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3595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好还是高考制度好篇一:浅谈中国科举与高考制度浅谈中国科举与高考制度马雯 20XX3301140932 12法九广东警官学院法律系 广东广州 510440【摘要】我们不能一昧地否定科举制,科举制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曾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了1300年,虽然在1905年9月2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它创造的考试制度却一直延续至今。高校招生考试始祖便是科举制的考试制度。结合谈中国科举,比较科举考试与高考制度的异同,给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关键词】中国科举制,考试制度,高考,异同,启示【正文】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一谈到科举,我们就会想到科举专用专场贡院,

2、会想到古代那为科举考试而专门修筑的森严壁垒的庞大建筑,那明远楼,那至公堂,还有那多少考生又敬又畏的奇特划一的号舍,那儒林外史中周进要以头抢撞的号板除浩瀚的文献记载之外,国内外还现存不少八股义卷,殿试策,状元坊,探花坊,进士第,进士牌坊之外,甚至状元卷,及第捷报,作弊长衫,为夹带而特意印制的四书五经等各种科举之物,这些有形之物都是与科举有关的。也许我们很多人认为那科举固定的八股模式禁锢的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一昧地否定科举制度。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科举制度是历代皇朝选拔人才的方法,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巩固了皇朝的稳定,以及使王国繁荣。而且科举制度为那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创造了一个公平的

3、舞台,无论你是富家子弟出生还是平民百姓出生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个官位,地位上升。所以说,中国科举制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科举制曾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了1300年,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也就是1905年9月2日,随着光绪帝的一纸谕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画上了句号。首先,关于科举的起源,历史上多有争议,有人说是汉代,有人说是隋唐。据记载,“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而汉武帝建元之年,诏举贤良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善仿于此矣。”“贡举”是先于“科举”出现的一个概念或一种制度,而贡举始于汉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此次诏举与汉代

4、以来各朝皇帝的诏举是一脉相承的,但文字上略有新意。但我这里谈科举,并不太侧重它的起源,只是想告诉大家科举在中国出现了,正确的说,中国人创造了科举制度。然后,说一下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曲折发展。科举制曾在中国历史历代皇朝中都是个有争论的制度,它先后惊险地度过了五次存废之争的危机,若不是清代有西方先进文化的冲击,我想科举制存在的时间会更长。(1)唐朝时,为了使取士本于“言行敦实”,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奏请停罢进士,明经和道举科目,令县令依古制察孝廉,为此,唐代宗诏令朝廷诸司通议。给事中李栖筠、尚书左丞贾至,京兆尹廉御史大夫严武等纷纷发表议论,赞同杨绾的建议。但当时执政宰相元

5、载认为,“举人旧业已成,难于速政,其今岁举人,望且许应旧举,来岁奉诏,仍敕礼部即具条例奏闻。”唐代宗又以废进士科问于翰林学士,回答说:“进士行来已久,遽废之,恐失人业。”于是下诏考孝廉与明经、进士科举兼行,结果是科举制度度过了第一次被废止的危机,而孝廉和五经秀才等察举办法实行不久即告终止。在进士科出身者日益成为中高层官员的主流背景中,唐文宗至唐武宗(827年846年)发生了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二次存废之争。此次争斗表现为非进士出身的宰相企图停罢进士科。文宗时,郑覃以经术位致宰相,对进士科的某些浮华风尚深为嫉恨。他认为,“南北朝多用文华,所以不治。士以才堪即用,何必文辞?”而且“此科率多浮薄,不必尽

6、用。”但唐文宗却认为“轻薄敦厚,色色有之,未必独在进士,此科置已二百年,亦不可遽攻。”科举制又一次度过了被废止的危机。(2)宋代,其北宋中叶时,发生了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三次科举存废之争。此次争论时间旷日持久,并与经术文学之争、南北地域之争、学校科举之争交织在一起。然而,到宋徽宗时蔡京当政,崇宁三年(1104年)诏令“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科举罢后,代之以三舍三去和八行科察举取士,但出现了很多弊病。“人行科”取士最后不了了之,北宋后期这次尝试以德行取士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因而,在宣和三年(1121年)又下诏恢复了科举取士。此次科举革废的尝试,再一次证明科举制具有存在的

7、合理性。(3)到元代时,蒙古族的人并不看中“文”,以“武”为豪,科举中断了30余年,但其结果是士人可以摆脱应举的束缚,读书的自由是恢复了,但从政的机会则基本上失去了,而且吏治更加腐败了。(4)明朝朱元璋时出现科举与荐举的反复,可以视为中国科举史上第五次存废之争,这是又一次考试取人或推荐选拔方法之间的竞争。(5)到了明朝,科举制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的转型,便于1905年被彻底废弃。由科举制的曲折发展我们知道了科举制存在的合理性。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若没有可以操作的客观标准,任何立意美妙的选举制度都会被异化为植党营私,任人唯亲的工具。但科举制标榜公平竞争,及第标准是“一切以程文定去

8、留”。即依照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取,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最后,科举制的实质内容就是考试。中国是考试制度的故乡,考试是社会文明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代科举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性质中,差不多可以找到现代各种考试制度的雏形或粗坯,所以,现代各类考试要想追溯自身的历史渊源,就不得不回到科举那里去,这便是为什么现代各类考试改革都要研究科举学的缘故。对考试来说,当前现实的考试体制、考试观念、考试方法、考试形式无不受历史的深刻影响。对科举这一历史陈迹的现代影响,负面的说法是“阴魂不散”,正面的说法则是科举制已亡,但精神犹存,形式犹存。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说过,“如果我们今天要提出一个危害教育最深的

9、传统遗产,那便是科举制度留下来的考试文化,用考试来衡量教育的效果科举文化并未因此断绝,它以学业至上的方式,如幽灵一般从后门溜进了新式的学校教育。”但是在积极方面,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谈完中国科举制,就来比较一下科举考试与高考的异同。1.相似: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在统一考试方式、公平竞争原则、录取名额分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等方面,与当今高校招生考试有不少相似之处。2.不同:(1)科举考试作为古代选士制度和教育考试,在中国中古至近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中处于重心地位,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考试制度,其性质不同于科举,它虽然对学校教

10、育(主要是中小学教育)、考生、家庭和社会产生多重影响,但在整个社会政治、教育结构中的中的地位远逊于科举考试。(2)高考在考试目的、考试内容等方面不同于科举。科举的目的在于选官,而高考只是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前者的功利性更强,考试竞争也更为激烈。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史、诗文。清末“策论”考试虽增加“西学”和史论的内容,但四书五经在科举选士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高考中,各省市的考试科目虽不尽相同,但考试内容均为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科举考试有天壤之别。在报考条件方面,科举考试虽无年龄限制(在大部分朝代),但剥夺了女子的考试权。高考则为男女考生提供了平等的考试竞争机会。至

11、于考试模式及评分、阅卷办法,高考与科举的差异更是显而易见。(3)对于科举和高考的利弊得失,也应作具体分析,不能混为一谈。晚晴八股取士流弊丛生,考试改革步伐极为缓慢,严重制约新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因而最终被新的学校考试制度所取代。废科举后,考试重心由考“官”转向考“学”,高校招生考试为社会和广大xx所重视。百年来,在高等教育本土化和考试发展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高校招生经历了从高校单独招考到全国统一招考的历史嬗变,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入学选拔制度。高考制度的演化借鉴了科举选士的统一考试形式及公平竞争、公正选才的原则,这是与社会和教育发展相吻合的,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现行高考制度尽管存在一些弊端

12、,但利大于弊,它基本满足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选拔、培养的要求。从科举与高考的比较中可见,科举考试虽然废止了,但考试却不可能废止,统一高考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高考改革的根本导向不是废除统一考试,而是兴利除弊,不断完善统一考试制度。古有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黄金屋”和“颜如玉”激励xx寒窗应举。现在有十年寒窗苦读为高考,为上名牌大学。可是考上大学然后呢,就不用干什么了吗?就不用读书了吗?就可以生活无忧了吗?有多少高考状元上了名牌大学之后出来还

13、比不上那些二流大学的学生,甚至还比不上没上过大学的人。通过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我们知道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是为了国家建设,巩固朝政,所以它才会存在如此悠久。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我们需要多类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高考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1)增加考试次数,避免因一考定终生的做法而埋没人才,每次考试的内容和难度可以不同,以此对各类学生进行分流。(2)除考试成绩外可以增加形式多样的录取标准。比如面试。总而言之,科举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使它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但它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无论是正面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对我们的高考制度改革带来好的启示,为我们的教育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参考文

14、献:(1)刘海峰. 科举学导论M. 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2)张亚群.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 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20XX. 290(3)李远哲. 中国文化与教育J. 广西教育,20XX年,第一期:16篇二:科举制的利弊与高考制度的改革汉代开始采用选举制。地方官员拔选出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与近代由群众推选的选举意义大不相同。 古代选举制,王氏家族选举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选王氏族的子弟作为回报。众多势家大族之间长期互相推举,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门大族结成政治集团,“门阀士族”由此形成。南北朝的王谢两大士族,互相援引,从东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形成盘根错节势力集团

15、。汉末三国时河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并不是他们袁家子弟才学过人,而是凭借他们世代形成的士族集团势力。从汉到南北朝,几百年间,门阀士族拥有强大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势力,致使南北朝长期不能统一。历史发展需要统一,人民生活需要安定、温饱,不需要战争。隋唐顺应这一形势,统一了南北朝,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历史的趋势,百姓的愿望。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王朝更替十分频繁,朝代是短命的,但门阀士族却安然无恙。中央统一政权为了培养选拔为中央政府服务的官员,必须找一条选拔培养人才的途径,建立一种新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