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727558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机理与路径 2013年02月19日 15:21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年2期 作者:李文秀 夏杰长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内容提要】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方式分为嵌入式、交叉式和捆绑式。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因素可分为信息技术、技术创新和分工与专业化三个方面,以此为基础,从自主创新视角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机理主要是自主创新通过提升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和推动分工与专业化深化而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因此,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实

2、现路径是推动自主创新的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通过公共创新平台进行自主创新、促进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建设。【关 键 词】自主创新 产业融合 机理 路径一、基于技术变革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方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是指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而使彼此的边界模糊化。但由于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不同,融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出发,可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方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考虑到自主创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中的作用,结合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本文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方式分为如下三类。1.嵌入式融合嵌入式融合是指制造企业在其生产的产品中嵌入改善产品性能的服务,或者是服务企业将

3、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标准化产品嵌入服务产品的生产中以提高效率。前者有两种方式,一是一些实力强大的制造企业将价值链上一些服务环节扩大化,通过自身的努力嵌入制造品的生产中以提升产品的综合价值。如美的集团就是在其产品中引入了自我诊断软件,从而能够持续监测其产品性能;二是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领导者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或品牌等优势在全球市场选择工厂进行贴牌制造、连锁经营等嵌入制造企业中,共同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如麦肯锡凭借其资源优势为全球制造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麦当劳凭借其品牌优势在全球选择原材料生产商、加盟店,GE公司(通用电气)凭借其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全球市场选择工厂进行贴牌制造、连

4、锁经营等。后者的主要方式是一些服务企业借助先进技术将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引入服务产品的生产中,如许多文化服务产品借助数字技术储藏在光盘、书籍等载体中,再借助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获得规模经济。2.捆绑式融合捆绑式融合是指制造企业突破自身的产业边界向服务业延伸和拓展,在销售制造产品的同时捆绑提供制造品的功能服务或与此相关的服务而非原来的单纯制造品,实现制造业服务优化。从价值角度来讲,这种融合方式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向上游服务延伸型的捆绑式融合,即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制造业企业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和技术能力,开始向制造企业的上游研发设计服务业延伸,在出售制造产品的同时通过出售专业技术、转让专利或授权

5、有偿使用来获得巨大回报,其实质是服务整合(Marceau & Martinez, 2002)。如世界上最大的PC设备生产商和供应商IBM公司致力于产品的研发服务,全球所有工厂通过网络接受IBM公司总部的实时指令指挥。二是向下游服务业延伸型的捆绑式融合,即制造企业将下游服务业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纳入自身价值体系中,在销售制造产品的同时提供其产品生产的下游环节服务。如大型设备或产品的制造商往往为客户提供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Toffel, 2002);或制造企业通过独自使用或与其他企业合作使用其生产的产品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并获得收益,如美的集团利用自己开发出来的检测设备和全国其他企业联合为顾客提供家电检

6、测服务。三是围绕产品的“消费活动周期”向消费者提供捆绑式一揽子服务,即为顾客提供从购前的咨询服务到购中的送货、安装和培训等服务,直至购后的维修、升级及支持等一体化的服务(李美云,2011)。如丹麦的动物饲料生产商Hendrix Voeders公司在为养猪农户提供饲料的同时,还为这些农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生猪饲养咨询、营养搭配管理、向屠宰场运送生猪,以及向零售网点分销猪肉制品等(马克戴维斯等,2006)。3.交叉融合交叉融合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特定需求,原本各自独立的服务产品和制造品在同一标准束或集合下通过功能渗透完全结为一体的产品整合过程,在这一产品整合过程中消除了原来服务产品和制造品各自

7、的独立性,并在两者功能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完全融为一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或品牌优势等向制造业延伸和拓展,通过直接嵌入或“贴牌制造”嵌入制造业产品制造环节。在这一模式下,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设备等有形产品的同时可以获得能保证其有效运营的一系列服务,如安装、维修、升级、培训、技术支持、回购等服务,从而大大增强了其使用价值或效力,并节约了在不同供应商之间协调的时间和成本。二是制造业可以利用其在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关于产品整个生产周期所要求的相关服务知识以及专业化的技术和设备,很方便地进入实物产品相关的服务业领域,推进相关技术、资源以及业务或管理组织的融合,延

8、伸或改造其价值链上的价值创造环节,从而在提供给消费者“一站式购买”解决方案的同时,保持和顾客的多点接触,最大化双方的价值。如手机制造商诺基亚公司除了提供包括手机、传输设备和交换机在内的多种产品外,还协助运营商规划管理其网络系统,并为运营商提供设施保养与技术支持;早期IBM公司除了进行硬件设备的技术研发与制造外,还向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电子服务等。现在的IBM公司已将硬件制造转移出去,专门提供E-Servicing了。三是依托服务企业自身价值活动向相关服务业拓展,以促进或方便顾客购买产品而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了向现有产品的现实市场或潜在市场提供相应服务,服务企业借此可与同一顾客建立多元化的客户关系,

9、而且通过锁定效应,提高顾客的退出壁垒,从而从同一顾客身上获取多元的收入来源,如旅游企业和餐饮企业、纪念品生产企业等(周振华,2004)。总之,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融合,其实质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边界和市场边界的逐渐模糊,主要表现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而技术边界与市场边界的模糊和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与管理变革是分不开的。因此,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和自主创新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但自主创新到底是如何影响两业融合的呢?这必须从影响两业融合的因素出发。二、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因素1.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向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渗透,服务产业和制造产业信息化水平都得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服务产业与

10、制造产业的技术专用边界,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模糊化,促进了两业的融合。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制造业和服务业技术边界模糊化。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胡汉辉、邢华,2003),随着信息资源投入增大和信息流规模扩大,产品与服务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这种黏合性就把原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界限模糊化(周振华,2003)。信息技术对迂回生产的交易平台进行渗透,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与服务,致使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而且,价值链上的生产

11、服务各环节的信息阻隔得以消除,降低了价值链各环节连接的物耗,促进新兴生产服务的形成,例如电子商务取代了实体的经销商组织,降低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库存,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对其产业装备、工艺流程、操作方式等方面的改造,更是与其应用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变革,渗透了许多生产服务内容,如对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人员培训服务。信息技术使服务与产品像孪生姊妹一样越来越难以分离,尤其在高技术产品中,服务价值的比重大大超过实物价值部分。目前,很多制造业企业纷纷将其业务功能分别向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或下游服务功能转移,制造企业事实上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产品,而是在制造产品的同时提供与该产品

12、相配套的包括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以及维护服务在内的一个完整系统服务,也称为“产品服务包”(product-services package)。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许多服务难以储存的特点,使得有些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可以分离和运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一定需要实体接触,从而使大量的服务产品物化,具有与物质产品同样的特征,从形态上已很难说它应属于产品还是服务,如录像带、软件光盘、电子书籍等。如以IBM公司为代表的电子制造服务业(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EMS)的出现,就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制造业与服务业产生融合的成功典范。因此,Lundva

13、ll & Borras(1997)、植草益(2001)、周振华(2003)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近年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间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日趋增多。最引人注目的是以数字融合为核心,计算机、电信和广播电视业之间的产业边界开始趋向模糊、出现融合,开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先河。2.技术创新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马健,2

14、002)。而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而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扩散的溢出效应明显地表现在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会促使下游产业生产过程的改进,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会“溢出”到下游产业,而下游产业的技术创新往往有待于上游产业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就会导致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使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成本结构

15、变得十分相似,消除了两者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形成共同的技术基础,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导致产业融合产生(陈柳钦,2007)。因此,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技术融合又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3.分工与专业化新型古典经济学证明,经济结构转变的必要条件是分工的充分演进,原因是长期从事一种职业或少数几种职业容易获得更熟练的技术和积累相关的积累。按照新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起产业间分工,而规模经济导致产业内分工。而在国际分工中,产业内的分工不仅扮演着重要角

16、色,而且进一步演化成产品内分工,即产品价值链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日益高度化和复杂化,这使得价值链上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结构也越复杂,以至于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最后的销售服务所形成的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一家企业完成的情况已经很难出现。企业也逐渐从全能型转向利用社会分工,将产品的某些生产阶段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完成。于是价值链开始分解,一些在某个单独环节生产技术水平更高、成本更低的企业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新的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分工便形成。参与价值链分工的企业,均在某一个或几个增值环节专业化生产,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行业、新领域不断产生,技术环境动荡多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投入成本相对增大,产品技术结构复杂化,价值链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