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4403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篇一: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XX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2(20XX山东文综10)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3(20XX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4(20XX山东文综11A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5(20XX山东文综12)表1 )A汉朝B唐朝C宋朝D6(20XX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

2、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这一制度是A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9(20XX山东文综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10(20XX山东文综11)图5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11(20XX13)1923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 方向。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12

3、(20XX山东文综13)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BD13(20XX山东文综12)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该报道的背景是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4、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15(20XX山东文综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16(20XX山东文综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 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BC共和制度 17(20XX山东文综16)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他强调的是ABCD18(20XX山东文综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A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

5、经济体系瓦解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9(20XX山东文综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2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

6、)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4分)结合所学,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制度的重新建构”。(3分)材料二(2(6分)材料三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摘自凤凰网(3(3分)21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西方某些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中,总是津津乐道地称颂伯利克里时代的所谓民主政治,并以它的“优越性”来贬抑所谓的东方君主专制。在此,我们很有必要剖析一下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刘自成伯利克里时

7、代新解材料二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美国的历程(1的局限性”。(4分)(2(2分)据材料指出英国政4(3治局限

8、性的?(6分)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有历 材料一”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篇二:浅读周振鹤老师中国历代政治地理十六讲浅读周振鹤老师中国历代政治地理十六讲学号:1400070131姓名:刘光炎可能周振鹤老师的另一本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更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的地方政治制度,我没有读过,却无意中读了这本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这本书就已经让我获知良多。本书主要是周振鹤老师关于“中国历史政治

9、地理”展开的各个专题的合辑,全书分为十六讲,每一讲为一专题,前二讲是对政治地理、政区地理研究的一些绪论和一些概念的介绍,便于理解后文内容。最后一讲又是对构建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科的设想,其余的则是主要内容,主体讲的是中国历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行政区划,内容为描述了变迁过程、分析了变迁规律和变迁原则、解读了变迁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在这,我认为有必要列一下目录和简要内容:第三讲:中国历史上的两种基本政治地理格局一是边疆与内地的关系,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第四讲: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的关系而后又联系到第八讲:行政区域划定的基本原则: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山川形便是行政区域划分的自然原则,而犬牙交错则是

10、政治原则。第五讲: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主要讲的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郡县制的各种变迁。第六讲: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三循环在近两千年的君主专制过程中,地方行政层级的三种转化趋势的循环。第七讲:行政区划幅员的确定: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与万里之州。 第九讲:行政区划地理分布的变迁主要讲的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和由北向南的地理方位的转移。第十讲:行政区划变迁中的文化因素。第十一讲:行政区划的等地变化。第十二讲:军管型的特殊政区。第十三讲:中国历史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背景。第十四讲:主流的大陆意识与非主流的海洋意识:历史中国海权的缺失。第十五讲:政治地理视角下的中央地方关系变迁。我比较感兴趣的也较为细致地阅

11、读了的为:第六、八、十三和十五讲。以下为我阅读后的一些所得:中国各朝各代,地方行政层级各有不同,名称也各有异:郡、县、州、府、路、道、省等,各地方职官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地方行政制度一般分为两级制和三级制。而第六讲,“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三循环”,详细地介绍了从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到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延续至南北朝时期;而后隋朝统一后,却又恢复为州县两级;在唐后期及宋辽金,又演变为道(路)州县三级制;及至元代,多级行政层级复合,甚至多达省路府州县五级;到了明代后又逐渐简化,变为省县两级?从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我们能看到统治者为了顺应当前的形势对行政制度进行调整,也使我这样对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并不

12、清楚的人了解一个大概。第八讲,“行政区域划定的基本原则:犬牙交错与山川形便”,作者对古代行政区划的地理因素进行了分析,行政区开始划分时,是依据着山川形便的原则;但后来,为了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行政区域的划分不再单单依据这山川形便,而更多地遵循着“犬牙交错”的原则以前看中国地理图,竟然一直都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问题,曾经好奇为何汉中会归于陕西?如今终于得出了答案。第十三讲:“中国历史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背景”,作者对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的定位进行了分析,也分析了各王朝定都的规律,在宋之前,王朝建都总在长安、洛阳的横向区域之间徘徊;而后则主要在南京和北京纵向两点徘徊。这样

13、的变化是伴随着疆域的扩大和经济、人口的迁移决定的,各朝选择的都城也是各有其原因的,在这一讲中分析得十分透彻。第十五讲:“政治地理视角下的中央地方关系变迁”。我认为这一讲是一个小总结,对于中国历代中央地方关系的变迁作出了分析,这一讲的第二部分:“外重内轻还是内轻外重中央地方关系变迁的阐释”,分析得很有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地方为外,中央为内,秦汉两代在处理内外关系上能保持轻重相维,但到了汉末才出现地方分权过重,导致了汉王朝的灭亡和三国鼎立;而后的晋朝也是外重内轻,西晋王朝早早在八王之乱中覆灭;魏晋南北朝也一直处于轻重失衡的状态;唐代吸取了教训,在前中期保持较好的轻重相维,但安史之乱后,权利再度下

14、放地方藩镇,再次出现外重内轻,唐王朝也由此衰弱直至灭亡“由此,秦汉到五代十国可以看成是从轻重相维到外重内轻的两次反复过程,也是由统一到分裂以及由治而乱的两个循环。”宋代统治者汲取了这一教训,认识到轻重相维是不牢固的,一不小心则会导致外重内轻,威胁自身统治,所以,自宋以后,内重外轻成为专制主要道路:宋代尽收地方之权于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元明清三代的中央地方关系与宋代一脉相承,甚至变本加厉所以,自宋代之后中国历史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这些王朝的覆亡也多是因为外力。书中这样分析:“然而只要无强敌压境,即使国势寝弱,地方凋敝,总还能勉强维持专制政权的延续,所以统治者非不明白内重外轻之病,但与外重内轻相较,则宁愿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终中国封建王朝之世,内重外轻之病已不能去。”令人唏嘘嗟叹!浅读此书,不仅是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更是认识到历史政策的一些原则和本质规律,真是受益匪浅。篇三:20XX届高三文综第二次高三文综模拟二第一卷左图为仪征-捺山玄武岩石柱林景观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数字序号表示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