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39206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考试2013期末》(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 国 哲 学 史 教 程 中国哲学史教程名词解释1简答4一、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4二、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局限性?4三、简述孟子的性善论。4四、试述庄子的道论。5五、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5六、试析荀子“明与天人之分”的含义。5七、 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5八、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6九、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6十、 庄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6十一、 什么是“六相圆融”?6十二、禅宗“顿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十三、 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7十四、试述刘禹锡的“天人感应”的理论。7十五、张载关于心与性的看法是什么?7十六

2、、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7十七、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7十八、 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8十九、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8二十、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8二十一、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9二十二、简述冯友兰新理学的本体论体系。9分析说明9论述10一、 谈一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10二、 谈一谈你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10名词解释1 【反者道之动】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 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指:循环

3、运动的规律。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2 【逍遥游】运用庄子的相对主义实现最终目的即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3 【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一物具有多种属性,各种属性之间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事物的多种属性的反映,不是一次认识所能全部完成的。强调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认识经过思维的分析作用,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共性。反对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但他有走向另外的极端,把事物的差别绝对化。4 【三表法】墨子把三表作为立辞是否正确的判断标准。一

4、是:依据圣王之事,把前人的直接经验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二是:依据百姓的耳目之实,以当前大众的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认识的来源。三是:通过社会政治实践观察其应用的效果,以作为立辞正确与否的标准。5 【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性恶的,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来改变。而礼仪法度是人为的“伪”,他认为“性”是一种自然的材料。“伪”是人施之以理法后形成的人的行为。倡导人们主动的认同礼仪法度,修养身心。6 【人副天数】在董仲舒看来,人的生理结构其实就是天的模式的一种复制品:同样也表现在人的内在精神意志与道德品质方面,董仲舒认为人与天有相同的道德品质与精神

5、意志。7 【疾虚妄】“虚”指不合事实虚假的说法,“妄”指不合逻辑的谬妄言论,知识就是力量。王充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所提出的,目的是要达到移风易俗纯洁社会风气的作用。8 【得意忘象】王弼认为:认识的对象首先是象。但象是工具性的存在,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意”。要实现对本质的觉悟对意的把握,必须依靠本具的神明,超越言象的局限性不为任何现象所蒙蔽。9 【法界缘起】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有两种含义:.法界作为整个宇宙现象的全体。认为宇宙各个具体事物都不是独立而有的,而是相互为缘而生起的。.法界即一真法界,与真如、实相等同义。认为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都是从它派生的,所谓法界缘起

6、,即是真如缘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法界缘起,乃自在无穷。”“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10 【顿悟】慧能禅宗的“顿悟”说,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本性是佛”或“自心是佛”“凡夫即佛”、“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两者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无念为宗”。11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善”的就是天理”恶”的就是人欲,天理和人欲之间不是天理战胜人欲就是人欲战胜天理。在宇宙论上讲理本气末,在人性论上严格区别“性”与“心”。认为世界实际二重化,一重是洁净精微的“理”世界,一重是善恶混杂的 “心世界” “气世界”。“心世界”其既可能与理性相符合导向善,也可能背离理性导向恶。每个人(人心)都是“

7、理”与“气”(人欲)结合的产物,都有向善向恶的可能。理欲之辩不仅限于对道德善恶的论述,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现实社会合理性的政治哲学,现实中”天理”就是宗法等级社会的纲常名教,而”人欲”就是违反纲常名教的私欲。12 【一物两体】北宋张载用语。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认为万物皆为气之变化,气包含阴阳双方。阴阳有对立变化运动,此所谓化,又有对立统一,所以有不测之妙用,此则所谓神。又说:“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正蒙动物)13 【知礼成性】“知”一方面指知觉、理性;另一方

8、面指变化气质、成就德性的方法。而其对象就是“礼”,要变化气质,要成性,就必须知礼,礼就是全部封建统治制度。张载认为“知”与“礼”结合便能成性,即造就理想人格。14 【天地之性】张载说:“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太虚本性和人身禀受之气相结合,便构成了人性。张载认为,每个人都有“太虚”本性,叫作“天地之性”15 【理一分殊】理一”指宇宙的本体之理是唯一的,“分殊”指本体之理在具体事物在中的体现。16 【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因所以发能”,人的认识依据着客体的引发而产生,“能必副其所”人的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对象相符合。17 【俱分进化论】所谓“俱分进化”,是说人类历史的进化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终极

9、目标,因为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齐头并进的。( 炳麟用语,认为阿赖耶识是世界万有的本原,由于熏习性或末那我执的作用,产生善恶苦乐作为进化的基础。进而断言:“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景。”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除善乐的发展外,还意味着罪恶和痛苦的加深,故主张“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不可取。”(俱分进化论) )18 【实测内籀】 “实测”一切的科学知识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出发,而不是从书本教条出发。“内骝”即考究个别事物,以个别性的判断为前提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归纳出普遍性的判断,也就是形式逻辑归纳方法。19 【翕辟成变】

10、熊十力指出,翕辟的根据在于本体。本体是无能而无所不能的。概括地说:翕辟都是恒转的动势,翕是“物”的别名,辟是“心”的别名,翕的作用是物化,辟的作用是主宰翕。翕和辟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但这一整体是有内在矛盾的,即有相反的两种趋势,也唯其相反,才能相成,从而产生变化。换句话说,翕辟的相反相成是一切变化的根源。 20 【人生境界论】冯友兰的人生论是以“觉解”说为基础的。“觉解”就是自觉了解,包含了解和觉悟两层意义。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人对宇宙和人生有所觉解,人心的“知觉灵明”是决定一切的,离开了人心的“觉解”,宇宙的存在和人类的生存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冯友兰认为,人们的觉解程度不同,则宇宙、人生对于人们

11、的意义也就不同,就造成了人们具有不同的境界。这种不同的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简答一、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1、“克己复礼为仁”2、“仁者爱人”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和“理”的统一。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们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之本,它具有广泛的内涵:其一,它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其二,“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其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3、现实意义:孔子主张的“利民”、“裕民”、“富民”。与当今现代生活中富民之策,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

12、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孔子“仁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协和关系的确立,对现代环境论所强调可持续发展相呼应。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忠”现实生活中较体现出双赢的现象,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仁学思想忠恕之爱的体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指导作用。二、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局限性?1、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否定的原理,构成了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2、老子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反”的总规律中蕴涵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其一,相反对立,老子由此揭示了对立转化的规律;其二,返本复初,老子由此揭示了循环运动的规律。3、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概念,认为这

13、些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反”),又是相互依存和互相转化的。4、老子认为, 一书还认为事物向对立面转化,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5、局限性:他是站在没落贵族的立场上进行自我批评的,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阶级立场的限制,它害怕矛盾和反对转化,从而产生了复古倒退的历史观和某些服务于统治权术的形而上学诡辩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是半途而废的,是包裹在唯心主义体系之中的。三、简述孟子的性善论。性善说“性善”说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孟子的天道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根本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天生有“善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14、之心,智之端也。”人人都有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由于“仁义礼智根于心”,所以先王可以行“仁政”。四、试述庄子的道论。第一,庄子认为抽象的名言不能把握具体的事物。第二,概念是静止的,无法表达变化。第三,庄子认为有限的概念不能表达无限。五、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其次,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 再次,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的客观标准上。最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广大的,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极为有限的,因而求知是无意义的。 六、试析荀子“明与天人之分”的含义。天道观

15、: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认为天和人各有不同的职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区分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人道观: 1、“明分使群”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生产物质生活资料;要生产生活资料,必须结群,结成社会组织;要结成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即一定的分配 制度和社会分工,要有“分”,就必须有“义”,即一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保证。礼义的产生是为了“明分使群”2、“化性起伪”的人性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性恶论”和“化性起伪”说,强调学习和环境对人性的改造作用。7、 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