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感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367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举制度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感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感悟篇一:科举制感悟第一,综观中国古代的历史,主要实行过三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科举制既不问家世,也不需要别人的推荐,主要根据应举人的考试成绩决定取舍,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显然是中国古代最进步,也是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科举制的实行,在制度上使国家政权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状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使相当多的士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二,科举出身的官员,一般具有比较多的文化知识,同恩荫补官、进纳买官等出身的官员相比,在素质上显然要好得多。 事实上,通过科举也的确选拔出了一批经世致用

2、的杰出人材,这在唐、宋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北宋名臣王禹偁、寇准、范仲淹、包拯、韩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章敦、宗泽、李纲,都是进士出身。其中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等出身寒微,完全是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第二,科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考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xx数急剧上升,对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需求量大为增加,造纸业、印刷术也都大大发展了。中央官学、州县学、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空前发展。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中国的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对於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起过启发和借鉴作用,在中国当代,

3、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如在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中,还保留试卷密封制度,按号入座制度,禁止怀挟、传义、代笔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高下制度等。 我们在高度评价科举的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看到,它也有很多弊病,这一点在清代後期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是,考试内容的陈腐和考试方式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唐及北宋前期,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诗赋,讲究格律、对偶,不利於造就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王安石变法时废除了诗赋,但清代却又恢复了考试五言八韵诗一首。 唐和北宋前期,考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帖经、墨义。主要是考试背诵经书,内容和方法都极为简单。王安石变法时,废帖经、墨义,改试大义,规定不必死记硬背

4、经书,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显然是考试形式的一大进步。但是,到明代中期以後,又由大义演变为八股文,使科举考试形式出现了大倒退。 八股文要求必须按照“五经”、“四书”及官方指定的注疏,“代圣贤立言”,不准应举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并且有极严格的格式:每篇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起股、出题、中股、後股、束股、落下等十个部分组成,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中还都必须各有两股相对的文字。甚至对每个段落开头的虚字也有规定,使经术的考试成了充满清规戒律的文字游戏。所以,八股文从明朝末年起就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和反对。顾炎武就曾尖锐地指出:“八股之害等於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於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5、。” 考试论、策本来有利於造就和选拔治国安民人才。但是到了清代,殿试不再誊录,评定殿试策的优劣不是看内容,而只是看书法是否符合要求,使金殿对策简直成了书法比赛。 到清朝後期,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则大大落後於时代的潮流和世界的发展,而科举考试仍埋头於“四书”、“五经”及八股文,把科学技术看作为“奇技淫巧”而不屑一顾,其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误国害民,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历代王朝开科取士的目的之一,就是笼络士人,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尤其是以八股文取士,更是禁锢思想自由,消磨聪明才智。清代每三年才录取进士二百多人,却以“读书做官”为诱饵,使数以十万计的士人,皓首穷经,老死不止,不知残

6、害了多少人才。1905年9月,晚清重臣张之洞、袁世凯、赵尔巽、周馥、岑春煊、端方等将军督抚会衔上奏,要求废除科举,兴办现代学校。面对如此众多位高权重大臣的意见,清廷同月即谕令从1906年就开始废除科举制度。时人曾说:“言其重要,直无异于古之废封建、开阡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作为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开始于隋朝。在此之前,官员、人才的选拔经历过养士、军功、血统、门第、举荐、九品中正等各种制度,但这些制度弊端重重。科举制的发明,最大限度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

7、,暮登天子堂”,虽不无夸张,却是这种流动性的形象反映。这种流动性,是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条件。但科举制必然也有其弊端。其一是考试内容狭窄单一,并且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考试内容不外四书五经,只能为“圣贤”作注,不能越雷池一步。这些,确实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近代以前,就不断有对科举制的严厉批评。科举制的另一重要弊端是“官本位”,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所以与科考无关的知识都被视为“形下之器”,是君子不屑的“奇技淫巧”。自然科学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科举无疑是一重要因素。当中国步入近代以后,不得不面对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是这种社会转型的先导

8、,这一口号的提出者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它实际意味着声、光、电、化等为中国传统xx所不齿的自然科学知识将取代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师夷长技”付诸实施的洋务派开始兴办“新学堂”,虽然阻力重重,但社会的需要使新式学校由缓到急地向前发展。同时,教会兴办的新式学堂的影响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声疾呼:“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虽然维新派认为应该废科举,但因顾虑反对派的强大,只是提出将科举考试内容由“八股”改为贴近现实的“策论”。进入20世纪,不仅新式学校越办越多,而且留学生也大量出现,虽然学生的基数仍不大,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废科举实

9、际已水到渠成。张之洞等人绝非激进之士,由他们提出废科举、并得到几年前反对改变科举内容的慈禧太后的批准,足证“废科举”是历史、社会发展自然而然演进的结果,并非现在一些人所说是人为激进的结果。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别无选择。人民日报篇二:名师讲座作业一之 谈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感想谈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感想我国的“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10、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存在时间久远,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深远。科举制不仅被东亚一些国家复制和模仿,也为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所借鉴。朝鲜半岛的在光宗九年(958年)实施科举制度,对摆脱新罗时代封闭的“骨品制”,建立较为开放的官僚体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日本、越南先后也引进实行了的科举制度。同样在在西方国家有史料证明中国的“科举制度”被他们借鉴或者引用: 英国年试行并于年全面推行的文官考试、美国年开始采用文官考试制度。这种选拨人才的模式存在时间如此之久,肯定是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的。否则,会有如此长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吗?我

11、认为其优点是,相对于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这样的考试更为开放,平等。家世、门第不再是限制人才选拨的苛刻瓶颈。这,有利于吸引更多有才气的文人雅士参加考试,步入官场,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当然从长治久安的社会背景的角度来说,平民出生的人更加了解人间疾苦,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他们既从某种程度上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也使得当权者的统治更为巩固与平稳。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我国明清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出题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应考者只能从这样的规定的答题模式要求下回答。这样的僵硬的考核模式,没有开发学者们的思维,也没有实际操作的考核,不能体现应试者的实际才学。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对我国古代文化的

12、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科举制度从侧面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我国现代社会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的领导人提倡“提升综合素质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投入到接受“提升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行列中去。我国现代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领导干部的海选考试,其实也是借鉴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只不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现代社会的“科举制度” 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改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使得我们人才的先拨制度更为完善。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同往日,她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离实现“中国梦”,离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还有很远的距离,为了让中国

13、的发展更为健康,持久,生命力更为强盛。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我们,不论参与不参与“现代科举考试”,都会为为我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可爱的同胞们,为了建设美好、和谐的现代化中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篇三:对中国近代教育名家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观点的读后感对中国近代教育名家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观点的读后感中国的科举制度早在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就开始实行,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但到了清代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大量腐败现象和问题的出现;近代出现了一大批对科举制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名人,他们大多数提倡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一、黄宗羲、颜元、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对科举的观点(

14、一)黄宗羲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首先,当时由于科举的兴盛,导致许多学者严重地脱离现实,热衷于空谈心性,专注于八股时文;所以他提出“学贵适用”,即只有适于使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其次,士人为自己的仕宦之途,不选择独立思考,而唯“一先生之言”是从;所以他反对“墨守一先生之言”,认为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他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不仅切中时弊,而且站在经世致用,要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的高度,这就使他的批判具有时代精神。(二)颜元颜元对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士人在利禄的引诱下自幼从事破题、捭八股,读书求学完全成了他们的“名利

15、引子”。他主张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为此,他提出了“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提倡尧舜周时代的“六府”、“三事”、“三物”;同时大力提倡“习行”的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三)康有为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八股考试严重桎梏人才,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他提出,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他认为,八股取士导致学者不研究现实和世界各国情形,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会做实事。所以。他同时提出应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世界形势,为中国发展做贡献。(四)梁启超

16、梁启超认为八股取士是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同时,他批判由八股和楷法取士会使士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他指出:“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进而,他提出最好的策略是将科举合并于学校;具体做法是“入小学者比诸生,入大学者比举人,大学学生成比进士;选期优异者出洋学习,比庶吉士 。”这实际上是一套废科举、兴学校的方案,除保留科举的各级科名外,科举实体已不复存在。(五)严复严复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了教育目标模式,在其体系中,智育处于基础地位;他认为,在八股考试主导下的封建教育,不仅不能启迪人的智慧,反而“适足以破坏人才”;同时,他详细地分析了八股式教育的三大弊端:其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