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35811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枣庄八中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注意事项:1试卷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

2、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 男耕女织B. 精耕细作C. 千耦其耘D. 集约经营【答案】B【解析】“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这些中国古代农业拥有的众多配套措施,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千耦其耘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农耕,出现在商周时期,故A、C、D项错误。2.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A. B. C. D. 【答案】C【解析】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没法证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而且商代还未出现铁犁牛耕,故A错误;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与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B说法错误;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这是对唐代官营手工业者的一种限制,据此可以得出后面的结论,故C符合题意;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造成影响,但是当时还没有产生民族工业,故后面的结论

4、不能得出,故排除D。点睛: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新高考背景下,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考生要掌握一定的论从史出的技巧,象这一题就是这方面训练的一个典型题目;考生要明确时间的先后、逻辑的符合与否才可以做对。3. 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A. 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 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 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 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答案】D【解析】“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

5、食”说明长安作为都城,由于经济的原因已经难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了,所以这会推动政治中心由长安到洛阳的转移,故选D;政治重心的南移与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方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有关,而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C;唐朝由盛转衰发生在唐玄宗时期,这时(唐高宗时)还没有出现,故排除A;土地兼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干要求。点睛: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的中国历史。具体过程是: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6、5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4.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D. 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答案】C【解析】“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说明土地买卖和土地所有权是当时普遍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题干所述现象与税制和自耕小农不断壮大无关,故排除AB;题干所述的土地买卖和所有权变化并没有涉及到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故排除D。5. 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

7、,尤其以徽商、晋商、粤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B.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C.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D. 重农抑商威胁商人利益【答案】B【解析】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这说明是在外地经商过程中出现的商帮,所以是跨区域长途贸易经常性发生导致的结果,故选B;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不一定是在外地经商过程中独有,故排除A;C与题干相关,但是不属于商业方面的内容,故排除;D是在古代实行重农抑商过程中一直存在的现象,不独独发生在明清时期,故D也与题意不符。6. 下

8、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时间进口货物总值鸦片(%)棉布(%)棉纱(%)1850年54%34%6%390.8万元1870年34%50%6%6457.4万元A. 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B. 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 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表格来看,1870年与1850年相比,在进口货物总值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鸦片所占比重下降,而棉布比重大量增加,这说明我国手工棉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会因为竞争不过外国机器生产的棉布而走向衰落,故A符合题意;这时的外贸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直

9、是入超的地位;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表格中进口棉纱比重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不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故排除D。点睛: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外国列强的商品输出,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我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系列变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考生需要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史实,方可在做题中提高正确率。7. 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C.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 自然经济日渐解体【答案】

10、D【解析】“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说明洋布的输入使得我国手工棉纺织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而出现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现象,故选D;但是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在偏远的乡村,还没有受到洋货的冲击,故A中的“彻底”和C中的“全面”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C;农产品商品化在中国古代早已开始出现,故B说法不符合史实。8.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 政府放宽了

11、兴办实业的限制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时间为1897年,“如邮政、银行、铁路”的兴办应该属于实业,根据所学可知,由于这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所以实业兴办会“人力诚难阻隔也”,故选B;A不是主要原因,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D。9.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A.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B.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

12、众日常生活【答案】B【解析】“照相处”、“浜”照相处属于社会生活的内容,“商标”属于经济范畴,“达尔文”属于科技文化范畴,“立宪”属于政治领域的内容,故选B而排除A;题干所述内容与C无关,单凭题干内容不能得出D,故排除CD。10. 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指的是A. 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B. 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C. 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D. 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通过调整,生产能力有所改善,人们的

13、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我国还没有市场经济,故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当时还没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项说法错误,当时讲的是自力更生,对西方生产经验盲目排斥。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11.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答案】D【解析】“一是外贸垄断体

14、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题干所述的这些问题,是外贸企业在1981年面临的,要想改变实际上需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扩大其经营自主权,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故选D;股份制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AC;B在当时已经实现,所以也不符合题意。12. 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 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 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 专

15、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D. 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凡我族类,其心必同”,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上述说法说明“我族”就是“天下”,“其心”在古代中国是“天下”的区分标准,故选D;这和近代国家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故排除A;古代的“天下”是指皇帝统治的区域,故BC与题意不符。13.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