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54049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制度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答案一、名词解释01、崇龙尚玉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玉代表高贵的身份和修养。02、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研究阴阳、五行等矛盾关系为特征的原始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五行是水、火、木、金、土。阴阳家邹衍继承了前代学说,并进一步认为五行“相生”、“相胜(克)”,并提出了“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03、王夫之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

2、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04、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05、禅宗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6、居士古代

3、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07、三清四御“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圣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4、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08、慎独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09、冠笄之礼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一般二十而冠。加冠多在宗庙举行,由家长主持,并取字。笄礼是是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十五而笄,由女性家长主持,将头发挽成发髻,盘在

5、头顶,然后著髻。冠笄之礼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庄严肃穆,标志着一个人从此开始承担责任。10、合卺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11、五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12、幞头幞头(ftu),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13、祭酒1.以酒祭祀或祭奠。2.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

6、。3.指出行的饯别酒。4.汉魏以后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后亦以泛称文坛艺坛或学术界文化界的首脑人物。14、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著名的楷书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的赵孟頫。颜、柳占据了其中一半的席位。“颜筋柳骨”是说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15、宋代五大名窑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16、干栏式亦称“高栏”、“葛栏”或“麻栏”。中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一种传统住房。东北一些民族也有类似建

7、筑。一般分两层。用木、竹料做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想曾多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石块、砖、泥土从地面砌筑的。顶盖衫皮或草、瓦等。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等物。形式多样,如壮族全楼居、苗族半边楼(俗称“吊脚楼”)、布依族吊脚楼、傣族竹楼、黎族船形屋、僳僳族千脚落地房等。二、问答题01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2、重和谐与统一3、重实际、追求稳定4、重理性与人文教养0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

8、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方面有日本和亚洲“

9、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03秦汉、隋唐文化的特点各有哪些?简洁版:秦汉:中华文化的确立或叫开端,封建制度的开始;隋唐: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封建制度发展到极致。详细版:秦汉的历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秦朝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迁发内地人民充实边防

10、。汉武帝时,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断骚扰北方边郡。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两汉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

11、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领国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隋唐的历史阶段特征:1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3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4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

12、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04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特征。中国传统精神哲学包括精神形上学和精神修养学两大部分,其旨趣在于人的精神提升与精神超越。儒、道、佛三家分别以道德心、自然心和清净心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点,并提出入世、隐世和出世三种精神超越之路。05简述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历程。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佛教渗透到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民俗风情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儒、道思想以丰富和充实自身,而

13、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汉代三国佛教的初传2、两晋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普及与多元化发展3、隋唐时代民族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06简述道教的思想及其发展历程。道教源于先秦道家,在形成过程中承袭了中国古代的巫术和神仙方术,杂糅了先秦的道家、儒家、墨家、阴阳五行家和汉初黄老思想而形成的。道教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大阶段:(一)原始道教阶段: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东汉末年,即东汉顺帝时。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因信徒必须交五斗米,故名之。张陵的孙子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

14、经典,并亲自作老子想尔注解释老子五千文。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到道教。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张天师,并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稍后的张角创“太平道”,也属于早期的道教。(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三)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于正一道两大教派。全真道为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主要创始人为王重阳。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修行方法上,重内丹修练,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并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正一道是元代形成

15、的道教宗派。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即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等。奉持正一经。道士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不如全真道的严格。07简述中国传统伦理规范的基本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08试述中国传统忠孝思想。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