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制度影响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4117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乐制度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礼乐制度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礼乐制度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礼乐制度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礼乐制度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乐制度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乐制度影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乐制度影响篇一:浅论礼乐制度与诸子百家学说之关系浅论礼乐制度与诸子百家学说之关系学生:聂 鑫学号: 20XX0668学院:建管学院班级:财务管理02 班授课教师:孙 青 授课时间:20XX年4月-6月摘要:礼乐作为从西周就开始实行的政治、文化制度,被后人不断的研究,而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大多与礼乐有关系。就在这样的不断重铸中,礼乐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关键词:礼乐,诸子百家,治国为人一、礼乐溯源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

2、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然而,礼乐并不仅仅是用礼仪、音乐来教化人民的手段,也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制度。这一点,在诸子百家的学说里都有体现。二、儒家与礼乐毫无疑问,儒家是与礼乐联系最深的学派,甚至可以说礼乐制度是儒家学说的立身之本。例如:论语中的乡党篇第十里就有很多关于君子在言行、穿着、工作、进食方面守礼的描写。而且儒家创始人孔子对礼乐制度的阐述、解释和感想也非常之多。孔子并不徒重礼乐的外在形式,而是注重礼乐的内在精神。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分明是将礼和乐的精神归结为“仁”。“仁”就是仁爱之心,为君者

3、要行仁德之政,为民者要有亲孝之情,这是孔子一生所推崇的社会道德标准,也是他要通过人的道德的内省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他把这种社会伦理(“仁”)与意识形态的社会实践(礼乐)合二为一,把以“仁”为核心的礼乐精神引向人的内心世界,用它来“内以建立个人的崇高的人格,外以图谋社会的普及的幸福。”这样,就把一种本来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礼乐制度合情化、合理化,使礼乐在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支持下获得了普遍的社会意义,从而也就把原来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改变而为主动性的内在的欲求。然而,在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就如野兽撕咬一样互相征伐,所以孟子的“礼乐观”又有不同。在孟子看来,礼是人禽分际的规

4、范性标志,从而使“礼”有了人性这个终极性的价值本源。孟子云:“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孟子强调的“教”,指的是礼乐文化,教的内容是人伦关系。除了“人性”这个原点之外,孟子还进一步将“礼”内化为一种心理感受,进而升华为一种道德的自觉意识。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在于礼乐道德规范背后的心理差别。孟子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当然,单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还只是人与动物的差别之一,还不是本源性的,因为动物也有爱幼、亲子、同类相助等自然本性。可是人可以随着

5、成长具有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的道德自觉,而人所具有的这种道德自觉,并不是为了刻意地用这些可以显现自然本性的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而是为了把自己从动物界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或者说,通过“礼”而获得解放。孟子论“乐”的言论亦不少,体现着他“与民同乐”、“乐与民通”的礼乐思想。这点可从孟子梁惠王中透出:一是肯定“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二是指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三是用百姓对待“王鼓乐”与“王田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为王语乐”,得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孟子梁惠王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其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更彰显了孟子“与

6、百姓同乐,则王矣”的政治理念,即如何用乐舞沟通王与民的关系以收买人心。从这些论述之中,至少可以透出孟子的“乐”有两层含义:一是与“今之乐”、“古之乐”相对应的“乐”(音乐),二是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相对应的“乐”(快乐与愉悦)。不管是从何种意义来说,“乐”都是“王天下”的手段与媒介。因此,孟子所重视的是礼乐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及对道德情感的陶冶塑造功能。总而言之,“礼之用,和为贵”,高度概括了儒家“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根据这一“贵和”的道德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使

7、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三、道家与礼乐道家的核心思想里本没有礼乐,他们的礼乐文化是在批判儒家的“礼乐”时逐渐建立起来的。道家认为儒家在实行礼乐教化的过程中,以仁义礼法为核心的礼乐文化渐渐产生了异化。礼乐文化的异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庄子胠箧)人们往往利用仁义礼法,把利己谋私争权夺利的行为都装点的与仁义礼法规范相一致;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弄虚作假,以掩盖自己的思想,装饰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要求,仁义礼法变成了一种工具和幌子。这就是说礼乐文化异化的要害是失真而伪。道家正是看到了礼乐文化的这种异化,从而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思想。

8、这种对“圣、智、仁、义、巧、利”的弃绝,其实质是“绝伪弃诈”,是对礼乐文化异化的超越。儒家要用礼乐文化来塑造精神文明,可儒家的教化理论无法克服礼乐文明的异化带来的虚伪;不能挽救由此而导致得人的灵魂的失落;难以根除文明掩饰下的假文明。道家认为他们正是在消解礼乐文化的异化,克服它的弱点上,显示了高度的超越智慧。道家指出,真正的文明道德是以“本真”“自然”为本质特征的,失去了“本真”“自然”,一切文明道德都不复存在。由于仁义道德礼法规范是一种人为的设制与倡导,它对人的个性和真性都带有强制和束缚,对人的纯朴本性也具有破坏性。仁义礼法在“雕琢”出人的文明理性的同时,也使人渐渐失去真性、个性和自然,使天下

9、“失其常然”,“莫不奔命于仁义”。所以礼乐制度对于道家来说只是个单纯的批判对象,仅仅作为其理论的负面支撑点而已。篇二:中国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以及何种意义上说,礼乐制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因素所无法相比拟的。一:礼乐制度是形成和广泛应用于西周时代,并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

10、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等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则将仪礼所载的十七项礼归并为五礼:吉礼,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礼仪;凶礼,主要是用于哀悼死亡、吊恤寇乱、慰问灾祸等等,是处理个人、社会、邻国遭遇的不幸事件的礼仪;宾礼,是上至天子诸侯,下至普通贵族相互往来、迎见宾客,处理日常社交关系的礼仪;军礼,则是军队在日常操练、征伐、出行、凯旋时所用礼仪;嘉礼,则是以婚礼为主,处理各种吉庆事件所用的礼仪。唐代以后,五礼的格局便一直沿用下来。概约而言,周礼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周礼对于贵族的身份等级进行了划分和确

11、认,即荀子所说的“明份”;第二,周礼规定了不同身份和等级的贵族应当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应当承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责任;第三,周礼对贵族们在各种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日常个人生活中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大全。乐,原本也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之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密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

12、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能够延续275年,在一定意义上,依赖的就是这套礼乐制度。二:东周时代也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一个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礼乐制度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史称“礼坏乐崩”。但另一方面,恰恰就在此时,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20XX多年而不衰。中国因此铸就了礼仪之邦的世界形象。大约而言,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大端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方面:1.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雅文化的逻辑起点。中国雅文化,

13、以诸子百家为发端,而诸子百家,恰恰都是在反思和总结礼乐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2.从政治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既是广义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又是维护各种狭义的政治制度的润滑剂,正是在礼乐的维系下,宗法封建的各项政治制度才能够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运行。中国历史上不管王朝如何兴替,但礼乐的延续却始终一脉相承,道理也在这里。3.从社会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和宗法制本就有极深的血缘关系,因此礼乐在社会生活层面上运行时,就很自然地与宗法制相结合,从而构成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两个基本轨道,深远而全面地塑造着社会文化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从经济文化的层面上,礼乐制度是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反过

14、来,它又强化着小农经济安土重迁的文化性格,排斥商业文明。这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缓缓迟来的重要原因。5.从伦理文化的层面上,一方面,礼乐制度本身天然地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因此,它为各种适龄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礼乐面对的是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以五伦为核心的私德十分发达,而以社会公共生活为内容的社会公德则十分欠缺。6.礼乐制度最初的话语权是贵族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汉代以后的话语权则是男性的,因此,种种压制乃至摧残女性的教条便蜂拥而生。孔夫子治理鲁国的都城时,就推行过“男女别途”即划分男女各自的道路行走区域的歧视性办法,他

15、的徒子徒孙更是变本加厉。汉代以后,女性从懂事之日起,便从父母那儿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宋代开始,女诫、女儿经、女论语、女训约言等等专为女性而作的蒙学读物风行于世。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女性自身也从内心接受了种种歧视性的教条。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六班牟健垒 20XX17010616篇三:中国的礼乐制度中国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作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的确在诞生时为统治阶级得到一定政治成效,随着历史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如统治阶级所愿成为长久有效的治理手段并且一直延续下去,但它却控制了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格局。起源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