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7780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制度变迁自我强化机制篇一:发展经济学 复习doctrine n. 主义;学说;教义;信条intensive n. 加强器 adj. 加强的;集中的;透彻的;加强语气的intention n. 意图;目的;意向;愈合incentive n. 动机;刺激adj. 激励的;刺激的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找到了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被称为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最优资本量)。内容: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高的储蓄率导致高的人均产出水平。过高的储蓄率导致低的人均消费,而过低的储蓄率,人均产出低,

2、人均消费也低,存在一个储蓄率水平使得,人均消费取最大值,这个储蓄率下的人均资本就是资本黄金率水平。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capital-saving technical progress)时,劳动要素的生产效率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效率的增加,结果,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以劳动替代资本及劳动/资本比率上升(或资本/劳动比率下降)的情况。由于每单位资本试用更多的劳动,这种技术进步就被称为资本节约型的。这样,达到原有的产量现在只需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劳动/资本比率上升(资本/劳动比率下降)了。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

3、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爱德华肖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罗纳德I麦金农和肖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他们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

4、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形式: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等人,针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提出的。它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其所描述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

5、在以下几个方面:名义利率限制 高准备要求 政府通过干预限制外源融资 特别的信贷机构消极作用 资本市场效率降低 经济增长达不到最佳水平 限制了银行体系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 加剧了经济上的分化 融资形式受到了限制 对策思路: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步伐 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对待所有机构 减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负担 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

6、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简介: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此时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作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可通过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促使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就要放开利率管制,取消信贷配给制,实行金融的自

7、由化。 金融深化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一方对交易的另一方的信息掌握的不充分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信息不对称会降低市场的运作效率。2、交易成本。有效的金融体系会降低金融中介的成本,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最终会加快经济的增长。1现代金融深化的表现 1、专业生产和销售信息的机构的建立。2、各类金融中介的出现。3、限制条款、抵押和资本净值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加强。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确定一个合理的实际利率水平。考虑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需要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的名义水平,使实际收益率为正,这样才能增加公众持有货币形式储蓄的收益,从而增加对实际货币的需求。放松对汇率的管制,

8、纠正高估本币的现象,改固定汇率制为浮动汇率制,让市场供求决定本币汇率水平,通过本币的适度贬值刺激本国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合理地规划财政税收,进而鼓励储蓄,减少不合理的财政补贴和配给,取消“信贷分配”中的特权。其他改革措施,包括放松对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的限制,发展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等。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

9、本国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传统农业基本特征: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舒尔茨 1964年出版了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他指出,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推动经济腾飞。一般观点认为,传统农业之所以停滞落后,农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农民没有经济头脑,或者铺张浪费等。舒尔茨的观点却与此针锋相对,他认为,农民并不愚昧,他们精明能干,缁铢必较,现有的生产要素被他们配置到了最佳状态。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投资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传统农业就像一潭死

10、水,毫无生机。因此,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投资收益率。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掌握着经济发展的“钥匙”。而农民是否愿意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关键是看是否有利可图,同时,农民要接受这些要素,就要学会如何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必然要求农民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3: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关于改造传统农业,最大的点就在于技术层面。如何变动技术使得传统农业可以脱离传统二字是最为关键。脱离传统就是要我们作出突破。使用新要素而非世世代代所使用的要数来打破传统里德长期均衡。所有的这些都依赖于技术,因为我们所谓的技术变化隐藏了众多的要素变化。而真正改造传统农业的就是依

11、赖这样的技术变化。如何来实现这样的要素变化,是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讲述:a: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政策。“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 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不要建立大规模的农场,要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变低效率的不在所有制形式,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梁小民)。上述所讲的制度层面,是一种环境的必备。b:新生产要素的增加,依赖于我们供给和需求双方。供给可以是盈利和非盈利二者来提供,当然里面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而从需求来看,则要体现在有利性,并让农民学会使用。c: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使用新要素的

12、效率,缩短农民学习新要素 的时间,提升农民使用新要素的能力以及增强自己的经验。所谓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是指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知识失业,一般又叫做知识性劳动力失业,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知识失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产生原因:供需数量不平衡 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 知识劳动者就业的观念因素 知识失业的制度障碍因素 教育改革滞后导致人力资源供需脱节 导致教育信号模糊 城镇化程度低制约了知识劳动者就业危

13、害:引起民众的焦虑和社会的不稳定 扩大社会贫富差距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影响人们正常的教育投资解决对策: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供需平衡 2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和鼓励知识劳动者自主创业 3扩大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发展现代农业 4加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促使供需结构对接 5加强就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就业市场和人才服务体系6纠正用人单位“高消费”行为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其实关于自我增强机制和路径依赖的研究,最早是由阿瑟针对技术演变过程提出的。道格拉斯诺思把前人关于技术演变过程中的自我强

14、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提出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诺思把路径依赖解释为“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指出“历史确实是起作用的,我们今天的各种决定、各种选择实际上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诺思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一旦进入锁定状态,要摆脱就十分困难。诺思研究发现,决定

15、制度变迁路径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就前者而言,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完全按照初始设计的方向演进,往往一个偶然的事件就可能改变方向。就后者而言,人的行为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诺思接着指出,在一个不存在报酬递增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世界,制度是无关紧要的;但如果存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时,制度则是重要的,自我强化机制就会起作用。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有四种表现:(1)设计一项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设置成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行,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2)学习效应。通过学习和掌握制度规则,如果有助于降低变迁成本或提高预期收益,则会促进新制度的产生和被人们接受。制度变迁的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但变迁的方向却取决于不同知识的预期回报率。(3)协调效应。通过适应制度而产生的组织与其他组织缔约,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组织的产生与对制度的进一步投资,实现协调效应。(4)适应性预期。当制度给人们带来巨大好处时,人们对之产生了强烈而普遍的适应预期或认同心理,从而使制度进一步处于支配地位。随着以特定制度为基础的契约盛行,将减少这项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确定性。总之,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并且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果路径选择正确,制度变迁就会沿着预定的方向快速推进,并能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