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4371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宗法制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篇一:20XX历史知识点:中国礼仪宗法制度20XX历史知识点:中国礼仪宗法制度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的考试内容中,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所以本篇文章中公教育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礼仪宗法制度和关于礼仪宗法制度的相关考题。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准则,其主要的精神是嫡长继承制。与此相关,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简要介绍如下:一、冠礼和笄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

2、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规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女子到了20岁,虽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二、丧礼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同样是死,说法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三、

3、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国讳:如秦始皇嬴政时,改正月为端月,其父名子楚,吕氏春秋就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时,改邦为国。避圣人、尊者讳:汉淮南王刘安之父刘长,避长而用修;苏轼为避父讳,就改序为引,苏辙则改序为叙。避恶人讳:人自宋后少名浍,我到坟前耻姓秦。其他忌讳:古人讳言钱而曰“孔方兄”,讳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讳言死则曰“驾崩、仙逝、坐化、作古”等。四、年龄称谓古人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有专门的名称。掌握这些常见的称谓,对读书为文当有所裨助。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

4、、髫年:借指幼年。髫,儿童头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三四岁到八九岁。 总角:借指幼年。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髫,叫做总角。十五岁左右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髫。及笄:女子十五岁左右。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把头发簪起。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命、半百: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期颐:一百岁。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附录:其他宗法礼仪名词1、七庙历代帝

5、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2、六亲左传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3、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五常: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得多关系。5、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6、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7、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相关考题: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主庙也”,也就是说,宗

6、法的“宗”本意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纽带是A.财产 B.地域 C.信仰D.血缘2.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专门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束发 b.而立 c.垂髫 d.总角 e.期颐 f.弱冠 g.耄耋 h.不惑i.花甲 j.豆蔻答案:篇二:简述中国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宗法制度1、教学目标:(1)掌握家庭、家族、宗族三个概念的含义。(2)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基于家族观念的伦理思想进行客观辨析。(3)了解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和特点。(4)了解宗法制度对封建社会的维系及对国民心理的影响。2、教学时数:3课时。3、思考题:(1)简要说明家庭、家族、宗族的区别和

7、联系。(2)举例说明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3)为什么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是以家族为本位的(4)简要评析儒家的孝道观。(5)“三纲五常”的内容是什么?请作出你的评述。(6)通过对国与家、君与民的关系的分析,试述“家天下”政权模式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7)有学者提出家族意识在当下仍有现实价值,例如东亚家族企业是经济活动很活跃的成分,对此,你看法如何?(8)为什么说宗法制度在周代已经完备(9)为什么说与奴隶制相适应的宗法制,到了封建社会又演变为封建宗法制(10)宗法制对封建秩序的维系起了什么作用(11)宗法制对国民性格的塑造有哪些影响?4、课外阅读文献:(1)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8、1992。(2)王玉波著:中国古代的家商务印书馆,1997。(3)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商务印书馆,1996。(4)葛兆光著: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第二回“从婚礼丧仪想象古代中国”、第三回)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5)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第八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讲授提纲:第一节 家族的产生与家族观念一、家族2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二、家庭结构与家族观念1中国封建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的典型的父

9、子型家庭;家族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2就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3就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4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1)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2)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高门”等,卑庶之家则称为“

10、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三、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1“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2人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历

11、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节 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一、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小宗制度。3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显然的血缘实体。(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2)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4奴隶制瓦解后,曾适应奴隶制的宗法制演变为封

12、建宗法制。(1)统治集团上层仍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皇位的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2)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相结合,一方面作用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二、宗法制度对封建秩序的维系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2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三、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模塑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13、。2崇敬祖先。3. 尊重传统。中国科举制度1、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2)掌握“九品中正制”、“明经科”、“进士科”、“秀才”、“举人”、“进士”、“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八股文”等名词概念的含义。(3)准确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和负面影响。2、教学时数:3课时3、思考题:(1)何谓“察举”制?它对隋唐科举制的形成与确立有何影响(2)何谓“九品中正制”(3)为什么说科举考试在唐代进入了鼎盛期(4)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是怎样的(5)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和维系起了哪些作用(6)科举制的实行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何影响(7)举例说明唐代科举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14、.(8)以北宋散文家的策论为例,说明科举考试对于文风变革的促进作用。(9)简述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10)中国科技的近代落伍与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有何关系?4、课外阅读文献:(1)许倬云著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第二、六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书店,1998。5、讲授提纲: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一、科举制度的起源1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国君和宗室贵族按大宗、小宗的规则分封官职、爵位和食邑,官爵和食邑世代相袭,因此世袭制又称“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打破世袭制,按照“选贤任能”的原则录用官吏,一是实行客卿制,二是养士之风盛行,从而促进了人才的流动。2汉代以察举制和征辟制选拔官吏。“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又叫“荐举”;“征辟”指朝廷或三公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叫“征”,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