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53752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Prism)(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 Prism) 绩效棱柱模型简介绩效棱柱模型三个基本前提绩效棱柱模型三个基本前提在绩效棱柱这一绩效管理框架中起着支撑作用。首先,对于组织而言,如果他们希望长期生存和繁荣的话,那么把注意力仅仅放在一个或两个利益相关者(股东和顾客)身上,就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不可行的。第二,如果一个组织想将真正的价值传送给股东的话,那么它的战略、流程及能力就必须进行整合。第三,组织及他们的利益相关者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如果利益相关者期望得到一些利益的话,他们也应该为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绩效棱柱展示的是全面的绩效衡量结构,它是建立在那些已经存在,并且在一直寻求

2、弥补其不足的结构的基础之上,为我们洞察公司绩效管理的真正难题和面对现实的挑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全面的框架。绩效棱柱相互关联的五个关键因素利益相关主体满意:谁是我们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组织战略: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战略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同时也满足我们自己的要求呢?业务流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关键业务流程才能执行我们的战略?组织能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开展和改善组织业务流程?利益相关主体的贡献:为了培育和发展组织能力,我们需要利益相关主体为我们做出这样的贡献。案例:企业战略绩效测量之我见1企业战略绩效测量主体的确定随着企业治理理论由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理论演进,企业绩

3、效测量主体也由二元测量主体逐步向多元测量主体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经济本质是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投资缔结的合约网络。各要素所有者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也承担了企业的风险,所以他们必须有平等的机会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都有测量企业绩效的动力。因此,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测量主体数量N应扩展到包括股东、政府(定规者)、供应商、社区、竞争者等在内的众多利益集团。然而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需要遵循均衡主体维数原则,当N=I,测量主体太少,未能有效发挥其他测量主体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社会净福利损失;当时,权益主体的范围又过于宽泛,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过于繁杂,难以在实践中

4、操作。而至于谁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就得依据要素所有者提供的专用性资产重要程度、谈判能力以及它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大小来判断。股东为企业投入权益资本,拥有重大决策权和监督权,面临着企业亏损、倒闭的风险;债权人投入债务资本,通过相机治理机制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和约束,但存在着收不回本息的风险;政府提供“公共环境资本”,影响企业经营决策,也承担税收减少和企业违规的风险;员工投入人力资本,享有财务决策权和财务监督权,也要承担报酬减少和失业的风险;顾客为企业提供了现金和利润,也存在需求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满足的风险。因此,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和顾客应成为战略绩效测量主体的五个维度。(1)绩效测量逻辑起点的

5、认识误区。当前许多学者普遍认为战略是绩效测量的起点,而在绩效棱柱模型下,绩效测量的起点是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谁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是什么),即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战略视角强调一个企业获得长期的生存和繁荣的最好途径是,首先考虑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次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企业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什么)、战略(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求)、流程(企业怎样才能执行自己制定的战略)和能力(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来运行这些流程)。它们形成绩效三棱柱的五个维度,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环环相扣,

6、这五个内在联系紧凑的纵向维度分别对不同的企业战略绩效测量主体设置可描述的关键业绩指标(KPI),从而构建一个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具有战略导向作用的完整的绩效测量框架。(2)KPI遴选原则,建立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体系是评估和测量客体绩效的关键。选取KPI时应遵循SMART原则:具体的,即指标的选取是针对战略、流程、能力等某一特定目标的,是明确的而非抽象的,可以统一测量主体对每一个KPI的理解;可衡量的,即KPI或者是数量化的,或者是行为化的,验证这些KPI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可以通过KPI来测量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可实现的,指KPI在付出

7、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应当避免确定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水平;现实的,指KPI应与企业的战略、流程等高度相关,是可以证明和观察得到的,不是假设的;有时限的,指KPI的设定有一定的期限。由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其远离平衡态,因此需要及时对测量指标进行调整,而绩效测量标准尤其是非财务标准永远也不会是静止不变的。(3)KPI体系,根据SMART原则,对于每一个测量主体,笔者从利益相关者需求、利益相关者贡献、战略、流程、能力五个维度分别设置相应的KPI,以考核组织绩效。战略绩效测量指标表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顾客利益相关者需求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经济附加值资产负债率 流动比率

8、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员工满意程度 员工培训费用率 员工工资福利增长率社会贡献率 就业安置率客户满意度 客户投诉率利益相关者贡献股东权益比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产权比率 长期债务比率员工建议采纳率 人力资源优势贡献率企业法制健全性 公务员参与率客户忠诚度 客户利润率战略市场占有率增长 研究开发费用率 产品价值链效率债权人参与度 项目利润率员工在权力机构 人数比重 员工离职率环保投资比重 公益捐助比重 企业形象系数市场占有率 新客户获得率客户保持率流程主要流程改进方案的成本收益比 标准化流程比率财务相机治理 优化度 还贷及时性员工违规比率 生产循环效率 产品交易时间占用率独立董事护权率 会计责任履行率产品交货及时率 产品合格率能力核心业务投资比 战略事业单位产品收益率 总资产周转率利息保障倍数 债务契约履约率 时外担保比重知识产品贡献率 员工劳动生产率 员工社会保险计提率环保支出率纳税 信息披露延 误率 罚项支出率需求与能力 对比水平 客户交易契 约履约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