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宦官制度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734322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朝宦官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宋朝宦官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宋朝宦官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宋朝宦官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宋朝宦官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朝宦官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宦官制度(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朝宦官制度篇一:宋朝官职对照表宋朝官职对照表这是一个我自己做的(其中部分借鉴柏杨先生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一个北宋“元丰改制”以前的古今官名对照,很粗糙,望指教为谢:(由于很多原因,基本上排列无序)(1)秘书长(主簿)低级军官(军校)宫殿执法监察官(殿中侍御史)皇族事务总监(特里衮)宫廷储藏部(太府寺)国家财政部(计司)渤海(东北地区)军团国家官员资格考试院代理院长(权同知贡举)外交部对外联络司司长(引进使)皇家武器装备库副总监(弓箭库使)皇家仪仗管理局仪仗司副司长(仪鸾副使)司令(军使)西宫廷仪容总监(西上閤门使)全国最高武装部队司令(太尉)东宫廷仪容总监(东上閤门使)司令部秘书长(节度掌书

2、记)军区法官(节度推官)农业督导官(劝农使)封禅礼仪研究官(详定仪注官)仪仗队督导官(导卫使)单独赦免(曲赦)编修总监(监修)祭祀礼仪官(奉礼郎)远征军司令官(招讨使)各地进京办事处(进奏院)办事处官员(进奏官)皇家祭祀礼仪部礼仪司司长(同判太常礼院)国库(府库)皇家物资储藏库香料分库总监(监香药库)盐税司政务执行长官(榷盐院判官)国家物资储备总库(左藏库)首都安全司(皇城司)历史研讨官(检讨官)行政区法官资政殿顾问官(资政殿学士)国家畜牧交通部(太仆少卿)资政殿总顾问官(资政殿大学士)地方司法总监(诸路提点刑狱官)文明殿顾问官(文明殿学士)皇家侍卫军步兵总指挥官(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宦官(高

3、班内品)文化局局长(文学)国库左库总监警备总司令(都大巡检)教育部礼仪司官员(礼官)作战司令(兵马使)宫廷储藏部物资处理署(杂卖场)德才兼备正直无私(贤良方正)前导官(奏侍使)国家天文台(司天)皇家贵族(横帐)国家天文台台长(司天监)西京洛阳国家器械制造局西京洛阳分局总监(西京作坊使) 皇家宫廷供应部副部长(少府少监)宫殿侍从官(殿直)(2)外宾接待部副部长(礼宾副使)龙图阁顾问官(龙图阁待制)陪同官员(馆伴使)物资运输管理署皇家生活记录(起居注)接待人员(接伴使)国家专卖局(榷利)皇家生活记录办公室(起居院)皇家生活记录办公室主任(起居郎事)司法官(都官)教育局局长(助教)副校长中央军步兵总

4、部宪兵司令(步军都虞候)东宫门随从官(东上閤门使)军队总监督官(都监)军团指挥官(兵马部署)国家官员考核部司长(考功郎中)皇家饮食处处长(崇禄卿)监察院最高长官(御史大夫)皇家音乐舞蹈团(教坊)国家信访司(鼓司、登闻鼓院)国家信访审查院(登闻院、登闻检院)国家财政总监部部长(三司使)国家财政总监部副总监(三司副使)国家财政总监部代理部长(权三司使)农业督导执行官(劝农判官)副院长(仆)副院长助理(丞)各司司长(郎)主管财政预算(判度支)国务院六部门(六卿)五金矿产司司长(金部郎中)左部落副司令(左厢副使)国务院院长(令)茶叶食盐专卖局(制置茶盐)中央挂职武官(三班借职)警察局长(尉)政府秘书长

5、(簿)户籍税务处处长(司户)人事部考核司(吏部铨)公务员(流外)皇宫膳食总监(尚食使)宫廷内庭宦官(内供奉官)保安司令(同提总诸州巡检捕盗事)有声望的老年人(父老)随驾财政总监(随驾三司使)国家财政总监部盐铁司司长(盐铁判官) 最高法院代理院长(权判大理寺)首都开封市市政府(南衙)中央特派员(安抚使者)军事参议(参军)户籍税务处参议(司户参军)首都卫戍部队皇家卫队忠佐军团步骑兵总司令(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3)威虎军团军官(军头)陵园总监(陵使)皇宫事务南院总监(宣徽南院使)皇家祭祀礼仪部祭祀司司长(太常寺太祝) 洛阳皇家园林总监(洛苑使)宫廷御厨总监(御厨使)全国军事最高指挥部副总指挥官(

6、 枢密副使 ) 内殿随从武官(内殿崇班)督察(走马承受)军团宪兵司令(都虞候)留守长官总部执行官(判留司)国防部武器装备司挂职副司长(库部员外郎) 牌位(神主)低级军官(小校)国有农田司挂职副司长(屯田员外郎)皇宫警备司令(大内都部署)警备司令(都巡检使)酒类专卖(榷酤)太子太师(荣誉官名,无实权)驻军司令(巡检)大军排阵总监督官(排阵都监)最高指挥部(行营)助理官(佐官)宫廷内务部宦官总管(内侍都知)宫廷宦官(内侍)皇家祭祀礼仪部(太常寺)宫廷内务部宦官副总管(内侍都副知)全国军事最高指挥部挂职总指挥官(佥署枢密院事) 皇宫事务北院总监(宣徽北院使)全国军事最高指挥部内务司司长(枢密都承旨)

7、 秘书官(孔目官)建筑部水利司司长(水部郎中)人事部职称司司长(司封郎中)最高法院代理院长(判大理寺)皇家最高机要秘书院文学讨论官(翰林侍读) 皇家最高机要秘书院文学讨论官(翰林侍读学士) 军团总司令(都钤辖)皇家最高机要秘书院(翰林)教授(学官)中央军驻军指挥官(驻泊部署) 指挥部(部署)驻军指挥官(钤辖)祭祀典礼总监(大礼使)中央政府副总监察官(御史中丞) 人事部部长(南院枢密使)中央军驻军总指挥(驻泊都部署) 副总指挥(副都部署)皇家祭祀礼仪部部长(太常卿) 安抚副专员(安抚副使)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国家信访院(登闻院)宫廷内务部亲信宦官副总管(入内副都知)(4)征剿招安司令(两路捉贼

8、招安使) 国家马匹管理部(群牧司)国家马匹管理部总监(制置使) 国家马匹管理部总监(群牧制置使) 总部军官(牙校)盟约档案库(盟府)人事部功勋审核司挂职副司长国防部部长(北院枢密使)沿边安抚专员(缘边安抚使)安抚专员(安抚使)人事部副部长(南院侍郎)监察院副院长(御史中丞)皇家最高机要秘书长(翰林学士承旨) 皇家仪仗队仪仗用马总监(崇仪使) 国家财政总监部(三司)对外贸易处(榷场)皇家最高机要秘书官(翰林学士) 执行官(行事官)皇帝诏书撰写官(知制诰)特派专员(安抚使)国家事务讨论官(常参官)政务审议院副院长(门下侍郎)篇二:宋代军事制度宋代军事制度北宋军制宋代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

9、军,率(帅)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北宋的二司、三衙是直接管辖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赵匡胤以后周殿前都点检代周建立宋朝,建隆二年(961),罢废都点检、副都点检,以原次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殿前司正副长官。殿前司所统是最亲近的扈从者,号诸班、直,如骑军有内殿直、外殿直、金枪班、东班、西班等,步军有御龙直等,除侍卫外兼有仪仗队的作用,还有专业的茶酒班和钧容直(军乐队)等。侍卫亲军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长官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掌管禁军的大部分,下设马军、步军二司,亦设都指挥使等为长官。建隆三年,石守信辞职后侍卫司长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后期也只设长官中权位最

10、低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侍卫亲军司“自(景德二年,1005)王超罢职(马步军都虞候),无复任者,而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前司之下焉”。三衙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内臣,亦称内职,晚唐设枢密使、宣徽使由宦官担任,又设内客省使、皇城使、宫苑使等诸司使,以宦官或将军担任。唐末诛宦官,诸使及殿庭供奉官员等五代时渐以亲信中的低级武官担任。但自枢密使以下至殿庭供奉官员,仍称为内臣或内职,为宋代所沿袭。北宋诸司使“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或领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内职官

11、名以后发展为所有中低级武官的寄禄官称,称为“武选官”,担任着与这些内职官称完全不同的军职或地方官。而有些内职仍为实职,另以“检校官”担任。武官除节度使及“正任”的承宣、观察、防御、团练使和刺史以外,都以武选官称定品级、俸禄高低及担任相应的官职。武选官以品级高低分为横班、东西班及大小使臣。“横班”指内客省使至閤门副使等五、六品的武选官,由于在朝会时横排侍立,因而被称为“横班”或“横行”。东、西班,亦称诸司使、副使,为七品武选官。皇城司等外殿的诸内侍机构中,皇城、御厨、翰林医官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立在东边,称为东班,其中只有皇城使、副使为武选官。宫苑、内园、洛苑、供备库等二十使、副使,朝会时侍

12、立于西边,称西班,则全是武选官。武选官改制后称武阶官,史亦以之称原武选官。 旧五代史卷30,后唐庄宗纪四。 资治通鉴卷284,后晋开运元年三月辛卯;宋史卷190兵志四。 宋史卷162职官志二枢密院。武选官中低级的称为“使臣”,其中内殿承制、内殿崇班为正八品,称为大使臣。东西头供奉官、左右侍禁、左右班殿直、三班奉职、三班借职等为从八至从九品,称为小使臣。殿侍为无品的最低武选官。供奉官、侍禁、殿直称为三班,因此,小使臣亦称三班使臣。大使臣以上武选官,除担任相应军职外,还可以担任(通常由文官担任)路级提点刑狱,以及知州、军、监等地方官。宋代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北宋末改称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

13、练使及刺史,在宋初都是实际官职。不久,都不再担任与官称相应的具体职务,“节度、承宣、观察、团练、防御、刺史,则俱无职任,特以为武臣迁转之次序”。节度使是武官的最高职衔,“节度使粗人(军人)之极致”,此外还作为宗室、外戚及前宰相、执政的加衔。除节度使(从二品)只有正任外,其他都有正任和遥郡的区别。所谓“正任”,并不是担任与其官称相应的实职,而是指武官已除去武选官称,并依据承宣等使和刺史的品级(四、五品)领取俸禄,并取得担任相应的中、高级武官实职“差遣”的资格。即所谓“除落阶官(武选官)为正任,未落阶官为遥郡”,实际上类同武选官。遥郡,则是指横班、东西班正使级武选官而带有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

14、练使和刺史的官称,但并没有享受相应品级的待遇,而仍以他们原先的武选官称的品级定俸禄和担任相应的武官实职。此外,节度、团练等副使,后来只是非经特许,不得管事的从八品闲差,主要用于被贬的文武官员,如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徽宗在政和年间对武选官进行改革,他认为,“武选官称,循沿末世”,是五代旧制,必须“易而新之”,改称武阶官。将昭宣使系列(主要由宦官担任,部分由武臣担任)中最高的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列入横班的正规系列,置于内客省使之下、客省使之上。横班各正使改称通侍大夫至右武大夫,客省副使至西上閤门副使,改称中亮郎至右武郎;诸司(东、西班)正使改称武功大夫至武翼大夫,诸司副使及大、小使臣改称武功郎至承信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