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概述大学的月考试重点老师画的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4587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心理概述大学的月考试重点老师画的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德育心理概述大学的月考试重点老师画的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德育心理概述大学的月考试重点老师画的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德育心理概述大学的月考试重点老师画的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心理概述大学的月考试重点老师画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心理概述大学的月考试重点老师画的(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章 德育心理概述 1道德评价一般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指个人对别人行为的是非,对错的道德评价和推理;另一类是关于个体觉知到或意识到自已行为的恶意。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2.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应该是:第一 揭示儿童和青少年品德发展中一些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性。第二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由机体内外因素决定的自身不断运动的过程,其特点是产生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东西。第三 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每一年龄阶段中品德培养的具体内容。第四 德育心理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任务,就是怎样评定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此外,分析少数品德不良

2、学生的行为的原因,以及矫正和预防这类行为的方法,对于德育心理研究来说,无疑也是很重要的。第2章 德育认识的发展1 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这三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公正判断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征。2. 自我中心主义;儿童从自已的观点去看待世界,从不考虑憋人有不同观点的一种倾向3. 在中性意向的情况下,5岁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分辨公私关系的能力;在分辨公私关系上做出成熟判断的转折年龄为7-9岁。第3章 道德情感的发展1.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已或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因而它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的内

3、部驱动力量。2.移情,也称通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相互作用。3.道德情感的作用 (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和驱动力量。(二)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的调控作用。(三)移情或通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间重要的中介变量。4.影响情操发展的因素 情操的发展受个体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周围环境。与他人关系以及社会道德传统等;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智力水平,个性以及自我意识等。5.情操发展的趋势 (一)情操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并且从具体向抽象发展。(二)情操的社会性程度不断提高。(三)情操的独立性逐步增强。6.立身处世的态度极其构成要素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

4、因素构成的,它是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7.立身处世的类型 (一)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的态度生活也以这种信念为中心(二) 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他们对一切事物都看得过于严重,思虑过多,优柔寡断,一点小事就会使她们失去精神上的平衡。(三) 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他们从不隐瞒自已的想法,善于达到自已目的又尊重他人,不无故伤害他人,也不把自已的好恶强加于人。8.产生移情或通情性情绪体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对他人的情绪表达的觉知。(二)对他人所处情境的理解。(三)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第4章 道德行为的发展1.美国心理学家雷

5、斯特分析了特定的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并发展出一种道德发展研究模型。他把人的道德行为过程概括为下列四种成分:(一)解释情境(二)作出判断(三)道德抉择(四)履行道德行动计划2.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一)形成新的行为(二)消退已有的行为(三)抑制已有的行为(四)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3.自我调节过程的机制 (一)行为过程的自我参与(二)在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加工(三)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内归因4.自我调节过程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一)有助于增强人的行为的内部动机(二)有助于改变人的行为习惯(三)有助于培养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第5章 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对价值观的科学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

6、30年代阿尔波特等人的研究。 2 3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和阜农按照德国哲学和心理学家斯普拉格的六种生活方式类型,制定了一份“价值观研究量表”。 3.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建立了动机理论体系。这两类需要分五个层次第6章 德育模式 1德育模式:事物哥哥部份或元素组成整体或完行的一种紧凑统一的结构模式。第7章 道德发展的评定方法1初测复测信度 指同一评定方法在两个不同时间运用于相同的一群人所测得的分数的相关程度。2等同类型信度 指同一评定方法的两个不同模式的相似程度。3. 构思效度 指一种评价方法是否能精确的反映出道德发展领域某种理论构思程度。 4. 追踪研究 指研究者有目的

7、的收集一个人的有关道德思维或道德行为在不同场合的同类资料。第8章 学习心理的概述 1测量法 指通过心理测验或问卷收集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 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科学仪器收集被试信息的方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半自然观察两种形式:前者在日程生活中进行观察;后者往往同实验相结合,并借助于仪器进行观察。第九章 学习的性质 1 桑代克的研究: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在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2 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的研究。所谓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而由条件刺激

8、引发的反应,就成为条件反应(CR) 3 学习即信息加工过程 把人看成信息加工系统乃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观念。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在于它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示外部环境中的事物及自身内部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并能对它们进行加工。 4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物理通讯系统,这样,人的学习过程就和一个电子装置的工作方式一样,是一个对信息进行探测,编码,储存和复现的过程。 5 关于学习的本质,建构主义强调它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

9、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三,建构主义认为情景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第10章 学习过程1 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2 知识学习的条件 :知识学习的外部条件,是指学习材料本身应具有的逻辑意义,它应在人类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学习者在心理上具有理解它的可能性。只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的适当的观念。只是学习的内部条件,还应包括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心向。3命题学习也可叫判断学习,它是学习由一系列词汇,概念等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4 问题解决学习: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却不明确

10、表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的情况下,而运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也称问题解决。5 启发式策略的三种方法:一,手段目标分析法。二,反推发,即逆向推理。三,计划简化法。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1 学习迁移:指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条件下学习的问题。2 经验泛化说:贾德1908年做“水下击靶”实验。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获得经验进行类化。 3 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行,稳定性。4 认知结构变量的迁移作用,通过呈现“

11、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5 智力技能的迁移过程:智力技能的学习就是获得一系列产生式规则并组成产生是系统,然后进一步使之自动化。智利技能的迁移就是运用已获得的产生式系统去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条件概括化”和“规则自动化”是两个重要环节。第12章 学习动机1 诱因:人的动机不仅可由内部因素来激发,也可由外部刺激来引起,而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景,就成为诱因。2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三种。3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条规律有耶基斯与多德

12、森于1908年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的,所以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4 培养学习动机可采取三种措施或途径: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内部心理品质,转化学习动机;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 一、目标与反馈(一)理论要点:为了搞好学习,学生不仅要有明确的总的目标,而且还要有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而学习目标的大小、高低,往往与一个人的抱负(志向)水平呈正相关。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即让他们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能明显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表扬与批评表扬与批评是一门艺术,必须机智灵活、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方能收到应用的效果。学校中运

13、用表扬与批评时,应当考虑三个方面;(一)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必须秉持实事求是、客观工整的态度,否则,会对学习活动产生负面作用。(二)要多用表扬,少用批评,特别是对于那些“差生”,更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抓住其点滴进步予以表扬。(三)表扬与批评都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三、个人竞赛与团体竞赛(一)理论要点:研究表明,无论个人竞赛或团体竞赛都能加强学习动机,激发积极性。参加竞赛者的成绩优于未参加竞赛者的成绩;参加个人竞赛的成绩优于参加团体竞赛的成绩。四、期望与评价期望,亦称期待,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学校里期望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

14、己的期望。教师对学生应持适当的高期望。第13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1 情感的活动规律与学习:一,情绪逐步向情操发展。二,情感与认知相互干扰,相互促进。三,情感与需要相互制约。第14章 教学心理概述1 王守仁自觉的地把教学分为“记得”,“晓得”和“明德”三的层次,这与今之教学的三种水平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和思考水平相当。2 学记最早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概念。3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所论述到的教师的一般心理品质:一,一视同仁,公正无私。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三,情绪稳定,态度庄重。四,性格开朗,乐观向上。五,诚实谦虚,勇于改过。六,谨慎从事,三思而行。对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提出的要求:一,具备善于

15、了解学生的能力。二,具备善于启发诱导的能力。三,具备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四,具备善于言语表达的能力。4 格拉塞于1978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教学心理发展丛书的第一卷。这些可以看作是教学心理学正式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独立领域的标志。5 科学方法论的认识论原则指出,世界在本质上具有有序性和因果性。6 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思路:一,观察各个个别事件,广泛搜集资料。二,据已有资料,找出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现象。三,按这种现象提出一定的“假说”。四,进一步观察和搜集资料,对所提假说加以验证。五,对经过验证的假说,决定接受,修正或弃扬,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把这一假说上升到规律或理论的水平。7 选择适合而可行的研究方法 (1)S/R型的研究:即实验研究,研究者主动的控制刺激(S)变量(自变量),来引起被试反应(R)的任何变化(因变量)。(2)R/R型研究:非实验或经验研究。(3)准实验研究:是指运用实验研究的设计和方法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搜集资料,探求规律。准实验研究只对主动变量,即研究者可以控制的变量,而对其他客观愿意不能控制的变量则不作严格控制,对被试也不作随机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