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4717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要受了点挫折就想不开,人生最尊贵者莫过于生。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1:人生在世,没有人能逃脱失败的经历。天才也不例外。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被世界公认是对现代电影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同样也有失败的记忆。读伯格曼论电影,书中谈到这样一件事:1947年,电影开往印度的船杀青后,出道不久的伯格曼妄自尊大,自我感觉棒极了,认定这是一部杰作,“不准剪掉其中任何一尺”,甚至连试映都没有就匆忙首映。结果可想而知,拷贝出了重大灾情,糟透了!伯格曼在酒会上喝得不省人事,次日在一幢

2、公寓的台阶上醒来,看着报纸上的影评,惨不堪言。也就在此时,他的朋友笑容可掬,点到为止地说了一句话。朋友说:“明天照样会有报纸。”一种标准的西方式幽默。此话给伯格曼深深安慰。明天照样会有报纸,冷言讥语很快都会过去的,你应该争取在明天的报纸上写下最新最美的内容。伯格曼是幸运的,在他失败的关口,朋友没有喝倒彩,而是用富有哲理而幽默风趣的话给他独到的慰藉力量。伯格曼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在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只要有空就去录音部门和冲印厂,学会了与录音、冲片、印片有关的一切,还学会了关于摄影机与镜头的知识。从此再也没有技术人员可以唬住他,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一代电影大师就这样成长起来了。态

3、度决定高度1989年,一位年轻人从中山大学毕业,应聘到万宝冰箱厂。工厂付给他当时令人眼红的400元月薪。但三个月之后,他却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高薪工作,离开单位去中科院攻读硕士学位。总以为获得硕士文凭之后,他会找一个比万宝冰箱厂薪酬更高的工作,谁知3年之后他到了联想公司,得到的工资是300元,后来公司给他涨到400元。朋友问他:“你读了3年书,和在万宝冰箱厂有什么差别?”他笑而不答。一年后,他拿着中山大学本科、中科院硕士、在联想工作一年的简历,应聘新加坡第二大多媒体公司,从30个中国面试者中脱颖而出,拿到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的薪酬,开始了为期6年的异国打工生活。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先后在8家软件公司

4、任职,后来还进了有名的飞利浦亚太地区总部,他不断地跳槽,别人根本不明白这个年轻人到底是喜欢钱跳槽,还是为了跳槽而跳槽。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公司任职的时候,只要是他承接的业务,即使是几千元新币,用户一旦在使用中出现问题,他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到。而对于其他软件工程师来说,这种软件的价格根本不配享受这样的技术服务。在新加坡,他认识了一位同行,两人一拍即合,出资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他又一次炒了自己的鱿鱼。那次创业九死一生,许多人认为他不值,有好工作、有好前程,为什么要把自己从浪峰推向谷底。但是,他成功了。他就是朗科公司创始人,享有“中国闪盘之父”的邓国顺。对于邓国顺的成功,几乎可以用“奇迹

5、”来形容,他一次次把自己推向“绝境”,每次都从绝境中脱颖而出。但是如果把他的经历串联起来,你就会发现,他一开始的目标就十分明确。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他成功的基石。在朗科的每个会客室里,都挂着一个镜框,上面写着:成为移动存储和无线数据通信领域的全球依靠者。而包括邓国顺在内的所有朗科员工的工作卡背面,则对应着这样一句话:在成立之初,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和信念。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态度所制约。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中生存下来的维克托;弗兰克尔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看待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暂时的困境是最好的老

6、师,他足以让心灵沉静,让头脑成熟。年轻的我们,有着发火的热情。而“热情如火”还需要加上“理性之柴”才能越烧越旺。态度正像一双手,它可以添柴,也可以泼水。以后,当我们面对人性、面对责任、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用“态度”这双乎决定自己的人生:航向和高度。成功的奥秘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

7、心态”。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诫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另一个方向证实了瓦伦达心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情,总是想得太多,太在乎事情所带来的荣誉、金钱、地位、利益等,太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说三道四,太在乎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可我们恰恰忽略了事情本身。我们的大脑成天被各种欲望塞得满满的,身体被压得气喘吁吁的,在这样的重荷下,我们能把事情做好吗?结果我们总是偏离预定的轨道,离成功越来越远!法拉第曾说过一句话

8、:“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奥秘。成功的奥秘是这样的;选准了目标,就只管埋下头来,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专心致志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过多地考虑结果如何,不过多地患得患失,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成功会自然地走来。成功的挫折并不是失败的励志故事2:我的人生几乎是最底层出发的。我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而且家庭十分贫困。我没有读过什么好的学校,学校里的老师经验也都很不足,就像给我们教英文的老师,其实他只是受了几个月的短训就上岗了。但这并没有妨碍我们的成长。这个老师教我们用汉字来记住英文单词,“土堆”就是today,“也是土堆”是yesterday,而

9、tomorrow就理所应当地变成了“土马路”。于是,我记住了这些单词,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今天是土堆没关系,昨天是土堆也没关系,只要明天能成为一条土马路就行。”17岁那年,我决定离开家乡。临行前,妈妈送了我一样东西,一个玻璃的瓶子,里面装着黑黑的东西。母亲说,你别小看,这里面装了三样重要的东西,一样是拜祖先的香炉里的香灰,一样是农田里的土,还有一样是井里的水。闽南的祖先们在离开家乡的时候都会带着这个,说是带着这个去到别处就不会水土不服,而且有了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乡。这个瓶子至今还摆在我的桌上,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家乡。因为身上没钱,离家后的生活一度过得很苦。我曾经在餐馆当过服务生,做

10、过码头工人,摆过地摊,还在洗衣店烫过衣服,甚至还杀过猪。杀完猪回到家,洗完手,就继续写作,变成作家。那会儿我17岁,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被一部分读者视为“天才”。我一直坚持写作,希望能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我们那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学,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每天还写三千字的文章。在我生长的年代,要当作家很难,因为稿费很少。我还有个习惯,就是绝不废话,能3000字写完的,绝不会写成5000字,能500字写完的绝不会变成1000字。想当作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为了生存,我开始去报社上班。我对成功的欲望很强,和当时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希望得到名利、金钱、影响力。我工作很卖力,因而很快就升迁,第6年就当了总编辑,同时还在报纸上写18个专栏,主持节目当电视公司的经理,还做了广播节目林清玄时间,一时风头无两,成为大众眼中成功的人。到如今,我一共写了一百七十几本书,摆起来比我的身高还高。当时台湾有个杂志,评选“40岁以下的成功人士”,我排行第一。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