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蒂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7225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萨蒂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萨蒂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萨蒂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萨蒂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萨蒂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萨蒂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萨蒂制度(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萨蒂制度篇一:印度聚焦410印 度 聚 焦第410期 20XX年11月3日浅谈印度的寡妇陪葬制度印度社会中存在一个叫做 SATI SYSTEM的制度,人们习惯称之为陪葬制度。其实,萨蒂真正代表的意思是真真心、真情、真爱和真诚。在印度教徒看来,陪葬的做法可以帮助洗清丈夫生前的罪孽,可以让自己丈夫的灵魂过的更安逸。一、印度寡妇陪葬制度的由来萨蒂这个词始于印度宗教一个女神的名字。传说这个叫萨蒂的女神因为没有办法接受父亲对自己丈夫(印度教中的湿婆)的侮辱,所以就自焚了。,其实就是寡妇跳入火化丈夫的柴堆里陪葬。这样的做法本来是自愿的, 但能够流传下来也是因为社会的压力。当时,整个社会对没有和不愿意自焚的

2、寡妇都当成是坏人。根据摩奴法典记载,一旦丈夫去世,妻子立刻被送到当地的寡妇之家,终生被剥夺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她们的身体不能与正常人触碰,连影子都不能碰到,否则就被视为不吉利,她们不能再吃油炸点心和香喷喷的甜食,没有社交,更不能再婚,只能寂寞地老死。这样的传统陋习在印度生存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穆斯林统治印度时期, 当时的帝王也曾经尝试过禁止这样的社会制度,而且产生的效果也很好。之后在英国开始统治印度的时候,当时的英国当地政府也尝试过禁止这样的传统制度,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域的贵族家庭坚持执行这样的制度。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出台宪法不允许执行这样的社会制度,对执行这样的做法的社团和个人追究刑事责任

3、。但在今天的印度,此类陪葬现象仍继续发生着。20XX年8月6日,一名65岁的印度寡妇在她丈夫的葬礼上将自己烧死,其间多达1000名围观群众和试图解救她的警察发生了针锋相对的冲突。据报道,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已发生了40起寡妇陪葬事件。甚至上层种姓的妇女在丈夫死后也乐于选择自杀,因为尽管她们拥有上等的地位,但在成为寡妇后实际上已等同于贱民,完全隔离于自己的家族和社会。二、印度寡妇的悲惨命运沃伦达文是印度北方邦的一个古城,距首都新德里只150公里。该城不大,但远近闻名,因为这里是印度寡妇聚集之地。500年来,这座“寡妇城”不断扩容,到现在已有近2万名寡妇生活于此。过去,很多寡妇是慕名而来,为

4、了对死去的丈夫保持忠贞,但最近几年,来这里的寡妇大都因穷困潦倒,无处寄生。颂蒂是一个坚强的寡妇,现已80高龄。她的丈夫很早就过世了,于是她不得不独自一人把四个孩子抚养长大。到后来,儿媳把她赶了出来,并声称养活整个家庭的人是自己的丈夫,即颂蒂的儿子。儿媳还说:“既然你没有丈夫,你就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当地政府修建了四处供朝圣者们交流的修行处所,一些寡妇栖居于此,但是仍有许多寡妇需要靠乞讨才能租得起一个栖身之地。一些寡妇声称,当地人对待她们十分粗暴,只有朝圣者才会愿意为积攒功德而施舍她们。在这个本该充斥着浪漫色彩的小镇上,对一些人来说,甚至连看寡妇一眼都是极为不祥的。茹阿妲是一位年轻寡妇,今年2

5、8岁,10年前她的丈夫去世。此后,她惨遭家庭成员强奸,为了不给家庭留下坏名声,20XX年,她独自一人来到沃伦达文。茹阿妲并没有像其他寡妇一样靠政府或路人接济,她找了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照顾一位年迈多病的圣人。她为圣人打扫庭院、做饭并买药。她很幸运,圣人去世后,她继承了圣人的一间小屋。她经常紧锁房门把自己关在屋里以防被强奸。一天,在去亚穆纳河岸的路上,一位男子一路跟随她,并暗示愿意付钱。茹阿妲清楚地知道,卖淫一直是这里寡妇生存下来的最普遍方式。最终茹阿妲逃离了男子的跟踪。但并不是每个寡妇都像她这么幸运。在一些修行的庙宇里,他们的“头”批着神灵的外衣、利用权势逼迫年轻寡妇卖淫,并剥夺她们赚取的钱财。

6、 最令人发指的是,一旦寡妇在卖淫中怀孕了,引产的方式是一顿严刑拷打。据统计,印度全国有4000万丧偶的寡妇。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邦,丧偶的寡妇被强迫嫁给已故丈夫的兄弟,理由是:被一个男人占有就可以防止被别人强奸。而这只是印度寡妇的一种命运。依照印度的宗教观念,寡妇的命运只有三种:嫁给亡夫的兄弟、随亡夫一起火化、在寡妇院里度过余生。在当今印度,寡妇随亡夫一起火化的事已不多见,然而身体和精神上的枷锁还普遍存在着。她们除了受歧视外,按照印度教传统,还要遵守一堆苛刻的规矩,这样留给寡妇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在家里默默忍受度过余生,要么跑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自己讨生活。三、印度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印度女子遭受的苦

7、难是从娘胎里就开始的,许多母亲怀孕后都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活下来的希望,第二胎的机会就小了,第三胎生存的希望就十分渺茫。如果一个女子能够挣脱“层层设防”,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话,必定是有神灵的保佑。如果这个女子能够撕破那张种姓制度的大网,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必定是一个奇女子。有一部印度电影叫做没有女人的国家,影片一开始,女主角被抬进产房,丈夫在外面焦急地踱步,突然一阵婴儿啼哭声传来,丈夫听到产婆说“是女孩”后,接过婴儿,马上扔进井里溺死。可笑的是,印度女人虽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是女性又是整个社会的欣赏对象,女性和女神形象在印度艺术和宗教殿堂中站有很高

8、的位置,供人们膜拜。印度平均每3分钟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首都德里甚至被冠以“强奸之都”的恶名。连路透社也发文表示,对女性而言,印度是全球危险程度第四高的国家,比索马里还要糟,略好于战乱不断的阿富汗。篇二:印度文明笔记上篇 古代篇第一章 史前文明一、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约200万年开始。(1)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典型的是梭安石器文化(40万至10万或5万年前)和马德拉斯手斧文化。(2)旧石器时代中期:14万年前到万年前(3)旧石器时代晚期:4万年前到万年前2.中石器时代:4万年前至5000年前(或更早)之间二、新时期时代典型遗址(一)北部遗址基利库

9、尔穆罕默德遗址(公元前6000前2400年)阿姆里文化(前3000前2300年)布尔扎霍姆文化(前2400前1400年)科特迪季遗址(前2800)库里文化(前2700前2400)(二)中印度和南印度(三)梅赫尔格尔遗址梅赫尔格尔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格奇县,年代跨度很大,达50006000年1.第一期(公元前八千纪到前六千纪):根据发现器物不同分为特征明显的两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无陶期(公元前八千纪至前七千纪)新时期时代有陶期(公元前七千纪至前六千纪)2.第二时期(公元前五千纪到前四或三千纪)发现意义:梅赫尔格尔遗址的发现,将古代印度的文明史推前了约4000年,预示着公元前四千纪次大陆北部原始城市

10、的发展,梅赫尔格尔以及类似遗址实为印度河文明繁盛时期成熟城市的最早雏形。三、印度河流域文明1.早期约公元前5000年开始,在巴基斯塔和伊朗边境就有越来越多的定居点建立起来公元前四千纪中叶,这样的农业定居点已经开始在印度河流域广泛扩散开来到公元前2600年左右,在哈拉帕已经有了发达的城市文化。2.成熟期(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到前二千纪初叶)前后约600年(1)范围:北起萨特莱杰河(Sutlej)上游,南到坎贝湾,西起阿拉伯海的马克兰海岸(Makran Coast),东到恒河与亚穆纳和交汇处。(2)典型城市: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周长均约5千米左右,由一座建筑在615米高的人工土丘上的平行四边形

11、城堡和一个地市较低但面积更大的市区组成。城堡和市区之间隔有沟渠。城堡:防御工事、谷仓、公共浴室(与宗教活动有关)、会议厅、作坊、住房等。 居民区:街道、灯柱;排污网;房屋(水井、浴室和下水道)(3)经济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也很发达,商业十分发达(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等都是重要的贸易中心),衣着服饰(4)宗教信仰和文化以母神为形式的女神崇拜;在男神中,有湿婆神的原型(三首塑像和圆柱体、圆锥体石头);对树木、动物、水、火和太阳等动植物的崇拜。象形文字:大量见于印章、石板、铜板和陶器之上。3.衰亡可能原因:雅利安人入侵说;生态环境恶化说第二章 吠陀时代一、雅利安和雅利安人的入侵(公元前两千纪中

12、叶)1.雅利安(Aryan)词源源于梵语“arya”,而aria派生于古代梵语动词ri,意为“升高”、“上升”“高贵”“可敬”、“忠诚”、“信仰正确”等意义包括了具有这样品性的人,即高贵的人、高种姓的人、自由人、精英等源自名词arya,意为“家主”原义“殷勤(待客)” ari,意为“陌生人”2.雅利安的意思语言名广义:与印欧语这种理论上认为存在过的原始母语同义狭义:仅指印度伊朗语族,且往往特指前者,即印度语支,又称印度雅利安语支 种族名广义:指亚洲和欧洲一切操印欧语系语言的人。狭义:操印伊语族诸语,留居伊朗和长驱入印度的那一部分人。更狭一些,往往指伊朗人。二、前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前100

13、0年)前吠陀时期雅利安人还只活动在阿富汗、旁遮普至德里一带,尚未涉过亚穆纳河。(1)经济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混合经济;有自己的手工业;商业也发展起来(2)政治部落性质。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单位是家庭。家庭村(格罗摩)氏族公社(维舍)国(阇那)。没有常备军队(3)妇女地位虽然已进入父系社会,但妇女依然很受尊重,可以提出继承家产的要求,可以参加祭祀、接受教育、婚姻上有相当大的自由、一夫一妻制、还没有殉夫制度、早婚和深闺制度。(4)教育口耳相传(5)宗教崇拜各种自然神,但又赋予它们以人的性格(天神伐楼拿、黎明女神乌莎斯、太阳神苏罗耶、火神阿耆尼、雷雨之神因陀罗、风神伐由、地神波里蒂毗)三、后吠陀时期(公元

14、前1000年前600年)这一时期,政治生活中心转移到恒河和亚穆纳河之间的地区。东到达孟加拉,南面到达文底耶山,西进入到德干高原,旁遮普失去昔日重要地位。(1)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进一步发展(2)政治地域性的王权已经形成。继续盛行君主制度。王国比以前大了,君主的世袭地位更加稳固,有的可达十代以上。有关王权产生的理论也出现了。(3)妇女地位明显下降,不能参加祭祀活动,拥有财产和继承财产的权利取消了,被完全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一夫多妻现象越来越常见,开始萌芽。(4)教育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教育制度有很大的提高。人生四行期梵行期(从58岁开始,到25岁):学习期,是一个体力和精神的养成期。家居期(从25

15、岁到50岁):世俗生活期。结婚、生子、养活家人并履行社会职责。 林栖期(从50岁到75岁):谋求最后解脱的预备期。专心致力于“吠陀”和其他经典的钻研和思考。遁世期(75岁之后):专心追求对于梵的亲证,以实现梵我合一为目标的最后人生阶段(5)宗教前吠陀时期诸神虽然仍旧是崇拜的对象,但是各神的地位却有所升沉;宗教仪式变得异常繁复;苦行成了表达信仰的重要方式;奥义书中表达对祭司活动的怀疑,转而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性的探讨。(6)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在后吠陀时期趋于定型,并开始向僵化状态过渡。有关种姓内部通婚、共食和职业世袭的规定逐步建立并严格。吠舍的地位日渐下降,首陀罗的处境更为悲惨。婆罗门和刹帝利高居于统治地位,既互相利用,又为争夺地位而明争暗斗。第三章 从分裂走向统一一、列国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4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