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6395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相关的工作制度篇一: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现状与发展趋势摘 要:根据国内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和现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气象为农服务的重点任务。本文主要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及努力提升农业农村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能力来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关键词:农业气象 情报和预报服务 业务体系建设1 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是“气候型”农业,气象条件是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笔者根据气象发展战略精神和现

2、代农业发展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结合长期从事预报服务工作的体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趋势和工作任务,对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和现代业务体系建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2 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气象部门已建成14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121个探空站、243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建成28235个自动气象站,5颗风云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建立了精细到乡镇的气象预报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等级、流域面雨量、森林火险天气等级、沙尘暴天气以及海洋天气预报,乡镇天气预报准确率逐

3、年提高,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显著拓宽。中国气象频道在28个省的183个地级以上城市落地,全国有1500多个县气象局制作电视气象节目,并在1700多个县级电视频道播出。农村气象手机短信用户达3000万,农村高音喇叭近8万个,乡村气象电子显示屏43000余块,有效改善了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步形成。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逐步融入地方防灾减灾体系,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机制初步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体系日益健全。形成了国家、省、市、

4、县四级农业气象业务布局,建成专门的农业气象业务机构和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业务队伍;农业气象专业化观测网逐步形成。我国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631个,农业气象试验站68个,1600多个土壤山情观测站和1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展主要农作物及其生产气象条件的观测;农业气象服务领域逐渐拓宽,服务方式不断改进。此外,农业气象服篇二: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新的发展(一)“十一五”发展成就。一是社会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和谐深圳”、“民生净福利”、“民生幸福”等理念深入人心,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社会事业建设突飞猛进。“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对教育、

5、卫生、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投资超过300亿元,相当于特区成立后前25年同口径投资的总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义务教育在校生新增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新增万人,学前教育在校生新增万人,成为广东省首个教育强市。建成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眼科医院、市疾控中心等17个大型卫生项目,医疗机构总数增长%,新增医院病床6018张,社康中心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15分钟医疗圈”。市政府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5亿元,深圳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新馆和中心书城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成功获得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主办权,新建改造一批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建设规模达历史之最。开展建市

6、以来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迎大运”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成省立绿道335公里,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轨道交通线路陆续开通,多模式、多层次的公交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学生,户籍学生与符合条件的非深户籍学生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医院门诊次均医药费用与“十五”期末基本持平,住院人均医药费用年均增长绝对值和增幅均低于全省医院平均水平。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完成140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布点。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城镇居民登记失业

7、率每年均保持在3%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参保规模稳步扩大,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农民工养老、工伤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均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万套,解决了万个户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享受低保的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以低保制度为基础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持全国领先。实施积极宽松的户籍迁入政策,数十万来深建设者通过积分入户、技术技能迁户等渠道转换为深圳户籍。新建各类公园435个,“公园之城”初具规模。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8座,处理能力达到万吨/日,主要饮用水水质良好。自20XX年建立公交财政补贴机制后,政府专项

8、补贴超过16亿元。在全国率先推出逐日滚动七天预报、气象灾害分区预警、气象灾害预评估、灰霾等级预报、扬尘污染天气预警等,形成了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三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呈现新局面。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初步实现从按行政区域配置向按功能区域和服务群体配置的转变,由原特区内为重点向全市范围均衡配置的转变。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城、大运新城等功能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完成96所原村办小学改造工程,学校设施和生均经费的标准化配置制度初步建立。完成原特区外6家市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规划布局,为医疗卫生特区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重要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大型生活片区新

9、建了一批重大文体设施,初步实现“10分钟文体圈”。全面实施“固本强基”社区建设工程,20XX年以来全市共投入亿元,建设了14624个项目,改造和新增社区用房190万平方米,社区文体等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超过85%。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全市统一。原特区内外户籍实现自由迁移。原特区外社区市政设施移交接管工作全部完成。原特区外公交场站由20XX年的184处增加至20XX年的223处,500米公交覆盖率由45%提高到81%。四是社会安全管理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和基层执行能力得到加强,居委会换届选举直选率从20XX年的%上升到20XX年的%。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全市55%的社区被评为省“六好”平

10、安和谐社区。实施分区域人口调控计划,实际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居住证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架构基本形成,较好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屋、业、证”闭环管理。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居民饮食用药安全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好转的良好局面,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得到妥善处置,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日渐完善。数字化综合执法系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率先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的城市。气象预警信号从6种增至11种,成功开通手机小区气象预警广播,提高了全社

11、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五是社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效显著,518家事业单位转企、整合或撤销。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南方科技大学获准筹建,“教改”试点正式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社康中心基本药物实现“零加成”销售。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市属文体场馆转企改革。率先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社工成为社会管理新的亮点。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义工数量已突破25万。基本完成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实现行业协会、商会无需行政业务主管的体制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创新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及污染企业公开忏悔和承诺制度。完成公交行业特许经营

12、改革,公交企业由原来的38家整合为3家,企业规模和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个人承包公交线路的历史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二)“十二五”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深圳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全球竞争领域不断扩展,更加需要发展社会事业为我国参与全面竞争提供坚实的“软实力”保障。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将不但凸显我国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也进一步凸显完善社会制度安排和加快社会转型的紧迫性。从国内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推进,使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项社会事业受到高度重视,体制机制改

13、革逐步深入,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快,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为今后一个时期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深圳看,随着人均GDP预计超过2万美元,我市进入中等发达的历史新阶段,居民需求更趋多元化,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更为迫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的高度也为我市率先形成需求结构多层化、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新格局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体制基础。这一方面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市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与居民的现实需求仍有明显差距。另外,随着社会结构的加快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市

14、已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而且要“快”、要“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三)“十二五”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和大运会举办期间视察深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造“深圳质量”为导向,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为着力点,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努力满足深圳建设现代

15、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进程中居民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全面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切实增强居民幸福感,为深圳勇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四)“十二五”发展原则。突出科学发展,质量为本。加强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推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内涵,创新社会事业运作模式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形成社会事业与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互促共进关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事业发展空间。突出政府主导,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着力增进

16、民生幸福。突出效率导向,多元参与。通过市场机制和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突出均衡发展,公平正义。统筹全市公共资源配置,统一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特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五)“十二五”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深圳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公共服务“普及化”、“智慧型”双轨并进,基本建成“10分钟圈”和“零距离网”,社会发展质量全面升级,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初步建成民生幸福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康中心、便民文体场馆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基层社区。到20XX年,基本建成以“10分钟医疗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