称全胃肠造影)。7.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适应症:患者一般状况较好,体温不超过38,白细胞在12*109/L以下,无明显的脱水、酸中毒者。一般发病在24h以内未绝对适应症,2448h为一般适应症,4872h为谨慎适应症。8.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复位标准:可见气体进入小肠;回盲部肿块影消失;患儿症状消失,腹部柔软;安静入睡,血便消失;患儿复位后应留院观察。9.静脉尿路造影(IVU/IVP):是利用对比剂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排入肾盏、肾盂而使之显影的方法。

12、的适应症: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畸形和积水;证实尿路结石的部位,了解有无阴性结石;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尿道狭窄不能插入导管或做好膀胱镜检查者;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统的关系;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操作步骤中注意事项: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1分钟内注完;注射完毕后57分钟摄第一片,15min摄第二片,30min摄第三片。第三章 CT检查技术(见陈松发的图片) 1.篇二:医学影像学重点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 脑检查技术CT平扫 是颅脑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其中部分疾病(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出血等)平扫检查可明确诊断 增强 平扫发现颅内病变时,多需要增强检查MRI T1WI像显示解剖

13、结构较好;T2WI像则对发现病变较为敏感DW1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正常影像表现CT经基底节层面 豆状核、内囊、丘脑等等MRI 平扫 脑脊液 T1低信号T2高信号血管因为“流空效应”在T1和T2上均为低信号基本病变表现CT 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 新鲜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密度 某些肿瘤、血肿吸收期、血管性病变低密度 某些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混杂密度 混合存在病灶,某些肿瘤、血管性病变、脓肿脑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脑萎缩、脑积水颅骨改变 颅骨本身病变颅内病变累及颅骨普通增强 均匀性强化、非均匀性强化环形强化 脑脓肿、结核瘤、胶质瘤、转移瘤无强化 脑炎、囊肿、水肿脑回样强化脑

14、梗死疾病诊断脑外伤CT表现1.脑挫裂伤平扫显示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占位效应;也可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血肿2.脑内血肿平扫,急性脑内血肿呈边界清楚类圆形高密度影 多发生额、颞叶3.硬膜外血肿平扫表现为颅板下方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4.硬膜下血肿平扫,急性期,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 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5.蛛网膜下血肿表现为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形成铸型;大脑纵裂出血多见,表现为中线区纵行窄带性高密度影;出血亦见于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内一般7天左右吸收CT检查阴性,MRI仍可发现高信号出血灶6.弥漫性轴索损伤 易漏诊 脑白质、灰质发生相对移位脑出血CT急性期 血肿呈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性均匀高密度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局部脑室受压移位;破入脑室可见脑室内高密度积血吸收期 始于出血后3-7天,可见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血肿周边变模糊;水肿带增宽;小血肿可完全吸收囊变期 为出血2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大小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