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腹里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728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腹里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元腹里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元腹里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元腹里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元腹里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腹里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腹里制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腹里制度篇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新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提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教学过程引言,宋太祖与宰相议事坐站跪变化。提问:同学们想想看,从坐到跪,这中间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实际反映了

2、皇权与相权争夺。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 知识结构:(由学生自己先进行整理)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完善)汉初三公制,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门下省)隋: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隋唐六部制 唐: 门下省-审议机构,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宰相 宋朝:二府制枢密院 (最高

3、军政机构)枢密使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元朝: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加强皇权新发展 宣政院(统领宗教与西藏)二、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郡国并行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汉初-郡(太守)、国(丞相)二制并行,后封国名存实亡(景帝-武帝) 汉武帝后期-分十三州,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形成三级制隋朝:州县两级制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 隋文帝时-减郡并州,裁汰冗官唐朝: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制度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同 唐太宗时-分十道,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形成道州县三级唐中后期-地方军

4、镇节度使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路州县三级制文臣作地方官-使地方节度使徒有虚名 将唐时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元朝:中书省(直辖三省区) 评价:行省制加强中央行省制度 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地方行政制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度重大变革,省制开端。宣慰司(管边远地区)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总体上,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中央政权中,不断削弱相权,加强君权。3、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不允许有独立行政体系存在。 4、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理解提示:从以上知识整理中,我们进一步思考,可

5、以发现,本节内容理解主要围绕三个重点。 一、皇帝制度的继续完善发展。皇权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要把地方权收归中央,中央权力最终集中于一人之手。在整个过程中,产生了皇帝与权臣的权力斗争,产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帝相之争,权归皇帝。1、减低丞相权威,如起用布衣为相、分中朝、外朝、重用尚书令,皇帝可以总揽大权,(尚书令地位低贱,又是皇帝亲信)。但尚书台权力扩大,如果皇帝本人软弱,权力容易落入尚书台。2、分散相权,如魏晋形成的三省体制,隋唐时确立的三省六部体制,政事堂设置,北宋实行二府制,增设参知政事、三司,皇权独揽。元朝时加强皇权的新发展。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权归中央。1、郡国并行制

6、,相互监督,牵制。起因是西汉初统治者错误认识秦灭亡原因,搞分封而产生的问题的补救措施。后果严重,产生大动乱。2、设置监察区并把监察区发展成行政实体。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后果是州演变成行政实体后,兼有了地方行政权与军权,与中央分权。东汉末年混乱主要原因一是皇权过重后,皇帝昏弱幼小,外戚宦官代行天威,引起动乱。二是州的刺史兼有行政权与军权。唐朝中后期混乱局面的原因有三点,皇权削弱、监察区实体化、藩镇割据。3、权归中央北宋加强皇权并把大权从地方收到中央(杯酒释兵权),但采取的方法又造成了三冗现象(兵、官、费,导致积贫积弱。)4、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巨大。 B、教学过程

7、: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提问:在书上找找看具体有哪些表现?一、继续实行皇帝制度,维护皇权,这一做法也为后来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设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提问:以上两者有没有什么变化?有所变化。1、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学思之窗】蔡邕独断引文。问题:这些规定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历史记载表明,汉代的皇帝制度已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既包括材料中皇帝名号的诸多规定,还包括礼仪、皇位世袭等诸多制度。还

8、可引导学生与秦始皇创立皇帝名号时的情况比较,得出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皇帝制度但又有所发展的结论。2、在中央行政继承秦制设立三公。只是在景帝以后,名称有些变化。中央的三公中,丞相有时改称相国,太尉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或称大司空。书上注解同学们注意:汉初三公他们的职能和秦朝时是有不同的。不同点在哪?西汉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丞相与皇帝之间极易产生矛盾。因此,为了加强皇权,便于控制,汉武帝时便启用布衣为相。【布衣:老百姓】 追问:汉武帝还采取哪些措施?汉武帝又在中央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 “中朝”由哪些人组成呢?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加军国大

9、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而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则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篇二: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环节一】导入策略: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知识提出两组矛盾详案: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那这两组矛盾从汉到元又有怎样的发展呢?围绕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探索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板书)。【环节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汉承秦制”和郡国并行局面策略:楚汉之争 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详案:秦灭亡之后,刘邦在史称“汉承秦制”(板书)。但汉朝的政治制度与秦朝又有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产出韩信

10、等异姓王的基础上,大封9个“同姓王”,作为朝廷依靠的力量。这种制度成为郡国并行制(板书)。通过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对比,分封制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所以,在刘邦死后不过18年,即汉景帝在位时,诸侯王发动“七国之乱”(板书)。课本的12页导言有对七国之乱的介绍。叛乱最终被平定下去了,汉景帝也采取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措施,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国的问题。Q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汉景帝失败了而继任者汉武帝却取得了成功呢?他采取推恩令。Q那什么是推恩令呢?规定诸侯王死后,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成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首先,先保障嫡长子的政治权力,而得到土地的列侯对他感恩戴德,汉武帝“欲取之必先予

11、之”,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封国的问题,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2、节度使与藩镇割据策略:“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藩镇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详案:唐中期,睿宗为了加强边防,开始在西部和北部设置节度使,建立藩镇。同学们请看书本12页的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张议潮起兵驱逐吐蕃,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因此被唐宣宗敕封为河西节度使,这幅图是他被敕封后统军出行的写照。Q同学们找找张议潮在图中的哪个位置?头戴幞帽,穿大红袍,腰束皮带,扬鞭骑白马的才是张议潮。他前面的这些都是仪仗队,他后面是出行将士的队伍。从图中节度使的排场,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度使权力大。

12、Q那唐朝的节度使有哪些权力呢?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大的武装,总揽一区的军事、政治、财政、法事(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甲兵,又有财赋)。Q这样会对中央集权产生什么影响呢?藩镇割据。藩镇割据肯定削弱中央集权。安史之乱胜利,并不是在决定性战役下取得的胜利,而是答应只要叛军首领投降,仍可以在原地任职,继续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因此,安史之乱胜利的实质,与其说是中央镇压叛乱,不如说是以妥协方式结束叛乱。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延续和发展。3、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策略: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财、兵、政权特点积贫积弱 详案: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Q那么,通过陈桥

13、兵变而龙袍加身后的赵匡胤,Q从哪几个方面来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重演?第一步就是整顿禁军,用高官厚禄作为交换条件,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剥夺了为他打天下的主要将领的兵权;为防止其他武将也龙袍加身,在行政上中央直接下派文官担任地方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此外,地方税收机构全部归中央,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日常开支,其余全部上缴中央。 同学们请看13页的【历史纵横】,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为了防止帝国再次因为地方军阀的兴起而分裂,他们做到了,但代价却是牺牲军事实力,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 这使得宋受到西夏、辽、金的进攻时,不断妥协,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送礼

14、”靖康之难更是让宋徽宗和宋钦宗北漂。4、元朝行政制度的创立和意义A、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它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同学们请看“元朝行省图”。今天的东北、内外蒙古、西藏、台湾都处在元朝的疆域之下。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叫?行省制度。B、行省制度是怎样确立的?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中书省,中书省派官员往地方执政,这就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朝设有 十个行省,省下面设置有路、府、州、县;而河北、山西、山东等大都附近地区“腹里”宣政院管哪里的呢?西藏。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的军民事务。C、行省制度有何作用?由此,行省确立为地方行政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

15、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继分封制、郡县制后,行省成为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历经明清,到今天省依然是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小结汉朝的推恩令、宋太祖从钱、权、兵三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的开创,中央集权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加强。那君主专制在这几个朝代的发展走向怎样呢?【环节三】君主专制的演进1、 汉朝的“内朝”和“外朝”汉初的丞相都是开过功臣,皇帝给他们很高的礼遇。商朝与皇帝坐着议事,生病了皇帝要亲自探望探望。此外,他们有一个秘书处,下属十三个部门,分管刑法、兵役、财政等,也就是说决策权、司法权、行政大权掌握在丞相一人手中,丞相位高权重。Q那汉武帝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重用左右亲信,担任侍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